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交织。马克思在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写道:“在所有生产部门中都有再生产;但是这种同生产联系的再生产只有在农业中才是同自然的再生产一致的,在采掘工业中就不是这样。”他进一步谈到,“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论它的特殊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我国十四年改革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作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就业制度,也必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进行改革,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人类社会要实现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其前提条件就是要使生产的两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实现与  相似文献   

3.
再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而且还包括精神产品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和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就是这五种再生产活动的科学概括与抽象。这诸多再生产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决定了我们的经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发展必须是协调一致与可持续的发展。在今天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状况人口再生产是新一代出生成长和老一代衰老死亡不断重复的过程。制约影响人口再生产的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身体素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自然环境等,其中主要是年龄结构。自然因素只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前提。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风俗、宗教等,是制约和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再生产具有如下特点:1、人口再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茂松 《湖湘论坛》2004,17(5):77-79
农业产业发展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交叉过程 ,因此 ,农业产业发展的直接矛盾在于自然约束 ,而解决这个直接矛盾的关键又在于有效的制度安排。古往今来 ,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了农业是对制度需求最强烈的一个基础产业。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 ,本文着意探讨农业产业发展与制度变迁的逻辑联系及其规律 ,探讨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需求以及制度创新的思路 ,从制度经济学的方面来分析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和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6.
<正> 共同发展:战略重点东移的积极效应寻求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和地区布局指导方针转变的着力点。这是因为,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发展,客观上既要求社会再生产各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又要求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也就是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条件,合理分布生产力,实行劳动地域分工,发展商品交换,以求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获取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王红 《创造》2002,(8):31-32
多年来,临沧地区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三结合,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提出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及科教为本,产业兴临、兴县”的工作思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生产逐渐开始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成为推动全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临沧地区积极发展的蔗糖、茶叶两项骨干产业,已初上产业化规模,公司(工厂)+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受客观的自然条件和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临沧农业…  相似文献   

8.
农业的发展 ,农村的变迁 ,农村人口的迁移 ,是城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近代社会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 ,农村劳动力的闲置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而城市的发展 ,又成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客观要求。因此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就自然会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符号不仅是知识与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权力技术的工具,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主导符号生产与再生产,传播社会秩序和意义的知识,形成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共识,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生产与再生产。政治符号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其实就是社会秩序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政治权威符号化,将政治权力置换为符号权力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陈菁 《探索与争鸣》2003,(10):34-35
市场经济既是一种信用经济,也是一种风险经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各经济主体之间,特别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信用关系,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也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民经济才能保持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1.
剥削阶级国家有没有经济管理的职能?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理论界曾给予否定的回答。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思想不相符合,也是与剥削阶级国家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对于剥削阶级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有过许多明确的论述。1853年6月6日,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在论述东方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中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国家执行经济管理职能的必要性时指出:“在这里,农业的第一个条件是人工灌溉,而这是村社、省或中央政府的事”。为了强调这一点,恩格斯接着又指出:“在东方,政府总共只有三个部门:财政(掠夺本国),军事(掠夺本国和外国)和公共工程(管理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60页)。很显然,恩格斯在这里是把公共工程(在  相似文献   

12.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这一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规律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和每个成员对各种不同产品的不同需要量,通过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为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什么?人们普遍地回答: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然而怎样理解这种生产?精神生产是否包括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之中?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如何?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 在我国理论界,一般都将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理解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这种理解对不对?我们认为这是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的。不错,恩格斯曾经说过:“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随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威胁,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北京的农业保险机制,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北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质上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和市场供求的多变性,因而,这是一个涉及面广而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从农业生产计划的特点和要求;农业中如何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以及农业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生产是在不断地进行,这种连续性、继发性的生产就叫再生产。再生产有两种形式,即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如果下一次的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中进行,其产量与上次相同,称为简单再生产;如果下一次的生产在生产要素扩大了的规模中进行,或生产要素规模不变但产量比上次增多,使社会上一年比一年生产更多的产品,这叫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表示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做好春耕生产工作,是完成全年农业生产任务的决定性的关键,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立即动员、组织和领导广大农民,及时进行春耕。根据国家的计划,今年的农业生产任务是艰巨的,要求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在一九五三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其它工业原料作物和畜牧、水产、山林产品以及供应城市和工矿区的蔬菜生产也要有相应地发展。由于大张旗鼓地宣传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广大农民的觉悟程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农民出售了余粮也就增加了投资再生产的能力,这是农村的新情况,也是完成农业生产任务的有利条件。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克服困难,作好一系列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将我国的农业生产引向新的高涨,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争取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度的农业丰收。这对于保证国家整个经济建设的平衡发展和适应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是有重大意义的。为此,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特作如下的指示:  相似文献   

18.
人口问题是全球五大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人口问题,是民族地区和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是增强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从“两种生产”理论看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指出:“马尔萨斯撇开了人口运动的这些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由于是人类本性的历史,所以是自然的规律。但仅仅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的自然规律,而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受人类本身历史过程制约的”。恩格斯也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过人类自身和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段话,明确地指出了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人类社会出现后,人类自  相似文献   

19.
第四课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复习要点一、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1.再生产按照生产规模区别,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不断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 2.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两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时展现出很宽的理论视野,突出表现为"四个向度"、"两个层面"。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城市化以及人学观是马克思分析空问生产与再生产的四个向度;具体而言,资本逻辑是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反映了资本生产在空间上的布展,城市化的出现是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产物,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主体向度。这"四个向度"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两个层面":客体层面和主体层面。其中,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是马克思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客体层面",而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则是马克思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主体层面"。"主一客体辩证法"在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体系中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