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风  洪志 《当代审判》2003,(6):54-55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帝王之一。当时.大隋王朝建立伊始,刚刚结束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和战乱状态。天下一统,百废待兴,所以,隋文帝力主施行严刑峻法,目的是整肃吏洁、强化治安和发展经济。但他矫枉过正,在处理某些案件时,时常置隋朝的法律而不顾,公凭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而随意定罪量刑,故而,也出现了不少冤假错案,给当事人的心灵和肉体都造成了很大伤害。  相似文献   

2.
张先昌 《法学研究》2009,(3):178-191
皇权与法律的关系在常态下,表现为皇权支配法律,法律又限制皇权;法律维护皇权,皇权又尊重法律,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中国传统社会有着较为完善的限制皇权的制度,也有着严格的立法和司法程序。隋代前期的历史典型地反映了这个特征。那种认为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条件下君主言出法随,任意赏罚,其权力不受法律约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注释:按照法来办事,天下就有秩序,法是天下的准则,是用来解决疑难、辨明是非的,百姓的命运系于法。)  相似文献   

4.
道光皇帝倡导勤俭治国,狠刹吃喝浪费之风,这对我们今天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仍有警示和反省作用,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朝的皇权与立法●刘广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发达的时代。考察明朝皇权与立法的关系,对认识传统中国立法的特点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明朝的皇权与立法问题作一简要的考察和说明。一、立法权的行使明朝的立法权原则上属于皇帝所专有。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6.
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结束了长期的内战,三分天下。日耳曼人路易统领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现代德国的雏形,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为法国,中王国就是现在的意大利。其中东法兰克王国主要由萨克森(或译作“撒克逊”),施瓦本(或译作“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法兰克尼四个实际上独立的公国组成。公元10世纪,约翰十二世(J o h nⅫ,955~964年)在罗马为德意志萨克森王朝第二任国王奥托一世(Otto I,912~973年)加冕,称其为罗马皇帝,创建了神圣罗马帝国。但之后就拉开了世俗皇权和教会教权之间的权力斗争,后双方虽有协定,但是皇权的衰落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7.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缔造了一个统一的秦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的寿命不足16年。法家进化的历史观与富国强兵、集中君权、重刑重罚的思想成就了秦国的帝业也造成了秦朝“无限皇权”的暴政。秦政将法家与暴政捆绑在了一起。汉及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对法家与秦政的反思经过了一个从制度到理论的过程。反思的结果是:使秦创立的皇帝制度从“无限皇权”转变为“有限皇权”,主导思想从法家独霸转变为以儒为主、杂糅各家,古代的中央集权制由此而得以延续完善。  相似文献   

8.
明朝廷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廷杖作为一种针对朝臣的刑罚在明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明代中后期廷杖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并达到了顶峰。明代皇权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不断加强达到了顶峰位置,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明代皇权在政治上实行极端高压恐怖的统治模式,而针对朝臣的廷杖就是这种模式的最好体现,它不但促成了明代皇权达到顶峰,而且也对明朝统治产生了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也促成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皇权是传统政治秩序之源,对皇权的维护是传统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古代中国对政治权威的维护综合运用了意识形态手段、政治和经济手段、法律和领导艺术手段等多种手段,谨慎选择与皇权协调的内容和做法,而排斥与皇权不协调的内容和做法,各种手段具有缃扶成治"的功能.这一政治智慧,对于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以皇权政治为主导的背景下,民本的深层内涵和最终目的是要保障皇权之稳固。君与民之间的官吏阶层,是实现民本思想的具体实施者。要在制度上保障民本思想的具体落实,就要治理官吏特别是要防止官吏贪腐。因此,产生了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的民本与吏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小东 《政府法制》2013,(5):34-35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12.
辽东 《政府法制》2008,(4):52-52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于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用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13.
“位卑未敢忘忧国”,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以此明志。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都有一大批人始终不易怀抱天下、心系苍生之念。家国天下。国计民生,从来都不仅是从政者的日常课程,也切实牵动着每一个爱国爱家爱生活的市井小民。  相似文献   

14.
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传统政治理论中皇权与相权的理想状态是所谓的圣君贤相。圣君垂拱而治,贤相则负责处理一切实际的政务。但是皇权与相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因此,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张军 《法人》2014,(3):92-94
正历史上有谁竟敢关掉皇帝私设的小金库?还真有人敢这么做,他就是唐代的陆贽看罢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犯迷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城"。全天下都是皇帝家的,他还需要设立个人的"小金库"?再说,皇权至高无上,他就是想建个"小金库"什么的,谁还能让他关了撤了?确实,按寻常道理,是可以这么理解的,但历代天子为了标举"与民共治"的圣训,往往不是一个人霸着天下的财富而独享独用的,他们总是通过设立度支或者户部的什么机构来支配那些钱财的,比如用于军  相似文献   

16.
唐宪宗元和年间发生的谏佛骨事件,原因并不完全在于韩愈对佛教的猛烈攻击与批判,而是因为随着天下藩镇的平定、大唐的初步中兴,宪宗日渐志骄意满,其元和初年那种虚心求谏纳谏的作风已有改变。对于那些有损君主威望及皇权加强的人和事,宪宗有心给予严处,“以儆其余”。韩愈《谏佛骨表》恰恰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严重触犯了宪宗的自尊,未能摆正君尊臣卑的位置,因而随后出现的结果就是必然的了。  相似文献   

17.
秋审,作为清朝一项特殊的死刑复核程序,被视为大典。本文的侧重点不在于探讨秋审制度的程序,而是着重分析秋审制度背后的价值追求。深入秋审制度背后,发现其在形式上表现为对恤刑慎杀的慎刑思想的贯彻,实质上更保证了皇权对司法的干预,通过秋审制度一方面能使皇权渗透入民间,另一方面也是皇权监督控制官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冯伯群 《政府法制》2012,(11):24-24
登基大典那天。新皇帝道光就让大臣们吃了一惊。照例新皇登基,要有乐队演奏,大臣们也盼着欣赏一下这几十年才有一次机会听到的“黄钟大吕之音,金声玉振之乐”。不料这位皇帝怕乐队排练要费时、费力、更要费银子,所以下令“设乐而不作”,  相似文献   

19.
坟山之争     
何进 《江淮法治》2012,(14):37-37
大清道光年间,京城里发生了一件惊动道光皇帝的事。有个叫徐行的安徽泾县人居然在刑部大门前自刎身亡!人都死在自己衙门口了,刑部自然不敢有丝毫闪失,迅速查明了起因是由于安徽泾县徐、吴两家族之间的坟山之争。案件发生在嘉庆年间,历经多年审理,已经多次断令坟山归徐家所有。由于吴家吴恕恒等人持续的翻控,致令案件久不能结。由于案情特殊,道光皇帝下了圣旨.派两江总督孙玉庭亲自审理案件.务必查清实情,并将案情上奏。  相似文献   

20.
朱腾 《北方法学》2013,7(4):139-149
通说认为,汉代是德主刑辅理论被奉为官方主流法律观的开始,但在分析此种现象时,学界习惯性地直指武帝时期且忽视法思想置身于其间的权力结构。事实上,秦汉时代的权力结构是所谓的"皇帝政治",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权力形式都是随着皇权观的演变而被调整的。在汉代,经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及其后各朝,皇权与儒术的联系日益密切,德主刑辅理论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所以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德主刑辅理论兴起的关键所在,而这一过程也生动地展现了传统中国权力与法律的共生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