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经济中不利的"外围"地位。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外围国家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中亚国家超越"外围"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在独联体欧亚一体化空间内的合作,特别是中亚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来实现。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单个国家无法有效解决。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进程,符合中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优先领域是:水和能源、贸易与经济、交通等。中亚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财政资源能力,是中亚能否从外围到中心、能否在中亚地区一体化上取得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苏联中亚细亚由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这四个联邦共和国组成,它是苏联二十个经济区域中一个,拥有面积1.3百万平方公里。它具有穆斯林的风俗,好象是一个处于战争状态中的阿富汗和深受以色列革命风暴折磨的伊朗两国边境的和平小港,中亚细亚的苏联共和国经济在地区发展方面作为苏联的政治橱窗而呈现。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后期,日本学者把东亚历史研究与西亚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研究中亚注重使用俄语、突厥语资料.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时期的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独立国家的涌现,引起了日本学者、学生及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现代中亚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在研究方式、研究范围、学科设置、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杨恕  后俊 《德国研究》2012,27(1):42-51,126,127
中亚大量德意志人的存在使德国在苏联解体后迅速积极地介入了中亚事务,而能源、安全、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以及中亚战略地位的提高则使德国不断增加在中亚的投入并制定了中亚政策;与此同时,德国也推动欧盟积极参与中亚事务,推动欧盟出台了中亚战略.德国在中亚的影响将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给了中亚五国确立主权国家地位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确定自己地缘政治方针的挑战。中亚独立来得太快,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苏联解体,中亚犹如失去父母的孤儿”,中亚地区向什么方向发展?这些国家好象都心中无底。刚开始,它们把韩国和新加坡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认为在政府控制条件下向市场经济过渡,迅速发展经  相似文献   

6.
1954年,为解决粮食问题,赫鲁晓夫在中亚、西伯利亚、北高加索、乌拉尔等地发起垦荒运动。该运动是苏联、更是中亚当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垦荒对中亚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治进程、现代化进程乃至地缘政治方面都带来深刻后果。中亚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受益,现代化进程加快;同时,垦荒也提高了中亚各共和国在苏联的地位,在中苏关系从友好走向对抗的过程中,垦荒在客观上具有地缘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今日东欧中亚》走过了16个春秋,至今已整整出满100期。 《今日东欧中亚》原为《今日苏联东欧》,创刊于1981年。那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中国与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关系尚未正常化,《今日苏联东欧》肩负着桥梁和窗口的使命,把阻隔多年的苏联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况介绍给广大读者,同时也为刚刚恢复的苏联东欧研究开辟了一块园地。随后是席卷苏联东欧的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前,对美国来说,中亚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苏联解体后,中亚因其特殊的地位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尽管俄罗斯仍然视该地区为战略“后院”,但由于俄已不能在这里施加应有的传统影响,这一地区暂时出现了“政治真空”。为了填补这一“政治真空”美国在对外战略上确立一个新的中亚政策。虽然美国的影响在该地区还十分有限,但在对中亚的角逐中,美国已逐渐成为角逐的主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的历史与现状,审视了俄罗斯东正教对中亚五国的意义并展望了它在中亚五国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它在中亚五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沙俄时期的扩张阶段、苏联时期的沉浮阶段和中亚五国独立后的复兴阶段.尽管它在宗教规模和影响力上都远不及伊斯兰教,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它在中亚五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未来,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将拥有更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亚五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它们之间的合作又有了新进展,标志之一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于1996年3月签订了《关于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又如,中亚与俄罗斯军事上的合作稳步发展,由俄、哈、乌、吉、塔组成的维和部队,对于稳定塔吉克斯坦政局和保卫塔阿(富汗)边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20年后,几乎所有的前共产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仍然有些转型国家在这一进程中落在后面,其中就有前苏联的5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对于这些既不同于俄罗斯和东欧,更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来说,实现转型没有明显的参照模式.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在东亚地区取得成功的"发展型政权"是否也能够为中亚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2.
西德《东欧》月刊自八三年第二期起连续刊登苏联问题专家的文章,谈他们对苏联内外政策的看法,探讨苏联的领导人变化情况和苏联今后的发展前景。著名苏联农业问题专家卡尔一欧根·瓦德金的文章《陷入停滞的苏联农业》和吉森的尤利图斯一利比希大学农业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个工作小组提出的《吉森论题》集中阐述、讨论了苏联农业近年来的困境和影响苏联农业的诸因素。本文系根据这两篇文章编译。  相似文献   

13.
1991年 3月17日全苏公投仍有高达 76%民众支持保留共同国家.但不到 9 个月之后,别洛韦日森林声明即宣布苏联终止存在.假如在公投举行以后,不是采取建立主权国家联盟的方针,而是循序渐进地建立一个"软"联邦,一开始仅限于建议签订建立共同经济空间的协议,分离主义者的目的就不会达到."8·19"事件更多是起了雷管的作用.先前的发展方式挖了苏联的墙角.导致苏联垮台的深层次经济原因体现在行政管理体系的结构性危机上.而由国家结构中长期缺乏联邦制引发的中央与各加盟共和国关系的危机,是苏联解体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保留苏共作为确保苏联统一的机制,其必要条件是党本身的民主化.制约苏共民主化的主要力量是党的机关,它实际上处于选举出来的党的机构之上.在帮助苏联走出经济困境方面,西方甚至"连手指头都没有动一下".而困难至极的经济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经社研究处处长马涅热夫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对中苏这样的农业大国欲在短期内把资源集中在工业发展的某些项目上,证明相当有效。但是,若干年后,这种中央管制经济压制了生产者的利益,堵塞了经济自我更新和改善生产率的内部源泉,妨碍资源横向交流,引起深刻的部门比例失调,造成全面短缺和永久投资饥饿。80年代初,中央管制经济陷入空前危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促使苏联实施改革。由于中苏经济有不同之处,如:1.苏联经济以大规模、相当现代化生产为基础,并对市场高度垄断。中国则以小规模生产发挥巨大  相似文献   

15.
论俄罗斯农业转轨与贫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芳 《俄罗斯研究》2003,(4):49-53,64
俄罗斯农业产值自经济转轨以来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尽管粮食产量在最近两年内略有上升,但农业发展中仍存在着大型农业企业负担过重、农业生产技术潜力下降、私人农业生产形式不完善、农业产品市场发育不良、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等诸多问题。其中,农业贫困和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危机对农业生产恢复来说,是最直接的一个威胁。文章分析了私有化和土地自由买卖问题以及农村贫因问题对俄罗斯农业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戈尔巴乔夫已是苏联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世界历史上,他在20世纪的政治家中赢得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他着手的改革将改变苏联的性质。由于戈尔巴乔夫的积极主动,才克服了国际关系中的所有障碍并使之和谐。改革世界政治的第一步必然是苏联国内外政策的转轨。作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意图当然不是想改变世界的事态,而是将其国家从危机中拉出。他知道,要使苏联摆脱危机,必须在国际关系中摆脱对用制造军事紧张来解决国内问题的迷恋。这一认识使他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苏联在世界中若要保持其地位,一定要修改其落后的政治制度并使经济有效运转;二是改善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以保证苏联内部发展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戈尔巴乔夫的思维早在年青时期就已形成,它推动他把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7.
(1999年9—12月)前苏联东欧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透析 ——论火炬公司的兴衰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私有化的若干问题西方苏联学研究中的范式及范式转换试析苏联解体中的广播电视因素东欧中亚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鲜为人知的一幕 ——苏联德意志人被迫移居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历史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建国初期中苏两国的龃龉和矛盾及其历史渊源并不神秘的斯大林李春隆陆南泉王鹏陈梅徐恕初祥李捷张盛发东北亚论坛东北亚研究俄罗斯研究俄罗斯研究俄罗斯研究西伯利亚研究东欧中亚研究东欧中亚研究——《苏维埃俄罗斯报》记者维·科热米亚科与哲学博士理·…  相似文献   

18.
在费尔干纳盆地里,被当地人称作“基什拉克”的村子一个紧挨一个绵延几十公里。夜晚当人们在杜尚别上空,鸟瞰吉萨尔盆地时,跃入眼帘的是无数的亮点和亮条,那是基什拉克和贯穿其间的路,而那些黑点,即农田似乎要少些。事实确实如此,中亚是苏联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然而它又是如何展现其社会经济面貌的呢?迄今为至苏联的国民经济是通过扩大劳动力资源而得以发展的。但近期内劳动力不见有增长势头。苏联青年的平均工作年龄为二十岁,老年人  相似文献   

19.
戈尔巴乔夫曾力图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拯救濒于危机边缘的苏联经济。但改革六年多,苏联的经济不仅没有摆脱困境,反而由停滞走向滑坡,陷入日益深重的危机之中。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加速,反而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群众对改革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由于种种政治和社会原因,苏联终于解体,戈尔巴乔夫退出历史舞台,他所从事的改革事业也随之夭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呢?为什么经过六年多的改革苏联的经济反而变得一团糟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两点情况:第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很高的。尽管它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它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只是由于如果再不改革就会失去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苏联才走上改革之路的。因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可能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产业发展和未来的经济走向带来的影响,梳理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在经贸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关系,总结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特点,重点探讨了乌克兰危机对前苏联国家以及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明确指出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中俄两国与中亚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双方共同发展与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