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杨保筠 《新视野》2005,3(4):78-80
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诸多新问题。中国坚持以第三世界为外交依托,努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维护其权益和利益,使双方关系在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
张英岗 《理论导报》2007,(12):32-34
冷战后,大国在中亚掀起了新一轮的大博弈,中国外交以周边国家为重点,实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本文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安全等领域分析了中亚对中国的战略价值,积极发展与中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伙伴关系是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中国发展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外部环境,有效协调了中国与大国的关系,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时,伙伴关系由于缺少法律约束力,回避了国家利益的竞争性和冲突性,易受到第三方的影响,也面临着进一步完善的必要。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国际角色的转变,构建全球伙伴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应当努力争取更多、更紧密的战略伙伴,并加强伙伴关系中高级政治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谢俊才 《世纪桥》2009,(19):55-57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东盟-日本三角关系基本成型。中国-东盟-日本三角关系体系是东亚合作机制的子系统,三角关系的发展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程。东亚区域一体化道路漫长而曲折,三角关系将长期存在。中日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中国或日本,又或是双方共同主导三角关系向前发展难以成为现实,基于此及由于东盟自身具有巨大的地缘政治优势,成就了东盟在三角关系中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日本-东盟关系发展放缓以及中国一东盟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导致三角关系将逐渐朝等腰三角架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经历了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实现关系正常化到多领域合作,可谓“利益共同体”;第二次转向是基于共有利益,并将双方前途与命运联系在一起,可谓“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案,也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助力器。然而,信任不足等现实因素成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对此,需突破固有思维,从观念入手,重视认同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以社会互动为框架,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中国与东南亚这一相邻地区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和东盟各国形成互利、互助、互补的格局,成为带动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中国能够为东盟企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合作空间中国东盟双方地理位置毗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悠久的民间交往以及多年来形成的政治上的相互信任,为双方发展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产品等方面各具  相似文献   

7.
2001年10月,中国、东盟双方确定了包括农业在内的新世纪初中国东盟重点合作领域。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双方在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使我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化轨道。《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双方的合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06年,约600种产品关税要陆续减免到零;第二阶段是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而第一阶段的约600种产品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被称作“早期收获”方案。按照“早期收获”方案,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降到10%以下的水平,2005年降到5%,2006年实现零关税。农业在我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是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李宁  施惠 《实事求是》2017,(2):41-46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是提高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合作水平的重大举措,更是增强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交流及双边和多边领域协调与合作的纲领。"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合作的成就显著,但同时问题突出。乌兹别克斯坦的威权政治、薄弱法治及非传统安全等因素制约了中乌双方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为此,需要深化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战略伙伴关系,深化经贸、物流、金融等领域合作,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平台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中国外交战略与中非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非洲国家作为发展中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当前中国政治上的同盟军和战略依托,仍然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基础和立足点。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中国拓展政治和经济利益,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进一步增进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利益,需要积极利用多边机制以深化中非战略合作,采取切实措施夯实中非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大对非洲文化外交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实质上,就是这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等所有领域中一切力量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人口力、经济力、军事力等硬实力,也不仅包括科学力、文化力、组织力等软实力,而且还是在软、硬两种实力的交互作用和一体融汇中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与运动着的力量体系.对于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的国家来说,"工人阶级,它的先锋队,它凝结成的组织力量和文化力量"①,尤其在这整个综合国力体系中,起着对其中的全部力量进行整合、统属和建设、推进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一、携手合作,共同心愿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在世界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的浪潮中,中国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盟经济如何走出低谷?这是中国、东盟都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中国与东盟  相似文献   

12.
徐进 《学习月刊》2012,(17):42-43
近年来,关于软实力、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的讨论在国内十分流行,这反映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已经不满足于物质实力的快速提升,而是希望能在非物质实力上有所建树。具体到外交领域,党中央在继续坚持"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的国家形象、道义责任等新问题。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提出外交工作要有4个"力",即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在这4个"力"中,道义上的感召力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提法,而且迄今少有人讨论。  相似文献   

13.
50~60年代中国对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睦邻外交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周边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则是睦邻外交的重中之重。本文拟结合我国50、60年代的一些外交实践,对中国对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思想作一探讨。 一:以“和平为上”为基准,与民族主义国家展开睦邻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来自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组成的“三重包围”,要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包围封锁,必须把发展同毗邻的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新中国外交努力的重要目标。 民族主义国家作为战后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新独立…  相似文献   

14.
周文彪 《世纪桥》2007,(4):48-49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后的第15个年头,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迅速发展的过程。本文就1991年双方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在经贸合作方式、经贸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的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夏晓阳 《党建文汇》2011,(12):18-18
今年是中国-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大年,主题词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背景是一串丰硕而扎实的合作成果。中国和东盟关系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已经站在迈向更高阶段的门槛上。中国与东盟的各领域合作全面开花,已经成为东亚合作中最活跃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睦邻、富邻、安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保筠 《新视野》2004,(3):76-78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制定了“稳定周边”的对外方针,取得显著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指导思想,得到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真落实,并在实践中将其具体化为“睦邻”、“富邻”和“安邻”的目标,使2003年中国与周边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进展,并为今后中国与周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叶自成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外交、国际政治。专著有《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俄罗斯政府与政治》、《新中国外交思想》等。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的书。作者认为,走经济富强之路,走制度革新之路,走大国合作之路,走和平之路,走与周边国家共同安全、共同繁荣之路,这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根本道路,也是最根本的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董洁 《党的建设》2012,(1):61-62
培训外国实习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彼此间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自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后期,朝鲜政府向中国派遣了1万名实习生,在中国各地方厂矿企业学习与生活。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接待朝鲜实习生是一项“只准做好、不准做坏”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9.
1998年的国际形势总体上体现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局部冲突和地区不安定因素明显存在:一些国家政局不稳,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的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1998年,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世界经济联系B益密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多极化趋势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继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继续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在增强,独立自主的声音、联合自强的力量、协调发展的意识都在…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间的有机互动不断增强,国际产业转移逐渐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深层经济动因.东亚产业转移促使东亚国际政治地位显著提升,奠定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坚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主要国家(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均出现新变化,传统雁行模式逐渐式微,导致各国(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实力和地位有升有降,从而对东亚主要国家(地区)间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中、日、东盟关系开始微妙调整,三边互动逐渐显现;中日韩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北亚合作趋势加强;台湾经济对中国大陆依存度加强,台独势力将受遏制,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