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连玉明 《北京观察》2015,(10):13-15
<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推动城市内部功能重组的关系。推动城市内部功能重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一个重点工作。"十三五"期间,是北京贯彻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方向,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周继东 《北京观察》2015,(10):18-19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也是首都发展的重大机遇。"十三五"规划应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北京的发展。北京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达较高水平,但经济社会、区域、城乡发展呈现很不平衡,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期待和中央要求有很大差距,尤其大城市病严重,功能过于集中,城市承载力和环境资源承载力超限。  相似文献   

3.
"科技北京"的理念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科技北京"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遵从、崇尚科学精神,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实现科技社会协调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科技北京"是关于科学、技术与北京城市复杂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精炼表述;"科技北京"在社会层面的含义是指科技与社会协同发展;"科技北京"在经济层面的含义是指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赵弘 《北京观察》2012,(8):28-30
正建设城市副中心就是要把通州建设成为一个仅次于中心城区的,产业功能、居住功能等各类功能配置合理的一个综合性区域,类似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一样。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两次提到"通州",并明确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这将通州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要求通州比新城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更快的发展速度。由此,通州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用城市副中心来承载北京未来发展这一新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5.
正品牌打造需要有主体、目标、行动方案。"中关村"这一品牌的规划与打造,其主体具有多元性,政府的参与不可或缺。北京提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的战略构想,已有七八个年头。然而,时至今日,如何将这种构想变成可操作的方案,似乎仍未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北京创造"战略的基石从品牌打造的角度,"北京创造"既不是产品品牌也不是组织层面的品牌,它本身属于地理或城市品牌。这一品牌的打造,需要考虑城市品牌打造的共同规律,同时要考虑"创造"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千年城市,将实现以历史上"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相对接,这无疑将为通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以"潞城"千年古县为代表的通州历史文化,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京东地域传统文化,承载着两千余年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此营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千年城市,将实现以历史  相似文献   

7.
疏解大首都     
张涛 《北京观察》2014,(4):28-29
正中心城区的功能聚集,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诸多问题,一直是北京市城市建设的重要关注点。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北京已经成为了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但是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蓝天难见、繁星无影、河水断流,"城市病"成为了现阶段北京躲不开、绕不过的发展难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调研时对北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北京明确城市定位、调政疏解非首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了种种"城市病"问题,其中既有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的问题、城市空间布局规划问题,也有城市建设问题和城市运行与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需要以生态城市为目  相似文献   

9.
正在"十二五"、"十三五"之交,在全国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探讨交流今后几年北京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的走向与重点很有意义。一、中央和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为北京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总依循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六个坚持"的发展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调整疏解北京城市功能,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克服"舍不得"的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  相似文献   

11.
《北京观察》2015,(10):10-12
<正>编制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今年北京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副市长李士祥曾表示,加快建立健全特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必须始终坚持的改革红线。目前,北京已经明确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而如何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也成为北  相似文献   

12.
符国群 《北京观察》2016,(12):47-49
正建议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立"宣传与推广工作小组",统一负责北京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成果的宣传与推广。该小组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果评估、宣传与展示;二是成果在北京和京津冀范围的实施和推广。北京第三产业产值占到GDP的80%,是名副其实的服务型城市。以扩大服务业开放作为突破口,以此发挥北京在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升北京服务业竞争力,这不仅符合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而且也体现了"北京服务"与"北京创造"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思路。在过去的一年多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单个省份中实力均衡的两座城市被称之为"双子星"城市。"双子星"城市本着传承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充分释放"双子星"城市区域发展活力,应科学规划挖掘其区域发展潜力,把握区域平衡发展关键,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如何缓解我国城市化中的人口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人口控制与北京城市的发展 国务院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指出:"由于环境、资源的制约,北京市应着力于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第10条:"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相似文献   

15.
杨旭 《北京观察》2016,(6):48-49
正作为"国家战略"重要区域,京津冀地区本该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这一地区与国内其他多个重要经济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甚至部分中、西、南部区域等相比,其发展政策以及在"优质空间"等的布局上并不领先,甚至滞后。在京津冀乃至更大区域中去考量北京城市功能聚集和疏解,及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北京城市空间规划的立足点。京津冀规划纲要中定位"北京疏解、天津提升、河北发展",阐明  相似文献   

16.
资讯     
《北京观察》2020,(9):4-5
北京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1+3”政策体系9月5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召开"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前沿高峰论坛"。市政协主席吉林出席并致辞。吉林指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发展数字经济、数字贸易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经过奥运的洗礼,首都北京的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奥运留下的重要遗产,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升华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是将北京市"2008"奥运环境建设指挥部转化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编制了《"十二五"期间首都城乡环境建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要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19.
万建中 《北京观察》2015,(10):24-26
<正>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则不同,并非首都的专有的核心功能。所以其发展需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需要有中长期规划,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了北京的核心功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政治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人们讨论的并不多,这两个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17,(30)
正从缓解压力到释放动能,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必将以北京的发展为引领,推动城市协调发展,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有归宿感、获得感与幸福感,这也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终极追求。国庆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为《总体规划》)。"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城市的规划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