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货物风险是核心法律问题之一 ,也是理论界与实践中对其理解充满争议的问题。在销售公约中风险的含义为价金风险 ,而没有采纳广义的风险含义。属于风险范围的事件是不可抗力 ,不包括意外事件和当事人不能预见的第三人过错 ,实践中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免责事由的方式来规避己方风险 ,但该约定不得违反相关法律。对于风险移转的时点 ,在销售公约中适用将交付行为与所有权移转分离 ,以交付行为时点作为风险移转的时点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和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中违约救济手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以损害赔偿为主要救济手段的规定相比,《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的强制实际履行和宽限期内履行的规定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中的守约方提供了更多的救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持合同效力,确保当事人根本订约目的的实现,减少因废止合同而造成的交易成本损失。因此,前者比后者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符合国际货物买卖交易的实际,更为合理可取。  相似文献   

3.
新的海运公约《鹿特丹规则》于2009年9月23日在荷兰鹿特丹港举行签字仪式,开放供各成员国签署,其首次将货物控制权制度引入海运公约。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使用FOB价格条款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FOB条件下卖方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在对《鹿特丹规则》货物控制权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完善我国海上运输相关立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1980年3—4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外交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称“公约”)。公约除序言外分4个部分,共101条,涉及了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有关的许多法律问题。如果说公约中有关合同订立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第二,三两部分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利益的话,那么,对缔约国来讲,关系最大的则是公约的适用范围。对公约制订者来讲,它是对其所制定的法律的一种自我限制;对缔约国来讲,它规定了其所应承担的义务;而对双方当事人来讲,则表示他们在什么范围内选择适用公约。公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对适用范围作了专门的规定。尽管只有六条,但它却明确了适用公约的条件以及不能适用的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5.
从1988年1月1日起,《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简称《公约》)已在我国生效,因此,我国有进出口权的企业与营业地处于另一缔约国的外国公司、经济组织和个人签订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及订立、履行、违约时的救济方法等,均适用《公约》的规定。这样,《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对我国当事人参与签订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均产生法律效力。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公约》与我国法律有不同规定时,适用公约的规定,所以,《公约》在我国国际货  相似文献   

6.
有关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法律规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就所有权的转移而论、买卖合同的当事人通常不会表明他们的意图。加之,所有权一转移,风险也就转移,总而言之,只能提起与损害赔偿不同的价格诉讼。以下是有关的法律规定: 特定货物我们要考虑六种情况。 (1)第17条规定,凡特定或确定货物的买卖合同,就在双方愿意货物所有权转移之时,这些货物的所有权转移了。于是,为了确定双方的意愿起见,必须重视合同的条文,  相似文献   

7.
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关于根本违约的判断标准有两个,即违约造成损害的严重性(客观标准),违约造成损害的可预见性(主观标准)。根本违约采无过错责任原则。一旦构成根本违约,买卖双方均可采取的救济措施有:宣告合同无效、损害赔偿和实际履行。我国《合同法》吸纳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根本违约制度的理念,并在立法上加以创新和完善,但实践证明,我国《合同法》在解除合同的条件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增加,<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争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公约卖方的义务,这对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尤显重要.本文笔者旨在从交付货物和单据、卖方的担保义务、卖方违反合同补救办法这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公约中卖方的义务.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规定既不同于大陆法系也不同于英美法系,因此,在对公约进行解释时要按照公约本身的规定去解释,决不能按照本国法的规定来进行解释。公约对实际履行的规定也不例外,有其自身的特点,文章将对公约规定的实际履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 ,卖方对所售货物的知识产权的权利担保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第四十二条特别对此加以规定 ,但是公约规定依然存在很多模糊和空白之处 ,该条款并没完全达到使卖方担保其货物不存在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目的。本文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