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生产资本按照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什么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和区别呢?固定资本,一般地说,就是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凸显出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他对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是:客观上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在反思中发展;有利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多维内容,即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从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最后指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慧明 《前沿》2008,(12):41-43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现在批判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西方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教育思想主要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和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的道德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教育和经济关系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对儿童实施公共教育,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把全体社会成员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等教育思想。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也充分汲取了人类其他优秀社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丽红 《传承》2011,(12):38-39
辩证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但他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了唯物辩证法。从实践出发并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相关哲学问题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津 《岭南学刊》2008,47(1):59-64
马克思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的维度对资本作了存在论的阐释,并将资本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落脚点。马克思早期的几本著作,对资本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分别进行了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中国作为后发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直面资本。为此,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立场,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反对资本万恶论和资本永恒论。  相似文献   

8.
贺然 《理论月刊》2005,1(12):15-17
以“政治解放”作为概念工具,马克思将权利区分为作为参加政治共同体的公民的权利,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被自由主义思想家所倡导的诸如平等、自由、安全、财产等权利,属于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由于市民社会以利己主义为原则,所以这种权利无非是利己主义的个人的权利,它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立性和排斥性,而且这种权利本身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马克思批判了这种权利,但只是为了给这种权利划出界限,并不是要否定这种权利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需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看来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需要是人追求自身对象的本质力量,需要及其实现是个历史过程.马克思需要理论启示我们当代构建和谐社会要全面开发人需要的动因作用,合理引导人的物质需要,合理规范人的交往需要,在人全面满足实现的历史进程中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文小勇 《岭南学刊》2006,44(2):30-33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正义形态的批判选择的是经济正义路径。按照这一路径,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商品这一微观结构出发,继而在戳穿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资本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整个图景,从而揭示出资产阶级正义形态的经济根源及其虚假本质。对资产阶级正义形态经济批判的结论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是实现社会正义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问题"的真正价值在于,它首次为我们提出和阐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因而,要考察这一问题,必须将它还原到活生生的历史生活中去认识.从斯密到马克思,拉出一条认识此问题的线索,可以向我们展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与道德关系的逻辑张力.斯密运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做了不自觉的分析.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对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做了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抽象性理念论述"法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是法律的最高实践情况,依照理性的选择,人民必然会选择国家的国民身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政治国家主体地位。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尔对国家概念的倒置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并不在于国家概念如何由人民之抽象精神的概念中产生,而与之相反,则在于国家的现实经验性为何是从社会中的人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14.
刘兰芝 《传承》2010,(30):50-51
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而他的哲学思想形成与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分不开的。在道德哲学方面,马克思则以他独特的视角,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的、内在性的、脱离现实经验的道德哲学,从社会实践出发来建立他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5.
张允金 《理论月刊》2003,(11):27-29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为思想起点,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为人的本性,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的本质及其发展作出了科学的揭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理论月刊》2002,1(4):16-1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7.
艾伦·布坎南在《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一书中对马克思批判权利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解读,指出马克思对权利最为尖锐的批判是:一个需要权利来实现正义的社会是一个存在根本缺陷的社会,正是由于私有财产以及由私有财产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个人才产生了需要权利来进行调节的冲突,共产主义因为消除了冲突的根源,所以超越了权利本身。布坎南认为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虽然存在问题,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足够的理论来说明未来社会如何消除对权利的依赖,但是布坎南仍然坚持认为马克思对权利的这种尖锐批判是对包括当代自由主义正义论在内的所有正义的规范学说的根本批判。  相似文献   

18.
张海夫 《桂海论丛》2006,22(2):11-14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晓敏 《前沿》2010,(10):14-16
任何伟大的理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必然经历一个由产生到发展及至成熟的过程,马克思的宗教理论亦是如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学时代至大学时期的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回溯,力图真实、客观地还原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萌芽。探究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宗教观的演进与其理论上的转型、成熟是同一过程。具体来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赵雪霞 《前沿》2008,(1):68-70
斯密问题从现有的资料看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更为可信,对于斯密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争论争,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对立论和统一论。当然也有中问派的观点,但影响不大。斯密问题实质上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矛盾冲突尖锐化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表现形式。作为当时最敏锐的观察家和深刻的思想家的斯密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证明。说明斯密问题作为一般的经济与伦理或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是存在的,但在斯密本人那里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