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季 《求索》2005,(3):154-155,153
20世纪家族题材小说,从题材、人物、叙事基调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进行了阐释,试图寻找中国国民摆脱自身和外力束缚的抗争意识和生命韧性。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民族化问题早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并进行了创作实践 ,但是 ,民族化成为作家自觉追求的美学风格直到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才得以充分体现。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究其根源 ,大多数作品都是立足民族“根”性的创化 ,无论是一系列家族小说和数量惊人的历史题材小说 ,还是为读者所喜欢的城市小说 ,都在创作中自觉把握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3.
失语与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与家族都具有明显的性别意义,它们能集中体现性别意义上的话语秩序.徐坤的小说<狗日的足球>和<乡土中国>就从这样的题材切入,关注并描述着女性的生存经验,通过足球与家族反观性别意义上的现实.从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双重的努力其一,表现女性无从表达、无以诉说的困惑与痛苦--失语体验.其二,寻找女性自我表达的路径,试图诉说.  相似文献   

4.
正家族研究包括如家族志的编纂、家族史的梳理、家族档案的管理、家族教育、家族与社会的互动研究等。家族研究长期受到重视,是由家族的地位决定的。钱穆先生曾说:"‘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钱穆《中国文化史寻论》)而"文化资源是整个家族能否延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爱好花卉的国家,尤其对荷花,似乎达到情有独钟。我国许多文人墨客都爱咏荷、画荷,而且荷花不仅是中国文人的情结,也是许多中国艺术家喜爱的创作题材。中国文化名人爱荷的传统绵延五千多年,从绘画和装饰文化长河中,生长着难以数计的“荷莲”佳作,无论诗歌、小说、散文、戏曲,都飘逸着永远的“荷莲”清香,从而形成了独特有趣的中华“荷文化”。  相似文献   

6.
肖敏 《理论月刊》2012,(7):60-62
自从20世纪以来,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艺术变革,中国文学的乡土叙事传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几成共识,即那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叙事方式只能囿于审美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刘醒龙以其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乡村叙事增添了可凭谈论的新资源。从内容上来说,刘醒龙的创作分为城市题材小说和乡土题材小说,但后者的成就远远超过前者。刘醒龙的创作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学内涵,且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含义,乡村、乡土构成了刘醒龙创作的核心关键词。本文拟从"乡土叙事"的角度,对刘醒龙的创作道路作一个整体的梳理,并将之置于中国当代文坛的实际语境中,探讨刘醒龙乡土文学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晓兵 《求索》2010,(10):219-221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写作流露出浓厚的民俗趣味。民俗趣味既是他审美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文化心态的曲折流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写作的题材择取以及美学建构。沈从文将文学与民俗融合同构,建构了湘西小说的民俗审美。回溯历史情境,文化语境、他者影响、个体体验三个向度的因素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缘起的内外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家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意蕴展现,是我们剖析乡土中国的重要维度。家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当代价值是当下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变迁镌刻着历史演进、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印记。台头村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传统的北方沿海村落。近代以降,台头村的家族文化受到持续冲击,其功能表现和组织形态在政权、信仰、教育诸方面的变迁,既映照出其在沿海城市快速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巨大冲击和角色迷失,也演绎出华北乡村家族文化的演进逻辑、典型特征与生存智慧。深入研究和发掘以华北家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化轨迹和价值内涵,对于理解家族文化特质、解读民族文化性格、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丰富治国理政文化资源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职场小说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寒英 《求索》2010,(6):212-213,17
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种描写职场生活的小说类型——职场小说,将中国当代职场小说纳入文化视野来观照,可以发掘出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及价值:从文化根源来看,职场小说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催生的都市白领消费文化的产物;从女性学的文化意蕴来看,职场小说凸显了中国当代女性独立意识的理性觉醒与现实对策;从文化价值来看,职场小说既具有正面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又消解着传统文学特有的提升心灵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姜德成  仪爱松 《前沿》2010,(16):148-150
"黄祸论"等民族歧视主义在文学中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地位和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形象的"模式化"处理。赛珍珠凭借写中国题材的小说成名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始终体现了"本土"和"异域"、"自我"和"他者"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双重文化视角影响下的中国印象终究是与事实相脱离的。  相似文献   

11.
乡村政治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一直是重要的写作题材。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切入,探讨四五十年代土改小说的复杂性并分析其原因,发掘出这一时期土改小说中的乡村政治芜杂的文学表征,可以加深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肖敏 《理论月刊》2010,(8):125-127
进入新世纪以来,方方的小说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面临着转型。方方的女性主义小说对于中国女性写作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方方的近期市民题材小说取材于底层,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写作"有较大的差异,也折射了底层写作的不足。另外,方方最近的涉及到历史和城市的小说,也显示了其创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张波 《青年论坛》2014,(2):52-55
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博大精深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深刻的内涵也涉及到了哲学、政治、文化、历史、教育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中国,“家族”是人类血缘关系的自然聚合,凝聚起一个“同姓人”的组织群体.传统家族传统中的家规伦理精神,所涉及的不仅是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还有相对应的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并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家族文化能让青少年认同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它所强调的“忠孝”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对于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政协天地》2008,(9):12-1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中国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每个姓氏或家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族谱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和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是家族的史书,是姓氏文化的综合记录,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寻根价值,形成了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  相似文献   

15.
罗蕤 《今日民族》2011,(5):53-56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上留有重要一笔。本文将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入手,就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影视文化产业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湘西题材小说中的人性唯美和都市题材小说中的"文明"肮脏,是沈从文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重要内容。从作者本人的人生际遇、情感取向及生命认同等三个方面,解释出其在对待湘西文化和都市文明选择中的坚守和退却,为真正把握作家创作上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作精神上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袁北星 《人民论坛》2013,(10):16-19
家族意识、宗法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头脑中,并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得以延续。直到今天,家族思想观念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层面。家族制度对于社会稳定的控制力、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力等正面作用值得借鉴,但其遏制人隆自由、阻滞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更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文化空缺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乡土题材小说《古船》在描写胶东地区下层人民的生产生活时,运用了大量民间的口语表达及中国经典作品中的诗句名言等。针对《古船》中的语言文化负载语,葛浩文在翻译时偏向于忠实于原文,运用直译法、套译法及意译法,确保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既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又保留了中国特色语言表达形式,从而使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能够吸引异质文化读者并被其接受。  相似文献   

19.
费小平 《求索》2007,(9):182-183
“家园政治”议题是文化批评问题,主要是指家园的建构遵循着一个“选择性包容与排他模式”。康拉德的小说通过人物塑型、场景、对话、叙事模式等形式层面,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家园”形象,奈保尔的小说承继了这一切。奈保尔的此番文学“家园”想象成为文化批评及后殖民批评的不可或缺的话语资源,也对我们后发型国家如何恰当处地借鉴西方文化以建构本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中国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学科和文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柱石,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