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自然科学观中的人学意蕴,直接理论依据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现实紧迫性在于维护人们生态权利的需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应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主体意识;为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以人为本"既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党执政理论建设的核心所在。她高扬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现实"与"应当"的结合点上表达了我党执政的价值理想追求。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又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郑重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三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是在构建和谐辽宁过程中,必须如终坚持的理念.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辽宁的主导与核心.要在实践中做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辽宁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公共行政精神的基本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公共行政精神是我们重塑一个服务型、负责任的政府所不可缺少的理论支撑,以人为本正是公共行政精神价值追求的基本目标。本文着力阐述二者之间的这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角度,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以权为本、以物为本相对,表征人的启蒙和解放。以人为本之根本不仅仅在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更应指向主权在民的参政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道德哲学意义上,以人为本是一种实践思维和价值指向,是"单一性与普遍性"统一的道德主体的能动精神。在此意义上,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承接。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本文从对“以人为本”内涵和本质的理解入手,谈了“十一五”规划《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蒋文玲 《理论前沿》2007,504(15):32-33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过程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是全体人民群众;表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更好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