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住宅租金制度怎样改革?现在人们都很关心。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的一些专家提出方案:按成本收租,变房租的“暗贴”为“明贴”。逐步实现住宅商品化和住宅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现在我国城市住宅实行的是近乎无偿分配的低租金制。每平方米居住面积月租金仅一角五分左右,一间房屋的月租金相当于两包好香烟的价钱。住户所交租金与住宅成本之间的差额由国家补贴,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由于这种补贴不象别的补贴那样经过职工之手,有些人尚不知道,在财政上也没有直接反映出来,因此叫“暗贴”。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施工技术的应用,预应力多孔板基本不用了,现浇楼板应用的普及,无疑给住宅工程增大了安全性,抗震强度提高,住户安全感增加,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现浇板产生细裂缝,尤其是房屋产权属转移给个人后,小小裂缝确实影响到其使用功能完善及美观,用户与房产商矛盾纠纷增加.经研究;设计和施工人员都从各个不同层面采取措施,力图克服乃至消除这一通病.我们根据多年实践,认为关键是施工过程.过程控制是保证,只要抓住这一点,裂缝是可以控制、避免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住宅的设计理念正在发生着悄悄的然而又是十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住宅的区位设计、住宅的内部空间设计和住宅的体型设计中,住宅设计中的人文理念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4.
一、改革传统住房制度的必要性由于我国长时期没有将住房产品当作个人的消费资料纳入商品流通领域,而是实行由国家包建、包分配、包管理、包维修、低租金、高补贴的福利性住房制度,给社会带来种种弊端.一是造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促使社会消费畸形发展.据统计,居民的租金支出仅占住户货币收入的2%,而吃穿用的支出则占住户总支出的90%.这也是造成当前社会总供需和供需结构双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城镇住房无偿分配的供给制、等级制,造成国家的城镇住房建设投资的包  相似文献   

5.
杨艳 《各界》2009,18(1)
根据民用建筑同层排水设计及施工现场服务经验,从加强施工管理及提高住户居住环境出发,归纳总结了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一、保障性住房分配的主要国际经验 1.通过立法设定保障的范围和水平 国外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基本都是以法律形式出现的,其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也得益于法律的强力保障.美国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的最具特色的国家,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颁布实施了《住房法》,并先后通过了《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住宅和城市发展法》、《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等,对住房保障的准入标准和保障水平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公布并实施了《新加坡建屋与发展法令》,还颁布了《建屋居住法》、《特别物产法》等相关条例,规定只有月收入不超过800新元的家庭,才有资格租用公共组屋,若家庭收入超过其规定标准将适时基出.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制定了《住宅金融公库法》、《公营住宅法》、《日本住宅公团法》以及《住宅消费保障》等一系列相关法规其中规定,享受公营住宅租金优惠的租户,当收入超过基准时,若连续居住三年以上,则要累进计租;若连续居住五年以上,就必须买下该住宅.  相似文献   

7.
侯庆存 《各界》2008,17(10)
从当代节能置业的MOMA系统分析节能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并分析了住宅节能是民用建筑的发展趋势,也是业主的高品质需求.  相似文献   

8.
旧上海的居住矛盾异常突出,少数富翁住在高级花园住宅和公寓内,条件优异.劳动人民,除了一部分住在旧式里弄之外,大部分人则住在棚户区内.据统计,解放前全市集200户以上的棚户区就有322处之多,大约有20万户近百万人居住在条件十分恶劣的贫民窟内.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1950年,市政府为劳动模范新建住宅2001户,以后又在曹阳新村等处新建二万户新工房.从1949年至1989年,上海市累计投资145.6亿元,辟建大小住宅新村428个,建成住宅616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3.9平方米提高到6.4平方米.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加快了住宅建设的速度,1979-1990年的十一年  相似文献   

9.
空间维度并非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的空场,且在20世纪社会理论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所直面的具体空间实体,住宅蕴含着人类的生存实践与生活体验.工业化以来住宅问题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之一,对此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具有一定的解释性.透过住宅短缺等问题表象,看到的是社会关系的立体网络结构,从而试图用现实层面的权利话语建构来打破社会改革的实际困境,由此管窥历史唯物主义之于当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上海住宅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50年至1984年底,共建成住宅3848万平方米.三十五年来,等于新建出一个半旧上海的住宅面积(旧上海共有住宅建筑面积2359万平方米).但上海住宅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急待解决,为争取到本世纪末实现居住"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经综合研究认为,上海住宅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应当突出住宅建设战略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衍荣 《侨园》2013,(2):50-51
夜宿"北极村" 所谓"北极村",乃"雄鸡"版图上最北端的一个临江小屯,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麓的七星山脚下.中俄界河黑龙江在这里自北转东呈"7"字形蜿蜒绕过.北极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住户不足250家,人口900多,与一个名叫伊格娜恩依诺的俄罗斯小村隔江相望.  相似文献   

12.
半年前,某机关宿舍大院一幢宿舍楼的东端盖起了一栋五层高的新楼。堵死了这幢楼东头唯一的通道,仅在楼房西端给住户留了一条供人行走的小小夹道。不久,楼内一危重病人因急救车不能直达楼前险些耽误了抢救。这幢老楼内老人和病号很多,万一再有人病情危急或发生火警、匪警怎么办?住户忧心忡忡,派出代表向大院管理处领导反映,没有结果;又连续三次向上级主管局的领导反映,至今也连个回音也没有。住户们哀叹之余,深感有些干部对群众大冷漠,太“缺情”──缺乏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起码的感情。 类似的现象还有不少。一些主管部门对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住宅合作社是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之外住宅供给的第三条道路。我国住宅合作社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短暂发展,便因种种原因,迅速进入了停滞期。新型城镇化为住宅合作社提供了发展契机,制度重构是住宅合作社回归的关键。当前,我国亟待结合新的形势对既有相关法律加以修订,制定《住宅合作社条例》,明确住宅合作社的组织性质与治理结构,确立社员的法律地位,规范住宅合作社的成立、变更与终止,为住宅合作社在我国的重新崛起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大中城市的市容景观日新月异,新建筑新景观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在城市旧城区中由于历史上和经济上的客观因素制约,一大批旧建筑特别是旧住宅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新建筑新景观毗邻共存着,而这一大批旧建筑旧住宅景观品位比较低,严重影响和削弱了城市新景观的环境品质,有的甚至与周边新景观产生冲突而有格格不入之感.  相似文献   

15.
住宅90%以上具有消费品属性.美国40年的经验表明,住宅投资仅为微利。把它赋予过多的投资价值,就会产生泡沫。而政府如不把房地产业的非理性繁荣进行及时调控,将累及全盘经济,进而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对公民住宅权最大的侵害源来自国家与政府的公权力。根深蒂固的公权意识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以及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公民住宅权保护不足是国家公权力侵犯公民住宅权的基本原因。防范国家公权力的侵入对住宅权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应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凸显对住宅权作为基本人权的私权利的尊重。其次,应彰显宪法精神,对侵入住宅的公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一是在法律程序上明确警察启动检查权、搜查权的前提条件。二是决定权应当与执行权分开,做好权力的制衡。三是明确公民住宅权被侵犯时的救济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引导住房消费,提高住宅市场的透明度,满足社会各界对住宅市场微观领域的认知,使购房者能及时了解北京具体区域和项目的价格走势以及个案的品质信息,中房指数办公室从北京目前在售的近300个住宅项目中选定代表不同区域的13个项目作为样本,推出“99典型住宅指数系统”,并于近日首次发布。京城住宅销售大势趋稳从典型住宅指数系统对样本项目价格指数首次测算的结果和成交情况来看,北京市1999年初住宅销售形势良好,不同区位、不同层次住宅的交易特胜、市场分类明显,各有千秋。价格指数在2900至4500点的项目有大雄城市花园、京通新…  相似文献   

18.
杨婧  柳鸿莉 《学理论》2015,(6):84-85
居住环境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安全确保的相关法律法规,老年人相关福利设施和专用住宅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通过对日本新型老年人住宅"老年人优良租赁住宅(带服务)"的考察,归纳总结其特点,为今后中国老年人住宅事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峰 《学理论》2010,(25):103-104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绿色、节能型的住宅被认定为低碳住宅。简析低碳经济与低碳住宅的内涵,并对低碳经济时代如何建设低碳绿色住宅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而对新时代建设低碳绿色住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公民住房保障困难重重的现实语境下,被视为中国住房保障供应第三条路径的住宅合作社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20多年的历史发展证明,住宅合作社在我国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果,中国住宅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其根源不仅在于立法的缺失,更是各种团体利益捆绑的结果。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公民居住权利,应当肯定和鼓励住宅合作社制度的发展。通过住房立法完善住宅合作社法律制度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