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些时候,朋友和我说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朋友是聋人听不见、不会说话,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说话很好、听力较差,两个人经常去逛街。每当她们一边走一边打手语聊天的时候,她的朋友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哑巴,总是一边打手语一边说话,而且要比平时说话声音高了好多,惹得旁边人都回头看,搞得她很不自在。朋友说:她也不愿意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曙光已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在设计着属于我的21世纪。21世纪,我当然要有一套高档的住房,拥有自己的汽车,如果有条件,我要让我的儿子出国留学。儿子的婚姻由他自己做主,我永不干预,但我要当好他的参谋,并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不教儿子如何捉一条鱼,但我要给他一张捕鱼的网。21世纪我将把我的妻子打扮得更漂亮。她一辈子都说我不爱她,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爱得很深。她的前半生为我付出了太多的苦难,我将加倍地报答她。我要让她明白,是过去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爱她。她独守空房的夜晚大约有两千多个。可是,那…  相似文献   

3.
孩子是未来     
宋庆龄自己没有儿女,但她把全国儿童都视为自己的儿女,珍如掌上明珠,把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最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人生没有不烦恼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要去不断化解这些烦恼。同时,我们必须戒掉总是烦恼的坏习惯。譬如学习紧张,是烦;工作不顺利,是烦;人际关系不和睦,是烦;社会生存环境恶劣,是烦;股票总是"熊市",  相似文献   

5.
朱铁志 《今日浙江》2012,(17):61-61
汉语里有一句话咱中国人耳熟能详,就是“从娃娃抓起”、外语教育从娃娃抓起,足球腾飞从娃娃抓起,自主创新更要从娃娃抓起……总而言之,凡是显示咱中国人深谋远虑的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凡是眼下不给力的事情部要从娃娃抓起.凡是大人自己不争气做不到的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6.
墨菲  羊宇 《现代领导》2004,(5):45-45
我宁可自己所有的事情都遭致失败,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信念以求事情的成功,因为我对如今十分入时的虚伪美德深恶痛绝,没有一种比它更卑鄙、更无耻。这种卑躬屈膝的恶习,用一种假面具来伪装打扮自己,不让别人看见其真实面目。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学会了背信弃义,他们不得不说假话,说过的话也不讲信用,而且也不会遭到良心的谴责。心灵高尚的人不会掩饰自己的思想,而是敞开心扉,让人看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至少这一切都充满了人情味。  相似文献   

7.
卓玛 《中国残疾人》2007,(11):26-27
4年前,一个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女大学生,在无意中因为接触到自己的大学同学——残疾人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后,她学会了手语,并且利用手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在4年的大学生活里,她懂得了人生的很多事情,她学会了帮助大学里的残疾人同学,那一刻她常得自己真的长大了,也是从那一天起,她把自己的所有业余生活都用在了一件事情上,那就是帮助残疾人。虽然,她的年龄正是恋爱的季节,但她没有时间像别的女孩子那样去看电影,逛商店,谈情说爱,因为每个周末,甚至她的所有业余时间,她都要义务去帮助照顾残疾儿童。后来,她被评为"北京市十大志愿者",自己成立了关爱残疾人的非盈利组织——北京"鸿雁"志愿者服务队。她是谁?她的名字叫郝悦,一个出生在80年代后的普通北京女孩。  相似文献   

8.
永不放弃     
在跟残疾人朋友交流的时候,盲人杨佳有时候能在他们身上感觉到有一种自我排斥的情绪,连自己都厌恶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缺陷,经常耿耿于怀,敏感得很.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耐心地讲,我们要接受不完满的自己,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完美无瑕的,没有一个人方方面面都很如意.我们只有接受不完满的自己,才能坦然面对现实,也才能放下包袱,走得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9.
正在农工党广西区委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一位身材高挑、气质高贵、面带微笑的女同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新当选的副主委钱莹,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中唯一的女同志。呕心沥血育人才著名唐代诗人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是,钱莹不这样认为。她认为"弟子不如师"可以,但"师必贤于弟子"。在她的教育理念中,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得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活水。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每一节课她都认真备课,并且站在学生的角度举一反三思考问题,有时自己给自己问住了,就马上看书查阅资料,她的备课笔记总是比别人厚,她的备课时间总是比别人长。她从来没有被学生问倒过,这对于一名建设教育工作者来说相当不容  相似文献   

10.
正宋庆龄是一个非常低调与谨慎的人,从来不事张扬。她喜欢写信,但从不在信中谈及机密与重要事情。每封信后,她都会习惯性地写上一句"阅后销毁"。她对自己的照片也总是很慎重地对待——一是不轻易拍照,二是未经她本人准许,绝不允许她的照片随便对外。以她的个性,她不会为自己树碑立传,且多年以来,海内外无数人试图说服她,要求为她写传,都被她一概拒绝。但在1975年  相似文献   

11.
失音的画眉     
蕙是我大学同学,也是我在广东最好的朋友,离开广州前,我一直和她住在一起。还没有到广州之前,她曾写信给我,谈及一种宿命的忧伤,淡淡远远,却永远如影相随。信尾,她自嘲说自己前世定是一只失音的画眉。她是那种不漂亮但却极有味道的女孩子,和身边人的关系总是淡如流水,很难有人直入她的内心深处。她话不多,但一颦一笑都透着与生俱来的灵气。围着她转的男孩有很多,但聪明的她,知道怎样才让自己和别人都不至于尴尬,她永远知道怎样与那些男孩保持最佳的距离。然而她却毫无理由地陷入了一场困境。她爱上了一个长她十岁的已婚男人,…  相似文献   

12.
邓勤 《今日广西》2008,(23):20-20
学历也有,该拿的证书也拿了,可是为什么简历投出去总是没有回音?经验越来越多,事情越做越顺手,薪水却为什么一直不见涨?工作一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怎么会突然碰到玻璃天花板,再也上不去了?想过跳槽,可是为什么工作时间变长的同时,别人开出的价格却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难道是自己的竞争力出问题了?职业人士对自己职业问题的各种思考和困惑,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  相似文献   

13.
学历也有,该拿的证书也拿了,可是为什么简历投出去总是没有回音?经验越来越多,事情越做越顺手,薪水却为什么一直不见涨?工作一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怎么会突然碰到玻璃天花板,再也上不去了?想过跳槽,可是为什么工作时间变长的同时,别人开出的价格却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难道是自己的竞争力出问题了?职业人士对自己职业问题的各种思考和困惑,我们已经听的太多了。  相似文献   

14.
吴帼英,一位为民政事业默默奉献了33个春秋的老民政,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她有更为可贵的真诚、宽厚的为人之道,她有一个公务员最重要的敬业精神,她有一个民政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优良品德。她很平凡,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其他人能够做得到、做得好的,然而她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其他人不一定愿意或者有心去做的。吴帼英在民政局工作30几年,曾担任过图书资料管理和处室内勤,虽然都是一些最为平凡和普通的工作,但对每一件事都做得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尤其是当…  相似文献   

15.
《时事报告》2012,(10):79-79
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常会在心里自问:我是应该全力以赴选择一个自己最想要从事的工作,还是找一个十拿九稳的工作?说到底,他们是在暗自掂量:我能找到自己最想要从事的工作吗?答案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就像我们不能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公里远的地方。我们应该直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再绕回来还不迟。这就是“择业停车位理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其他事情。人生中要做的选择很多,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但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如果我们这一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那我们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如果我们因为恐惧,而不去追求我们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等到老了,我们又怎能不后悔?通向有意义、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算梦想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是我们人生的北极星,会指引我们到达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  相似文献   

16.
都说现代人冷漠,都说“80后”自我,但21岁的大三学生曹恒蕾用自己的真情感动了社会。大学好友身患绝症病逝让她悲痛不已,好友的临终遗言更让她担起一份责任。一年多来,学业紧张的她总是挤出时间。坐公交赶到干妈家中“代友尽孝”:听她倾诉、陪她聊天、伴她逛街、为她烧菜……  相似文献   

17.
岳升阳 《北京观察》2013,(12):70-74
侯先生不论是提建议还是发呼吁.总是坚持一条原则,即它必须是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事情,一件事如果超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就没有发言权了。  相似文献   

18.
陈姐的老娘来了,这是全科室都知道的事情,因为自打她娘来后,她每天都会往家里打几次电话。“娘,你把鞋柜整理一下吧。”“娘,把客厅里的大镜子擦擦吧。”“娘,冰箱里有鸡块,你做吧,我想吃了。”“娘,给孩子把那双鞋涮了吧。”……这是她历次打电话的内容,总是不断的要她娘做这儿做那儿的。  相似文献   

19.
海岩 从警察到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在海岩那间并不奢华的办公室里,望着另一只沙发里的他,我感到如愿以偿。采访他的愿望萌生于去年十月,那时候,他的《永不瞑目》刚刚出版。拜读之后,不禁拍案叫绝,于是下定决心要见见他。东奔西走,四处打听,结果半年多来,许多自称为海岩的哥们儿、姐们儿的人都未能实现给我的承诺。最后,求助于一位并不熟识的出版过海岩作品的编辑,倒是她促成了这次采访。我也说不清非要采访海岩的原因,反正在读他作品的时候,总是觉得某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某些观点就是自己曾一度坚持过的,总是觉得自己跟他应该成为朋友,所以至少应该见…  相似文献   

20.
得4年前的北京奥运前夕,媒体上曾报道过有一位来自伊拉克的长跑运动员,她为了训练跑步,只能在已被炸成废墟的体育场上跑,有时候炮弹会在不远处炸响,为了逃命更为了训练,她只能越跑越快不能停下脚步。每一天训练,她都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最后一次训练。后来她来到了北京,虽然没有取得良好的名次,但她依旧开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