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辜鸿铭是一位奇特人物。他早年在许多西方国家游历,西方文化滥熟于胸,后来却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极力维护中国传统纲常著名。民国都十年了,他还留着辫子,穿着中式大褂在北大授课,这就使他的“遗老”身份愈加突出了。  相似文献   

2.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崛起在世界文明中越重要,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话语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的,而且正在成为世界的。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其自身文化立场,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众多思想家的互动形成大国文化身份的价值认同。文化创新对强国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交往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新世纪中国文化创新将在坚持"发现东方、回归经典、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文化自我更新,进而走向绿色生态文化,知识创生文化。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张我军的研究多侧重于他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与贡献,关于他在北京期间的文坛交游则缺乏关注。现新见张我军佚文一则,呈现了张我军与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交游之情形。以此为线索,可进一步窥视在特定历史情境与身份困境中张我军与武者小路实笃文学相遇、交游的契机与动机。张我军对武者小路实笃的文学接受,以及在此过程中张我军心理性格自我分化与内在选择的独特性,投射出非常时期张我军的中日文化交流观以及其中渗透的政治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曾义 《前沿》2014,(19):218-221
民族文化、民族身份以及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都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民族身份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从内在因素来看,我国任何少数民族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碰撞融合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容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基石,今天要缩小文化差异,包容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需要自身优化和调整,民族身份过渡到国家公民身份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化素质,为此现行的制度与政策都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7.
王萍 《中国人大》2013,(5):14-14
"中国影响世界最终靠的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改革没有回头路,只要中国坚持改革不动摇,不断推进改革、深化改革,我们的文化强国梦必将实现。"3月5日下午,新当选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朱昌耀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一番发言让人印象深刻。朱昌耀是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不过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则是他的著名二胡艺术家身份。他的  相似文献   

8.
郭志东 《今日海南》2009,(11):47-47
旅游是人到他乡的出行和游览,这样的迁徙过程实际就是人与他人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因为任何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身份。在旅游过程中,以一定的文化身份到他乡或与也具有一定文化身份的旅游中介(包括旅行社、导游以及旅游有关的服务人员)、当地居民以及其他外来旅游者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或体验目的地的文化,都是一种旅游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就是该城市身份的核心标志,南宁市要实现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抓住城市特色文化做文章尤为关键。笔者曾建议将南宁市的城市特色文化定位为"绿城"、"壮都"和"中国东盟友好城"[1],城市特色文化定位后,应下大力气去建设和开发。在宏观策略上,应该突出生态特色,发扬民族特色,开拓国际特色。在操作性策略上,从有形到无形去建设"绿城",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描画"壮都",抢抓机遇打造"中国东盟友好城",围绕这  相似文献   

10.
薄茹 《北京观察》2004,(9):36-39
在宣南文化保护的历史过程中,王世仁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王世仁开始接触宣南文化是在1993年底,当时任北京市古建研究所所长的他感觉北京对皇家文化非常重视,但对民间文化却缺少关注.心脏病初愈之后,他不顾身体的虚弱,"时不时到宣武区转一转".  相似文献   

11.
理论摘要     
《思想工作》2007,(6):26-27
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周熙明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套能够使中国人民适应现代世界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是国家的身份象征。践行文化建设使命,就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克服文化自轻心理,摆脱文化自恋心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3.
文化问题是张君劢思考中国近代化问题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中西文化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并认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张的文化思考是对五四“新青年”文化思考的进一步深化 ,这种深化将使建设中的中国文化与近代化方向更为贴近。  相似文献   

14.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相似文献   

15.
肖青 《思想战线》2006,32(6):89-94
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是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受到现代化冲击最为迅猛的时期,民族村寨文化在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复兴与重构。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是族群内部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文化复兴,90年代至今仍在继续的则是“他者”介入后自上而下的引导性文化建构。从本质上看,这两次村寨文化复兴都是民族文化持有者对现代性语境下的族群身份、文化归属、自我认同等所进行的努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观点看法     
《观察与思考》2010,(9):8-9
核销事业编制、完成职工身份转换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后,新进人员将不会再有“终身制”,这将大大缓解目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多种身份并存、身份歧视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处于整个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之中的文化,跨文化的交流不可避免会给本土文化带来冲击。跨文化的全球背景下洋节在我国的流行给本土的节日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反映在价值观的偏移、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节日文化生态的不平衡。面对跨文化狂潮裹挟而来的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我们必须加强本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建设,重塑自我,让中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构建健康的文化生态圈,实现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罗成雁  官秀娟 《创造》2019,(3):14-20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的心理状态和深厚感情,表现为主体对其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的高度认同。从文化领域"自我教育"到作为"四个自信"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建构主体、整合集体的功能,以文化的身份认同和规范性层面实现主体的文化治理。文化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以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使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文化自信逐渐突显出独特的治理性内涵,成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新方略,并由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孟波 《统一论坛》2004,(3):39-40
李敖是一个在两岸都知名的公众人物,特立独行的台湾文化名人,在他手术后不久的一个下午,他欣然接受了笔者的电话采访。笔者:您怎么看两岸文化的联系? 李敖:我们都是中国人嘛。文化人类学研究揭示,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有着密切的血统关系。从祖源地学说,人类体质、语言、文化特质以及发祥地传说三方面入手,我们可以推定远在七  相似文献   

20.
张媛 《今日民族》2016,(7):18-22
正这是关于一群人与一个行业的故事。作为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山村走出的一名白族干部,如今在省城某国企就职的赵家则,至今都忘不了儿时生病母亲给他治病的药方。他时常自豪地向朋友们介绍白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白族医药文化的独到之处。但唯一让赵家则觉得遗憾的是,虽然大伙儿都对他的介绍啧啧称奇,可每当问到市面上有什么叫得响的白族医药产品时,他又总是张着嘴数不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