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杰 《实践》2014,(7):38-39
<正>人类社会中有多种多样的社会组织,但是像大学这样的社会组织,非常少。它非常独特,延续千年,却又一直保持着一个辉煌而持久的社会地位。究其根本原因,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重要的,它是我们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是我们整个社会良心、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而,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追求也就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标识的高度凝练,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之本、伟大建党精神之要、伟大建党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之魂,四个方面既相互侧重又相互融合。伟大建党精神为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引领。实现建党精神向现实转化,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锤炼意志品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逐步分化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系统。精神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社会精神生活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精神劳动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于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精神劳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精神劳动是一种以特殊的社会群体(大部分为知识分子或脑力劳动者)作为主体,以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一定系统化形成的精神产品为结果的社会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生产,精神劳动与物质  相似文献   

4.
大学理念: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理念包含两个最深刻的维度:一是功利主义的维度;二是理想主义的维度.前者蕴含一种可称为"服务站"的功利主义大学模式及其功利主义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后者则蕴含一种可称为"精神高地"的理想主义大学模式及其理想主义的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学模式及其大学观、学术观和教育观,对于大学与社会的发展,都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同时又有其各自难以克服的局限和偏颇.关键是,要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其相互牵制、相互弥补和相互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大学健全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5.
(接上期)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主要是指社会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机构。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它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治起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  相似文献   

6.
经济和文化作为两种社会现象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作用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是基础 ,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既是文化的出发点 ,也是文化的归宿点。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产生和发展 ,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下存在和传播 ;经济也依赖文化给予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与舆论环境而发展和腾飞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这一整体不是经济与文化的简单相加或机械组合 ,而是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市场经…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观念形态既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存在于政党生活的内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政党的伟大任务,如今面临新世纪的世界文化风云激荡、交错融合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长期的执政党,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内和谐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是通过各种斗争实现的。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是实现党的伟大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历来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安定团结。新时期,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和中华民族以及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风险和挑战作毫不妥协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大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入手,对我国大学德育作一种宏观的分析,并略陈管见。(一)新形势对大学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乃至途径、评价体系都提出出了严峻挑战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促进他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活动。它同社会客观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大环境一旦发生巨大变化和变革,不仅作为影响高等教育的外部条件会通过教育本身对大学德育产生影响,而且在学校同社会密切联系的今天,这些大环境还将对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观念形态既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存在于政党生活的内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政党的伟大任务,如今面临新世纪的世界文化风云激荡、交错融合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长期的执政党,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内和谐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赵琦 《求实》2003,(Z1):198-19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它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能自尊、自立、自强。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有没有民族创新精神,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而成,由身处其中的历届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以学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文化系统。大学文化由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要素构成,四者以大学精神文化为核心,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文兴北安     
正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兴则国家兴、民族兴。文化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经济建设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之一,在推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城市的血脉脉。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的的"硬功夫",那么文化就是"软  相似文献   

14.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自觉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伟大的历史使命.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列宁也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阶级性,从根本性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属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人民的.但使它同各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对文化发展的价值显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保华 《唯实》2003,(3):67-72
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人的活动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 ,除与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外 ,同社会文化发展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背后总存在着某种特定的文化模式作为其支撑。思想政治工作对文化发展的价值显现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的选择、整合、传播和创新四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蕴涵隽永,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寄寓了深刻的时代沉思;既是对尘世生活的精神超越,更是对理想生活的理性回归.人文精神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怀;二是对他人尊严的尊重、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对他人命运的关切;三是理想人格的塑造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是最能彰显和孕育人文精神的场所,大学的气派、大学的特色、大学的风格其实就在于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大学历史的沉淀和凝练,且无时而不体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教育活动之中,并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向度上予以延展.  相似文献   

17.
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而在培育公民社会中如何处理公民、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回顾“公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当代诠释的基础上 ,指出志愿精神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有效助推器 ,是构建公民、社会、国家三者良性互动社会模式———“三位一体”体系 (“三位”指公民、社会、国家 :“一体”指公民社会 )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18.
王前 《理论建设》2021,37(1):28-33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源于抗疫斗争,更源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深刻把握伟大抗疫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逻辑,对于伟大抗疫精神的充分弘扬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意义重大。二者的互动逻辑在于,伟大抗疫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伟大抗疫精神深刻启示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又将促进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承担“强起来”的伟大使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的通俗表达。从形而上层面看,中国梦是一种文化理念,是主体追求真善美的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定向。中国梦作为一种共同理想信念或信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意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定力、一种精神定向、一种精神支柱、一种精神动力及一种精神纽带。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精神价值系统,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