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继忠在来稿中认为,个体意识是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群体意识是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的意识。个体意识是形成群体意识的基础。群体意识集中了群体内个体的共同意识,是个体意识的集合和集中体现,而不是个体意识的简单相加。个体意识即包含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实践者、认识者。作为社会生活和历史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是以个体和群体两种基本形  相似文献   

3.
地域性犯罪群体,是由流动人口构成,成员之间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在异地进行某些特定违法犯罪活动,对原籍流出打工人口有一定影响力的犯罪团伙的总称.地域性犯罪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主文化对群体成员的控制力量不足.亚文化不是地域性犯罪群体产生的最初原因,此类群体的原始开端应当是单独的犯罪个体的产生.但是在原籍共同的生活状况、对贫富差距相同的仇视心理、对于较高生活水平的向往等亚文化现象,促使了由个体向群体的发展.亚文化对地域性犯罪群体形成的促进,对中国当前的犯罪原因研究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和各种特性发生的异化,主要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本身及其产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转过来反对、支配和统治人本身,其根源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旧式分工、世界市场力量对个人的支配等,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与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路,因而异化具有暂时的历史必然性。就资本主义异化的消除来看,社会关系的革命化是必要前提,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都是异化的消除和克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人的需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弄清人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出实践活动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但是,以前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以致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出了一些偏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关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指人(包括个人、群体、阶级、社会)为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与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种必然联系,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渴求和依赖。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包括物质需要,又包括精神需要,既包括自然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既包括个体需要,又包括群体需要。  相似文献   

6.
所谓农民自办文化,就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在有些人眼里,农民自办文化不过是农民群众说说笑笑、蹦蹦跳跳等自娱自乐活动的汇合,可谓内容简单,意义一般;殊不知农民自办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涵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帆 《前沿》2012,(16):179-180
设计是在人类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创造活动.这里所说的语境是指某一群体所共有文化背景的总和,它包括群体所在的地域、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设计色彩正是在这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生成意义和实现传达的,可以说,设计色彩的运用是一种基于语境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一、个体从业者群体心态表现 现阶段个体从业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他们之中既有城镇居民,又有进城农民,还有留职停薪的干部职工,亦有外地流动人口。他们的总体构成了一个大型的联合群体,即我们称之为“个体户” 的群体。这样一支复杂队伍构成的群体,其心态是复杂的和矛盾的,当然,由心态引发的观念及所支配的行为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他们的消极群体心态及表现:  相似文献   

9.
企业精神的实质及功能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映,它是企业家长期精心培育的、由企业群体共同体现的、一种对待企业所开创的事业和具体工作的根本态度和精神风貌。从实质上看,企业精神反映了群体的思想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从产生根源看,企业精神是模范群体、英雄人物事迹和企业家精神在企业群体中长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表现形式看,企业精神是由企业群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企业独特的传统、习惯、作风和价值观念等,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管理功能看,企业精神是企业内统一的意志和力量,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企业精神在企业管理中有着强烈的凝聚效果和无与伦比的激励功能,是“企业之魂”。 企业精神的个性及标准  相似文献   

10.
社会群体是伴随着社会分工与发展的历史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构成的群体也越多、越复杂,群体内部存在的非正式群体互相之间的行为影响也越强烈。个体行为不仅受到动机的支配,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群体行为特别是非正式群体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和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及国际性惯例进行改制重组,群体内部非正式群体作用及其行为控制则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各级领导干部要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来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发展是一个个体和群体的双向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人和人的各种意识、人的异化角度来看,都是必然的;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实践活动、精神活动和人的本质的实现来看,都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李建宁  李亮 《公安教育》2011,(10):70-73
<正>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从深层次稳定而又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在长期的警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广大人民警察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的总和,称之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人民警察核心价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和精神品质既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塑造良好的人文和创新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应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从而增强传统文化对人民思想与实践、个体与群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独特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源自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批判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萌发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内化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蕴与时代内涵.通过弘扬劳模精神,既能在劳动这一人的本质实践向度内建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又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他确立了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的原则.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活动作为人的一种本源性生命活动方式成为解决一切重大问题的深层依据.因此,开启马克思自由思想真蕴的关键就在于理解和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那就是:说明人的精神的解放、自由的实现只有与人的历史运动、与人为争取人本真的生存所进行一的实际斗争相结合才有可能.这样的自由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启的生存空间和存在意义,是一个被不断拓展的过程,同时自由也是实践努力的方向,因为自由是一种价值趣向.如此解读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境遇(生态危机、价值虚无和普遍异化等)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喻文德 《桂海论丛》2006,22(5):25-2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生存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个体、群体和类。从人的生存形式看以人为本,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和人类本位。三种价值观念都有各自独特的适用场合,分别为人在不同场合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7.
陈曙光 《前沿》2006,42(7):43-45
陈芬博士在《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分人类与其它物类;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能区分此群人与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分人与人。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而已。“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善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之最根本的观点是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也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与围绕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解放人的精神而展开。  相似文献   

20.
人大监督这一具体的社会活动规律同自然规律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现象中,既无需人的参与,又表现出自然的和盲目的自然运动过程。而社会规律现象和社会活动则离不开人。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有理性的。如果看不到社会历史是由具体的有理性、有意志的人创造的这一重要特点,那就会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混为一谈,就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