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讨论媒介变革中的两种范式--"数字革命范式"和"媒体融合范式"加以比较,并从媒体融合范式的理论框架出发,试图重新阐释中国媒体融合进程的主要特征与政治逻辑。从这一框架理解政府主导下的媒体融合进程,能够清晰地辨析出,这种政治与技术、产业间的互动可以有效地纠正技术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偏向"。中国的实践也反过来丰富与拓展了媒体融合范式的涵义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我国的政治社会化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新媒体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效应。作为政治学学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政治类学术期刊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和新媒体技术发展提供的机遇,在充分发挥学术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社会功能,抢占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舆论新高地,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政治类学术期刊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把政治类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平台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相结合,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运用多种媒体手段,构建权威的政治学传播平台和政治知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3.
王巍 《理论视野》2014,(1):41-45
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4.
张东荪的逻辑观主要体现在"唯物辨证法论战"及其文化哲学中.他不囿于西方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规定,认为逻辑就是言语中的本然结构,是人造的必然规则.是由于文化的需要而产生.他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因之将逻辑分为传统逻辑、数理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与政治思想的逻辑四种类型.他反对逻辑具有先在性、普遍性与唯一性的主张,为中国逻辑是否存在提供了一种答案和论证理路.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助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视角看,在近年来的资本逻辑研究中,存在着一系列应重新审视的倾向性问题。其一,将资本逻辑研究等同于资本逻辑批判的倾向,无法满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资本文明作用的实践要求;其二,将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进行二元对立处理的倾向,未能意识到现代社会中理想化的生活逻辑本身就是资本逻辑建构的产物,难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合理的说明与引导;其三,默认资本逻辑具有抽象同一性的倾向,脱离了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治主体性的特点,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步伐,等等。有鉴于此,精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文的基础,分析上述倾向性问题,重构资本逻辑研究的前提预设,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学理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中表述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概括与凝练,在建党百年来的发展中凸显出历史、理论与价值逻辑的三维统一。历史逻辑表现为它贯穿于建党以来四个历史时期的各项重大决策之中,理论逻辑表现为它由具体领域的工作论断经过实践检验上升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理,价值逻辑体现为它积累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伟大斗争的成功经验。历史、理论与价值三重逻辑相互统一,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是推动社会政治沟通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步伐加快,颇具特色,促使传统社会政治沟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文章着眼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要求,在分析我国媒体融合现状、总结融合时代媒体政治沟通与信息传播新变化与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加强法治监督、强化媒体行业自律、袪除技术壁垒、推进网络问政制度改革等方略举措,不断优化传媒政治沟通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宝贵的政治与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是基于理性、合乎理性的产物,而且有着一以贯之的建构逻辑,具体表现在:一是以聚焦现实、倡导共识为旨趣的对话逻辑;二是以民主和谐、人本生态为旨归的价值逻辑;三是以注重功用、自主重构为旨要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构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改革经验,即"强制—推动性"改革、"被动—适应性"改革、"单边—封闭性"改革、"渐进—阶段性"改革、"实践—经验性"改革。同时,我国机构改革实现了多重逻辑的演进:从"政治逻辑"到"行政逻辑"再到"政治逻辑"、从"组织逻辑"到"职能逻辑"再到"体系逻辑"、从"权力逻辑"到"效率逻辑"再到"民生逻辑"、从"科层逻辑"到"市场逻辑"再到"网络逻辑",它们共同构成了机构改革的"中国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2018年机构改革,从经验重构与逻辑强化两个方面对这一模式进行了重塑。未来的机构改革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2018年机构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实现由碎片政府到整体政府的转换、定型,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创新与修复: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政治发展"中国道路"的现实逻辑,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适应性发展——这种适应性发展源自于其所拥有的创新力和修复力——不断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以中国共产党创新力和修复力为视角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转型和发展逻辑,不仅展现了理论逻辑的合理性、理论逻辑要素与现实世界的匹配性,同时也为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替代和更为可取的解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政治在事实和内在逻辑上的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而非人为构建的,其逻辑联结的共同基点在于它们都面对着共同的社会公共利益要求而担负着的建立和维护共同的社会秩序责任。法律的存在与运作始终体现着的政治逻辑主线,即政治作为法律的存在根基、现实目的、实践背景和发展动因,一方面反映出法律对于政治的事实上和逻辑上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治对于法律在事实上和逻辑上的控制与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任是由知、情、意、行四种逻辑要素依次递进、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和谐的政治关系.政府信任包括微观或个人层面的信任、中观或制度层面的信任与宏观或价值层面的信任,构成多元客体共存的复合性政府信任结构.不同层级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角色构成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行政能力、行为作风、权威性、亲和力,导致产生一种非均衡性分布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通过政府信任的解构性分析,可以较为深刻地把握政府信任的合法性来源,正确调整和评估政府的行政行为和政策,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话语逻辑,即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国家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和理论相匹配的话语逻辑,这“三重逻辑”统一于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当前,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亟须发展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理论和治理话语体系,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治理领域历史、理论和话语的统一,并不断扩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突破在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于人类处于满足生存资料需求和发展资料需求不同阶段对于"计划"与"市场"的诉求不同。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逻辑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有效治国理政、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滨 《政治学研究》2020,(1):57-65,M0004
在《中国政治学的转型:分化与定位》一文中,景跃进教授将政治共同体确立为中国政治学的逻辑起点,揭示维系中国大一统的集权逻辑,搭建了一个国体、政体和政治共同体“三位一体”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景跃进教授提出的问题及所做出的分析极具启发性,但仍有进一步商榷和对话的空间。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现代性的国家共同体;现代性国家共同体既服从统一逻辑,又遵循共和逻辑。在“一体双权”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中,“一体”是指现代国家共同体以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族一体等为核心内容的一体格局和统一状态,体现统一逻辑;“双权”则包括“民权”和“国权”,处理二者之关系的制度安排事关共和逻辑能否得到实现。相对于“三位一体”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一体双权”有一定的理论优势,有可能拓展中国政治学的学术研究范围,为中国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对话提供更加开放的交集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的根源在于其以自然主义、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本体论基础,已经无法应对全球化与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斗争多样化与多元化的挑战。同时,与这一多元性相符应的是,领导权的逻辑正在依其偶然性的逻辑不断扩散,以应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多元性要求。偶然性的领导权逻辑与多元性的政治现实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问题是很多哲学家,政治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赫勒关于现代性发展的三种逻辑的思想,从技术,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划分,政治权力(统治)三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性发展的趋势。技术的逻辑强调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作为技术想象的发展形式已经代替宗教成为支配性的世界观;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划分的逻辑强调在市民社会中,正义、合理性对现代社会的推动作用;政治权力(统治)的逻辑,强调上层建筑对现代社会中民主制度的建设作用。赫勒关于现代性的三种逻辑的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和补充,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中,有三个关键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着中国政治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这三个关键词就是——政党、人民、法律(简称党、民、法)。经过40年改革开放,这三个关键词的关系被定位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简称"三者有机统一")。在一定意义上讲,"三者有机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民、法三者关系的政治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必须深度把握三者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由"四梁八柱"构成的政治逻辑链。"四梁"是:党委领导;人大决定;政府执行;政协协商。"八柱"是:人民有所呼;人大有所应;党委有所引;政协有所商;法律有所定;政府有所为;两院有所司;监委有所督。  相似文献   

19.
《理论视野》2021,257(7)
宗旨是根本问题,决定着政党的性质及其活动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政治奥秘。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有着深刻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承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西方媒体与资本、权力关系的剖析和批判鞭辟入里,其批判的逻辑中蕴含着对我国媒体改革的启示。我国媒体改革可以考虑适当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追求公益性目的,以“看不见的手”实现“看不见的宣传”,从传统的政治宣传走向现代的政治传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助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