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本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企业管理的性质与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已经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企业管理的进步推动着企业文化发展,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的发展孕育了人本管理的思想,人本思想源于中国文化,因此不难发现,以人为本应是我国企业文化的本源。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中的“忠君观”、“尚公观”、“诚信观”、“义利现”“节欲现”是“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3.
解读浙江青年创业精神之文化本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东文化崇尚事功和经世致用的永嘉学派传统和文化氛围,对浙江杭州、宁波、温州沿海一带经济的崛起具有至关紧要的链接作用。浙江青年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具有个性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现有的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典籍对外传播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对外传播,具有特殊的方法论和思想体系,需要我们从哲学层面对其进行认识。民族典籍外传的特点离不开两个根本属性,即:语言的属性和文化的属性,它们既是确保传播产品质量和传播价值的两块基石,也是其哲学命题的两个视角。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在民族典籍外传中看到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的统一关系、典籍文化中内在的文化模式、语言观,以及典籍外传同中西语言文化对话的形式关系等问题,进而在此类传播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文化传播观念。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国家应对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凝聚而成的经验智慧规则大全,其有效性来自于社会实践、集体经验、运用逻辑以及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情感位置。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能站在多元的视角审视法律,有助于进行法律理论融合、建构和创新。法律文化的研究进程并非简单的经验获取或者感性体验,而是发展法律理论的一种立场。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律文化的模式特征迄今尚无研究.运用文化模式论中的构型理论剖析中国法律文化,可一言蔽之日:官法.该官法的主要特征是,法律的合法性依赖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法律作为治之具,其功能是为配属职官实现职守.这一模式的生成原因是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伦理解释话语系统,而系统话语的权力归属于官僚.  相似文献   

7.
古籍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装帧形式几经变化,与之相适应,古籍计量单位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可谓中国典籍文化的缩影。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经历了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三个发展阶段。篇、卷、编、册、种、部等计量单位与书籍制度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既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文化活动,也是当下传播研究的关切热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根据传播活动发生的实际情况和规律性特点,我们有必要认识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一系列环节与联动关系。基于此,本文从民族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理论意义出发,探讨了典籍外传的理论化模式,建构起相应的传播模型,并进一步区分了文化典籍外传中民族文化形象得以传播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容隐制作为中西方的一种普遍的法律建制,从本源处回应着生活中容隐行为的普遍性。通过对容隐现象与容隐制的解读,可揭示出情感的本源性;进而从本源情感出发,将情与德、情与法相互勾连,可引出一个建构和谐社会的发生序列:缘之以情,导之以德,齐之以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资源有积极成分 ,也有消极成分。注重道德在法律秩序维持中的运用属于前者 ;过分依赖道德而轻视法律的作用属于后者。这种消极因素是导致我国法制建设走过条条弯路、遇到重重障碍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过程 ,同时也是她跟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这些消极因素和消极影响作顽强斗争的过程。斗争的成果一个是“法治” ,一个是“德治”。“德治”的及时提出真正透视出了共产党人的理性法律文化观 :重视法律但不过度迷信法律 ;信赖道德但不过分依赖道德。这种成熟的现代法律文化观 ,代表了一种先进法律文化的前进方向。它能够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并保持坚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认识到这一点 ,可以廓清对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法制建设问题上的一些歪曲认识。从而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近期有人主张用法律意识概念取代法律文化,这似乎有点儿意味着法律文化一说要销声匿迹。其实,法律文化论只是从某种角度研究法律现象的方法。法律文化是一种体系,有其结构、历史和影响。正如“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形容的一样,美是客观存在的,法律文化亦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法律责任是带有强制性的不利法律后果;强制性并非法律责任的本源;社会契约的实现必须进行权利结构设计和制度监督,并由此产生责任制度;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合意或承诺是法律责任的本源。  相似文献   

13.
不可抗辩条款,从时间上限制了保险人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为由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保护了投保方的利益,但其固有的制度缺陷有可能沦为投保人进行保险诈骗的工具.本文针对我国保险法有关不可抗辩条款的立法缺陷,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期能有效抑制我国日益泛滥的人寿保险诈骗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英美法律语言和中国传统法律语言不同的发展特点源自于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特性。因此,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法律借鉴、移植必须使制度性的法律文化与观念性的法律文化同步发展,使法治精神通过民众的语言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民族的生存方式孕育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铸就了民族法律文化的魂灵,而民族文化和民族法律文化形成了各异的民族性格。西方法律文化创造了西方制度文明,但其未必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借鉴、移植西方法律制度虽然必要,但也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否则只会“南橘北枳”。几十年社会主义法制实践证明,刚硬、冷峻的法律实际上饱含人类的悲悯之情,法律的魂灵深深地根植于传统法律文化之中,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社会主义法律失落的魂灵。社会主义法治才会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13日,广东女童小悦悦在佛山市南海街巷中,被肇事汽车撞碾.之后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现场而无人援手.小悦悦被两次碾压,于10月21日不治身亡.此事立即在舆情中掀起巨澜狂潮,不仅在中国国内,在全世界都触动和激怒了数百万人.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为此组织了三场大型讨论会,与会学者大力呼吁找回优秀民族文化,找回道德底线.①对于路经现场的18位行人悉数袖手而去一事,极少有人意识到,这在深层根源上是一个法律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价值认同根源于人的需要的现实满足与层次提升,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是衡量其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观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来源,从人的需要的合理性、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展现解读认同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区分需要和想要,明晰人的需要的社会主义归旨,从而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弱认可、少践行现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文化冲突是我国现阶段法律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嵌入在文化之中而发挥其社会控制的作用,法律人类学亦是在此脉络之下而展开其具体的研究。作为文化的法律因此而成为法律人类学研究的目标和归宿。从方法上强调一种微观观察到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及基于地方性知识的浓描的文化解释,另外还有作为西方殖民之后的一种法律的去西方中心观的自觉,如此而把法律人类学的研究视野真正拉回到一种活态法律的问题意识中去,人类学的法律研究在今天变得不仅必要且及时。  相似文献   

20.
论法制的法律文化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本位法律文化必然导致人治,是走向法制社会的重要障碍。因此,培育权利本位法律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