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规范编制行为,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规划编制条例》,对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其酝酿、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和修订等各个环节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目前,编制条例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正是按照上述条例的要求开展的.而此前我国已经编制的十个五年计划,大多是按惯例编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算起,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一个最为显著的不…  相似文献   

3.
一部中长期规划编制实施的历史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形成发展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长期规划发挥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基础、确立方向、明确要求、提供遵循的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中长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展现出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与时俱进与战略定力相联结的鲜明特点。做好新发展阶段的中长期规划工作,“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关系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发展要观照好。  相似文献   

4.
各级政府几乎同步推进“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时间上的重叠放大了体制上的缺陷,上下沟通殊为不易,由此产生不同层次规划之间的冲突,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为微妙  相似文献   

5.
《瞭望》2010,(36)
<正>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指标确立,应当"好"字当头促发展,重速度更要重质量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十二五"编制的关键一年。为此,本刊记者近期调研采访了国内多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主管官  相似文献   

6.
《瞭望》2015,(15):24-26
实际工作中,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并不是无法可依,我国有多重制度设计予以管控,但从近年来各地多起典型案例来看,有的地方的党政一把手已成为干扰、破坏各级规划的主力。业内人士认为,应从多角度厘清行政与规划的关系,推动一把手正确认识规划、清楚权力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正一、《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意义开展编制"十三五"规划之际,上海在大幅度减少部门规划的同时,却新增社会治理规划,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也体现了推动上海发展的巨大勇气。上海已经具备了用一部规划来指导未来社会治理工作的条件,但是作为第一份社会治理规划,也必须承担可能的风险。社会治理规划的颁布,不仅体现在对理论研究的支撑,也是对工作实践的指导,更有利于我们对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8.
“十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已经启动。与以往九个五年规划相比,“十五”规划制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这些变化,“十五”规划的思路必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就此问题,记者走访了参与“十五”规划研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和金,听取了他的看法和意见。记者:我们注意到,前不久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谈到制定“十五”规划时说,“要改变过去规划编制中重国内、轻国际,对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缺乏统一考虑的思想方法,编制‘十五’规划不仅要考虑国内供求情况,还要考虑国际供求现状、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前,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从中央政府到各部委省市区均已启动,而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宏观经济情况需要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把握,只有清楚认识影响中国一定时期内经济的适度速度、波动区间及持续时间,规划时期内投资、消费与外贸,特别是投资的战略方向,才能指导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2,(4):3
《规划》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主线;更加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一动力机制;更加突出保障好改革民主这一根本目的. 国务院近日批复了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目前已经进入纲要起草编制阶段,此前近2000名专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许多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作为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规划作为预测性的科学,相比对蓝图的描绘,对现状核心问题与诉求的理清更为重要。以往的规划之所以一再走弯路,很大程度上是对乡村发展阶段的误判,现状发展阶段判断的模糊必然导致规划的盲目与短视,进而导致规划指导性的缺位,最终导致无休止的规划编制,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无从谈起。乡村规划需改变领导式和蓝图式规划,回归引导式规划和弹性规划。引导乡村规划向乡村计划转型,弱化空间布点规划,依据乡村转  相似文献   

13.
正前期调研、专家委员会讨论、外国专家建言……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接受全国人大代表审查之前,有诸多"外脑"为其最终形成贡献了力量。外国专家最高层首邀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建议"这次国务院首次邀请国内外专家一起对五年规划编制出谋划策,就是要使规划既立足国情、符合实际,又借鉴国际经验,经过努力实现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座谈会,参加那次  相似文献   

14.
正新华社长沙9月1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17日上午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相似文献   

15.
双艳珍 《求知》2020,(3):19-22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发展改革委正抓紧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本刊记者专访了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卫东。记者:"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三个融入”既是指明方向又是规划路径。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明确规定,力争经过5到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四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编制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深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公共项目规划设计与决策中普遍存在市民"规划后博弈"现象,已不能满足市民群体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将其转变为市民的"规划中博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前置程序的制度化、市民规划参与领域与形式的明确化、市民参与反馈机制的标准化,建立起硬约束的市民参与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教育功能,增强市民的公共意识,营造完善的公共空间,引导现有社会组织"转型"介入公益性参与,提升市民参与的公共性;推动政府、企业与市民等参与利益主体的再定位,引导市民由个体参与向集体参与转变,明确强势规划主体的参与定位,构建保障市民有效参与的规划协商机制;改变市民群体"被动性"的规划选择为主动选择,从而增强市民在规划补偿中的选择权利。  相似文献   

18.
王军  唐敏 《瞭望》2005,(45)
已将“计划”二字抹去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是国家意志的结晶。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一字之变,彰显中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变政府主导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深层变革,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经济体,是世界众多市场经济国家的一员。发展规划从此向空间领域迈进,并力求建立可评估、可约束机制,使这一次变革掷地有声,并构成对现行规划体制的挑战。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发展规划,由国土资源部主管的土地利用规划,由建设部主管的城市规划,在分分合合之间,将使国家战略的跨越呈现怎样不同以往的叙事?  相似文献   

19.
简讯     
《求知》2020,(9)
正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相似文献   

20.
论区域环境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环境规划的一般内容要对某一区域环境进行科学规划 ,首先要对区域环境规划的一些基础性内容有所了解与认识。这是科学规划的前提条件。(一 )区域环境现状分析与预测1、区域环境现状分析区域环境现状分析主要考察以下问题 :( 1)区域环境条件分析。作为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的背景 ,区域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人口等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区域自然———社会结构与功能分析 ,必要时可调查和参考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值 ,找出影响区域质量的主要方面。 ( 2 )污染源调查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