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念,是国家和区域重要的文化象征资本和文化资产。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传播既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有助于湖北文化强省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的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存在传播主体单一和传播内容缺失等问题。基于湖北非遗对外传播实践的现状,建议官民结合构建非遗对外传播多元化主体,“译”“介”兼为形成非遗对外传播多形态模式,数字赋能建设非遗对外传播多模态资源,政产学研协同优化非遗对外传播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2.
《时事报告》2006,(6):8-8
政协委员、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呼吁,中国要想对世界文化做出较大的贡献,国家就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中国是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之一,但几百年来,逐步落后,对外文化交流逆差严重。和对外贸易“出超”相比,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中国无意强权,但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出口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一方面需要重新定位如何选择文化内容产品及其“走出去”的策略,另一方面需要以大国的风度、平和的态度和合理的话语方式来传播我们的文化和声音。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湖北宣传》2006,(10):24-25
赵启正在《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8期撰文指出,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强大。和中国对外贸晚“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文化的典型载体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丰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传播弘扬浙江特色历史文化,既打响了浙汀文化品牌,又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为树立浙江良好的对外形象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常姝 《思想战线》2019,45(3):72
以本土“文化形式”对全球流通的“文化质料”进行灵活多样地解读与使用,是理解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发生、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维续生成的重要分析维度。这一分析最终要落实到以个体行动者特别是“关键行动者”的实践为分析单位和对象。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应借助人类学民族志田野研究这一有力的方法工具,加强对各国文化本土特色的了解与尊重,并借靠本土关键行动者的力量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在地融入。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典籍的对外翻译传播有助于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改进中医药典籍的国际传播工作,下大气力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探讨加强中医药典籍国际传播力和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和路径,进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推动中医药典籍和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让中医药这座宝库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风俗习惯差异是红色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三大障碍。对此,我们应优化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彰显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创新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智媒时代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智+媒”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世界新秩序建构,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智媒时代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要跨越中西方认知障碍,坚持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推动话语表达的时代化和普适化,不断创新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方式。此外,智媒时代中国故事的传播逻辑要坚持从宏大国家叙事到日常生活实践的传播内容重构,坚持从单一话语主体到多元叙事主体的传播主体重构,坚持从普及化广泛化到智能精准推动的传播对象重构,坚持从单向度独白式到多元化对话式的传播方式重构,坚持从线性信息传播到可视化可触摸的传播环境重构。  相似文献   

11.
江苏公安文化软实力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在于起点不高,与平安江苏创建成果以及江苏文化影响力不相匹配;创新力不足,缺乏文化内涵支撑导致文化建设趋同性明显;传播力匮乏,平安文化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不足。加强江苏公安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从提高文化主体素质、打造“文化品牌”以及完善传播平台等方面入手,努力提升平安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技能是当代人们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要和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未来。”[美国]拉里A·萨默瓦“我的一位对中国很友好的美国音乐制作人说过:每一个初次来中国访问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这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北京跨文化传播论坛发言时提到的。2006年北京跨文化传播论坛是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论坛邀请了目前活跃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领域的著名人物,包括原国务院新闻办…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义亭 《前沿》2011,(20):148-150
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意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现状令人不尽如人意。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对策:一是整合河南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二是搭建对外传播的立体结构传播模式;三是建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库、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四是建立一套文化对外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海阔 《前沿》2008,(9):192-194
在世界文化传播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一种非现代的文化模式。数字化传媒借助“非领土化扩张”的传播特性,改变这种文化刻板印象,并将中国现代性经验传播向其他民族国家。数字艺术产品应该借助这种机会,将更多的中国文化传统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认同塑造以及改变他者刻板印象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陈林 《群众》2013,(9):61-62
近年来,江苏宣传文化系统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文化“走出去”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对外文化传播、交流、贸易和合作“四轮驱动”、协同推进,文化“走出去”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7.
陆静 《长白学刊》2023,(2):148-156
文化增值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也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文化话语权、促进我国文化贸易的顺畅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增值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理想效果,具有相应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值得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实现文化增值,首先是要对影响文化增值的各类变量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在平衡各类变量的特征和作用机制基础上,综合各类变量最大效用发挥的影响因素,以期在各类变量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文化增值、提高文化效能。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实践已成为制约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桎梏,中国应当成为以学术自主为准则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陈世华的新作《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但是这一研究进路的先锋实践,同时创造性地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分析流行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整合,是“以中国作为方法”并跨越理论藩篱的前沿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文化“出海”是展示中国形象、影响国际舆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面对国际偏见误读、西方文化霸权、全球治理赤字等问题,新时代文化“出海”要勇于承担讲好中国故事、宣介中国声音、彰显中国价值的使命任务。中国底色是文化“出海”的民族根魂和基因密码,必须充分挖掘、传承发展以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与和平性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出海”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出海正确航向;构建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培养国际传播复合人才,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推动文化内容转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延伸数字文化产业链条,扩大国家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积极推进和深入发展,媒体融合的进程也日益加快,给对外传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媒体环境中,要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必须从时度效着力。只有把握好时度效内涵,找准时度效偏差,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实现对外传播的时度效要求,才能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