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与见识     
游宇明 《唯实》2014,(9):96-96
人到中年,思想里多少有点“好古”的成分,读历史也就成了一种当然的选择。在我的感觉里,历史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有知识的,一是有见识的。知识型历史书充满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可作茶余饭后的消遣;见识型历史书除了渊博的知识外,还可以带你反思历史、理解现实,让你的眼光变得锐利、思想变得深邃。  相似文献   

2.
正书是人类精神的所在,是知识的源泉。读一本好书,能够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净化人的心灵;感悟一本好书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记得童年时,我就爱读书,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和书本里的人物一起去经历那些美妙的旅程……最近闲来无事,王永宽先生新书《品味书香》带我走进书香浓郁、芳香四溢的世界,这个世界纯洁无暇,令人回味悠长……书中写道:"朋友不是书,书却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的光阴也就短短几行内容太少几乎无从下笔一路走来有谁经常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人到中年看什么都淡了天高地阔就像地里种的庄稼河里的水有多少儿时的梦想没有和年龄一起长大生命如同一片树林一棵棵被砍伐得除了身体还有灵魂又到了四月了我看见:鲜嫩的麦苗像天使一样点着碧绿的灯从土壤里举出来有人惊讶地说:“都这把年纪了,还有激情”是啊生活太美我害怕自己心灵的眼睛倦怠模糊了正在喷薄的精采。生命像花朵一样开放@陶岚~~  相似文献   

4.
1976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不知毁掉了多少家庭,不知使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在众多孤儿中,就有我孤苦伶仃的身影,那年我刚刚过了10岁的生日。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从废墟里被救出来的,当我在帐篷里苏醒时,第一眼看见的是一位头戴五角星、身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军人。我望着她那疲倦的面容,轻声问她:“我爸妈他们在那里?”这位女军人充满血丝的双眼里顿时浸满了泪水。  相似文献   

5.
在我眼前,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棵绿油油的小白杨树,一个瘦瘦的小姑娘,一本厚厚的小说。风儿沙沙地吹过,落在树梢上,落在书页上,而小姑娘却全然不觉得。这——便是少年时代的我。当时,我家的大院前生长着成片成片的白杨树,而我最喜欢坐在白杨树下读书。当时,酷爱读书的我一捧起书来便会忘了一切。比如母亲让我看着壶里的水开了没有,开了就灌到暖瓶里去,而结果是壶里的水快熬干了,我却还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看书。又比如母亲让我看着点儿炉子上蒸着的米饭,火大了就把锅往一边端端,可结局又似乎是灾难性的,米饭被烧焦了,而我被横骂一顿。这还不算,到了夜晚,我常常会跟大人争桌子争灯。家里所有的灯都熄后,我就把手电筒偷出来,躺在被子里偷  相似文献   

6.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是我当兵的那个年代基层连队的"老三件"。当年,一代代基层政工干部就是靠这"老三件"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1993年我入伍时,深知政治教育是一件苦差事。指导员既要滔滔不绝地宣讲,又要板书,一堂课下来,常常是口干舌燥,手腕酸疼。作为一名助手,我更是深受粉尘的危害。每次擦黑板,那纷纷扬扬的粉尘扑面而来,十分呛人,肺里不知道要吸进多少。由于经常吸入粉尘,我患上了慢性咽炎,喉咙经常发痒、干咳。  相似文献   

7.
人世间的书,多如恒河沙数。于是,喜欢读书的人,便有了“书海夜航”、“书林折枝”、“坐拥书城”、“书山探宝”等等美丽而雅致的说法,使我深深向往。 遗憾的是,我不是博览群书的人。我的青少年时期,可说是书荒的年代,没有多少书好看,参加工作后,虽意识到自己读书太少想补课,但“谋生无奈日奔驰”,静下来读书的时间也很少。因此,对于我来说,“书海”太浩茫,“书林”太广袤,“书城”太幽深,“书山”太高峻。书  相似文献   

8.
父辈的忠诚     
父亲贺龙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部书,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用心灵去读他,用我沿着他的足迹孜孜不倦地跋涉和寻找去读他。而在我用几十年生命读懂的几个篇章里,南昌起义前后投向党的怀抱,  相似文献   

9.
智慧之书     
在浩瀚的书籍中,有的书是闲暇之书,有的书是娱乐之书,有的书是平庸之书……有的书读来如观海,波澜起伏;有的书读来如赏花,灿烂夺目;还有一种书是燧火,在你的大脑里迸起火星——这就是智慧之书。《老子》不过五千言,却让后世读之不尽;孙武的一部兵法,穿越时空,令世界惊叹;东方的孔子,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数千年智慧不灭……。当我们为这样的大智慧惊叹时,我们便认定什么是好书。智慧如金,人们喜欢沙里淘金,一个怀着淘金梦的读者,会成为智慧的富翁。人类的双重财富,金子和智慧,后一种比前一种更耀眼。谁的大脑里储存的智慧越多,就越富有。不断地往自己的大脑里增加智慧,一个重要的途径就  相似文献   

10.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1.
读者信箱     
《前线》1963,(15)
編輯同志: 我在初中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农业战綫上来了。虽然我生在农村,但对庄稼来说,了解的还是太少,我打算在业余时间里系统地学习一下关于生物学这一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基层公安干警,书报杂志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可是,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日子里.一些报纸杂志中的论调常常把人搞得是非不清、真假不明,所以我暗暗地给自己下了一条禁令:除毛主席、周总理等伟人的书外,其余书报杂  相似文献   

13.
教训和回顾     
刚入校时,我与很多同学一样,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和一种求知的欲望,进入到大学的生活环境里的。我对任何事情都非常感兴趣,对北京出现的一些政治上的动向更是特别关心,并极为敏感。我和一些同学带着入校前就已形成的看法和一些所谓“新”的观点,经常在一起议论纷纷。谈论的观点大都一致:抱怨民主太少了;抱怨人太自私了;抱怨社会风  相似文献   

14.
<正>读书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有的可泛读,有的可精读等等;书也有不同的类型,有严肃的书、轻松的书、消遣的书等等。我在此要说,无论什么类型的书,无论何种读法都要尽可能地读原著。尤其是对于严肃的书、经典理论书更应如此,更应读原汁原味的原著。辅导书绝对不能代替原著。一本著作,有多少人读就有多少种理解,搞辅导的人未必不想忠实于原著,而是他所对原著的理解有些不见得是原著的原意,况且也不能否认有肆意歪曲者存在。你读了  相似文献   

15.
我在闲暇时喜欢看书,这一点我非常乐意在与别人聊天时提起,作为一种高雅的业余爱好,我觉得它能较好地体现我的品位和格调。不谦虚地说,我是整天泡在书里了:书店的书,旧书摊的书,图书馆的书,书房的书;比说一个酒鬼整天泡在酒里要贴切得多。精神食粮的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16.
正喜欢读书,喜欢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籍,这种习惯从上初中就有了。上初中时,因为大家都没钱买书看,所以一本作文书和青少年之类的书常常是你看了我看,我看了你看,就这样,一本书要在班里流传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落回到主人的手里。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从同学们的姐姐或哥哥那里弄来的,爱看书的我们把它当成宝贝。少年的时光就在我的不学习和顽皮中度过。自从上体校以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读书,特别是文学书籍。我买了许  相似文献   

17.
岑嵘 《廉政瞭望》2013,(16):70-70
乔治·奥威尔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后来他把这些经历写在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中。在书里他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交战的双方常常使用不会爆炸的哑弹你来我往,有一发炮弹居然还刻着“1917”的字样,简直可以作为古董收藏。最夸张的事情是有发炮弹你打来,我修补一下打过去,你再修一下打回来。就这样,这发炮弹每天在阵地上方呼啸飞翔且从不爆炸.以至于最后作战双方都认识了这颗炮弹,还给它取了个亲切的名字叫“旅行家”。  相似文献   

18.
正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是亲人,也是伴侣。15岁,是个令人感到尴尬、不堪回首的年纪,正值心比天高之时,那会儿,我最爱看的大概就是语文书了,看着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小常识,虽然对文章的意境领会得不清不  相似文献   

19.
读书人语     
我非常喜欢李乐的一句貌似平淡的惊人之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近似禅语的话,包涵了多少人生的玄机啊! 周作人也在《闭门读书论》中说道:“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了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我认为读书除了可以得道、养生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书为友的那一份心灵的默契了。我认为书是红尘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你善待她,用心去感悟她(当然要有选择),你脆弱的思想就会坚强,你漂泊的情感就会有所寄托。我不愿意刻意地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不论它是名著还是非  相似文献   

20.
旅游如看书。书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书,一种是借来的书。借来的书总要抓紧看。美国是我借来的书,这几年我开着车,把美国都跑遍了。而中国的河山是自己的书,反倒不着急阅读,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我还没去过。西南旅游胜地贵州,我去得就挺晚,一去,就被贵州的美丽折服了,发现自己真是孤陋寡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