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制宪及4次修宪"路线图",主动脉流淌着"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基因。《论语·为政》说,"三十而立"。宪法公布实施三十周年,已步入成熟、稳健的而立之年。如今,公民宪法意识日渐累积,越来越多的公民运用宪法维护合法权利,宪法文本走进公民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宪法精神和公民力量良性互动,让人们触摸到宪法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陈斯喜 《中国人大》2012,(12):53-53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去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六五普法决议”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宪法?宪法有哪些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宪法意识是推动国家宪政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法治国家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既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推进,更需要有宪法意识的公民力量自下而上的支撑。目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状况不容乐观,应从多角度分析,寻找提升公民宪法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力量,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4.
宪法文化是人们在宪政发展和宪法实施的前提基础下,通过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的综合作用产生的关于宪法、宪政等事项的认知、评价等多方面认识的总和.宪法文化包含三个内容:作为“知”的对宪法知识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作为“情”的对宪法文本、规范、秩序的感观、情绪与评价;作为“意”的对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情结和行动意愿.这三个内容的生成与发展,受到公民教育、宪法实施和宪法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郑峥 《人大建设》2008,(5):43-45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私有财产权宪法规范结构。从此,我国公民利用私有财产权的宪法条款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抵制诸如强制征收、征用、拆迁等不当侵害,已经成为我国宪政生活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6.
邵自红 《人民政坛》2012,(10):10-11
宪法与权利之间紧密联系。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主要追求目标,多数宪法均以“权利和自由”为名单独设章或节,保障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权利又必须借助宪法才能获得保障。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就需要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样重要。宪法意识不仅应当为法律职业者所具有,而且应当为普通公民所具有。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必须通过宪法教育来进行,而宪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纸面上,还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和宪法实践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祝捷 《人民政坛》2012,(11):12-14
行宪之难,非难在构建良好、完备的宪法制度,而在于培养人民的宪法精神。惟有公民树立起宪法精神,通过培育宪法文化,形成公民意识,构建宪法认同,体会到宪法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每个公民都是在"宪法地"生活着,人民方能在宪法的哺育下,享受由宪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9.
对公民环境权的内涵、外延、性质进行界定,提出公民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公民环境权入宪,是未来宪法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奠定了宪法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王登辉在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公司以王登辉违反“禁止员工擅自在外住宿”的规定为由拒绝支付医药费。王登辉申请劳动仲裁后。劳动部门认定其为工伤。反被公司推上被告席。法院大胆援用宪法中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居住自由权的规定。裁定公司禁止员工外宿违背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宪法意义上的劳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健  刘剑 《前沿》2007,23(2):134-137
劳动权的产生、入宪,并被载入国际法,充分显示其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劳动权是一项复合型权利,它依存于生存权,并同财产权高度关联。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劳动权是宪法应有之义。但劳动权并非不受限制,划定私有劳动权的“消极权利”边界是对宪法的极大维护。  相似文献   

12.
宪法文化权利并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宪法学范畴,它是由"文化权利"这一范畴变化衍生出来的。从宪法层面出发,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文化权利,有利于从法律体系上完善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机制和制度,也有利于宣示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宪法文化权利的规定有助于公民精神和个性层面的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对人性弱点的改造,提升公民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礼仪。我们要在理论上树立起宪法文化权利的权威地位,从宪法规范的明确、部门法的制定以及文化平等权的保护等方面实现宪法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术自由的宪法规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前沿》2009,(7):77-80
虽然我国宪法没有明文规定“学术自由”,但是,从宪法对公民创造、表达自由和受教育权利保障的内在精神看,学术自由也是我国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彰显和贯彻以大学自治为主要载体的宪法学术自由,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李小萍 《求索》2008,(1):106-108
法治国家的宪法将保障公民刑事诉讼人权作为基本内容。我国宪法对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也作了较多具体的规定,但存在着明显不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宪法必须转变法律理念,以“以人为本”的法律观为指导完善宪法中刑事诉讼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主要由公法效力(直接效力)及私法效力(间接效力)两个层面所构成,而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效力分别为宪法司法化和宪法私法化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公民基本权利效力结构二元性是指公民基本权利同时具有公法效力和私法效力。其基本秩序是以公法效力为主、私法效力为辅。中国宪政的选择应以近代立宪课题为重心,以宪法司法化而不是宪法私法化为宪政实践的真正方向。  相似文献   

16.
财产权是对财产的全部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中最为重要的权利之一,自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庄严宣告“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以来,各国宪法均对财产权作出相应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人权的宪法保障是现代宪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对人权的充分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立宪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宪作历史考察,并在对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立宪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宪法第二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12,(12):24-25
宪法的权威源于公民生活的内在需要,来自于对公民生活的根本关怀,产生于对公民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它通过确认国家政权的归属,全面体现人民主权原则;通过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国策,明确引导与规范公民的生活;通过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直接、全面地与公民生活紧密融为一体。学习宪法、理解宪法不应只看宪法条文或宪法制度,而应当更多把握渗透在这种条文或制度中的自由、民主及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9.
李湘刚 《前沿》2005,(3):123-125
公民劳动权属于人权的重要内容, 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中的一项重要权利, 世界许多国家在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劳动权。近年来, 学术界、实务界、新闻媒体给予了公民劳动权及其宪法救济问题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 只有对作为公民宪法权利的劳动权的涵义及性质进行研究, 才能对劳动权的宪法救济问题得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曾明 《求索》2013,(12):201-203
自“一五”普法规划之肇始,时至今日,普法宣传业已进入“六五”时代。28年的普法实践表明,普及法律常识首要而核心的内容就是普及宪法知识.教育民众形成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观念,培育宪法信仰。近60年的宪法普及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宪法知识的普及,阻碍着宪法理念的传播.阻碍着宪法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