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孝鹏 《湘潮》2006,(8):55-56
开国上将杨至成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央苏区时曾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红军长征中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所需给养物资无固定来源,只能靠临时筹措。杨至成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担负起了为红军筹粮饷的任务。1934年12月中旬,党中央准备在黎平县召开政治局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一天,周恩来把杨至成找去,对他说:“至成同志,我们来到了你的家乡,你准备用什么招待我们呀?”原来,杨至成的老家就在黎平北边的三穗县,这一带是苗族、侗族的居住地。他离开家乡已经12年了。如今重返故乡,看到乡亲们一个个面黄肌瘦…  相似文献   

2.
杨至成上将是我军后勤事业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井冈山时期,他便开始从事军队后勤保障工作,推动创办红军后勤学校、开设军工厂、设立军供站、筹措红军长征粮款。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中,直接组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组建了众多的兵站、后勤院校、兵工厂,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之父"。中央领导对他的工作也多有肯定,毛泽东曾当面对杨至成说:"我们国家底子薄,还要建设。你是老后勤,搞建设,你是行家,你要在这方面多想点办法,出点点子。"  相似文献   

3.
到延安后,杨至成病得很重。党中央决定挑选一些身体较差的领导干部到苏联疗养红军时期,杨至成在作战中几次负伤,身体受到很大损害。长征到延安后,虽然环境稳定了,但医疗条件仍然有限,再加上杨至成工作繁忙,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所以他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高血压、肺结核、癫痫时有发作。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国内战争更紧,没有条件养病了,杨至成只得带病坚持工作。这时,党中央与共产国际达成协议,决定从抗大、党校和部队中挑选一批身体较差的领导干部,去苏联莫斯科一边养病,一边学习,为未来的持久战争储备指挥人才和骨干力量。时任抗大校务部部…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央苏区时期,粮食供应标准非常低,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作为全总中央执行局委员长的刘少奇,要求后方的福建省委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节约3升米支援前线的红军。1933年10月的一天中午,担任中革军委总供给部部长的杨至成来找刘少奇汇报工作,但找来找去就是不见刘少奇的踪影。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杨至成说: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就让我管你一顿饭。毛岸英、毛岸青对杨至成说:决不要忘记我们在莫斯科的同居。毛新宇说:在我军优秀的高级干部中,与我们家关系这么密切的,杨至成同志是一位特殊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1,(31):55-55
杨至成(1903-1967),贵州省三穗县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领导者,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29年4月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官长,直接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人民军队后勤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7.
刘亚楼上将是革命战争年代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高级将领,他的"另一手"——俄文造诣、负责创办外语学校和对翻译工作的真知灼见,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场语言误会促使中国红军名将成为留苏学生中的"学霸"1938年5月下旬,时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的刘亚楼,受中共中央委派,和卢冬生、李天佑、杨至成、谭家述、钟赤兵等经新疆,前往苏联,赴世界著名军事院校、素  相似文献   

8.
再说毛泽东的才能。上将杨至成在稿件中这样记述: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主力3万余人被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在兴口、龙冈一线,他随着时任红军总政委的毛泽东在山里转了几天也没能跳出去。通过几个晚上在沙地上、山坳里用马灯研究地图,毛泽东下决断:以罗炳辉率12军佯装主力北上牵引敌人,主力从兴国、宁都交界处只有2.5公里宽的山口跳出  相似文献   

9.
一 1936年5月东征战役结束后,中革军委决定兵站部部长杨立三(抗战期间任八路军后勤部部长,抗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军委总后勤部部长)到红军大学学习,空出的兵站部部长一职由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杨至成兼任.这样,杨立三就走向了红军大学的课堂. 长征时,中央苏区瑞金红军大学被改编为军委干部团随军行动,到陕北后,与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工农红军学校,随后又改名为西北红军大学,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  相似文献   

10.
一、应该肯定红军长征是有准备的。以往党史界的传统看法认为,红军长征是仓促决定的,无准备的大转移。在这次讨论会上,不少同志提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的。早在一九三四年夏,党中央就决定要实行战略转移,突出敌人的包围。作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后,即开始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军事上重新部置中央苏区的红军力量,兵员上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党建文汇》2005,(5):12-12
11.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线 主要红色旅游景点有: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县乌江景区;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桂林市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兴安县界首镇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相似文献   

12.
正郑一俊,是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元老,是值得我们纪念的前辈。提起郑一俊,必须先说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二人在苏联的那段生活。现在的中国人,差不多都知晓有位无微不至照顾他们、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杨至成。毛岸英曾在杨至成归国  相似文献   

13.
正87年来,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黎平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全县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各行各业发展欣欣向荣,群众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黎平,是红军进入贵州后经过的第一个县。1934年12月18日,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也在这里召开。会议解决了中央红军的转兵问题,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议》,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4.
在战云密布的西安两人相见恨晚 1937年2月4日,周恩来在战云密布的西安,会见了冲破重重阻力,从绥远前线赶来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 “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跟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周恩来握着  相似文献   

15.
长征精神孕育形成于整个长征过程,而贵州因为在红军长征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军进入贵州是历史的选择作为国民党在南方的反动统治中最薄弱的区域,贵州很早就成为红军转移的目的地。1930年4月中旬、5月上旬,为避敌重兵"围剿",红七军及红八军(10月合编为红七军)一部分别从广西进入贵州荔波,榕江、从江等县。12月中旬,红七军约7千余人经贵州黎平县水口地域北上中央根据地。由于在湘鄂边和洪湖苏区反"围剿"中失利,红三军于1934年5月中旬  相似文献   

16.
1933年10月,连绵的秋雨笼罩着茫茫的大别山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支红军队伍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尾追,正迎着风雨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地行进着。几个红军战士抬着一副担架,步履更加艰难。担架上的人不愿拖累大家,几次翻滚下来,命令身边的战士向他开枪,可是护卫他的战士却坚定地说:“沈书记,我们拼死也要抬着你冲过去……”  相似文献   

17.
那是1935年6月的一天,红军副总参谋长李特把我带到红军总司令部,对朱总司令说:“给你派的警卫排长到了。”朱老总站起身来,握住我的手,笑着问我姓什么、哪里人、多大年纪、什么时候参军的,我一一作了回答。当朱老总听说我已经参加革命5年多了,就拍着我的肩笑道:“年龄不大,是个老兵。好哇!”我深深地被朱老总的和蔼亲切所感染,从此开始跟随朱总司令一起长征。  相似文献   

18.
知识园地     
“红军”和“长征”的来历“红军”名称来自一副对联。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部队称为工农革命军。同年11月13日,数万人参加了湖北黄麻起义,部队称农民自卫军。次日清晨,农民自卫军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挥毫疾书了一副对联: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副对联贴在县衙大门两旁。表示颜色的10个词巧妙地镶嵌在对联里,唯独用红色象征革命部队农民自卫军。从此,“红军”的称号开始使用。1928年5月25日,中央发布《中央通告第五一号——军事工作大纲》…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多次莅临连城,三次到达新泉。其中,红军二进新泉后部队进行了一周的休整,期间我党领导红军发动和配合了连城南部十三个乡的革命暴动。红军二进新泉不但为红军三克龙岩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毛泽东开始就红军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同红军中的某些干部开始了讨论,从而揭开了新泉整训的序幕。红军第三进新泉后进行了著名的新泉整训,开始集中对当时红军内存在的思想上、军事上的各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讨论,引导红军上下到正确的思想中来。这次整训为古田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它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正绿壳蛋鸡孕育着黎平县孟彦镇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黎平县孟彦镇八柳村的早晨是被鸡鸣声唤醒的。吴培安夫妇俩天不亮就起床,到八棵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查看鸡苗、打扫卫生、准备饲料,忙碌完又开始捡蛋。"这鸡好啊,产蛋率在70%以上,不一会儿就捡得一大桶,越捡越高兴。"曾是贫困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