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心爱护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开国总理周恩来则是党内最懂得知识分子、善于做知识分子工作、为广大知识分子所爱戴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在全国,曾经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的知识分子不胜枚举。这里记述的是周总理关怀广东新会农民育种“土专家”周汉华的真实故事。 在新会,周总理登门看望周汉华,临别时赠送一盏空气电池灯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总理诞辰90周年时,李先念写过一篇怀念周总理的文章。文中引用林则徐的诗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然后指出:"恩来同志确实胸如海洋,容量极大。"这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对周总理博大胸怀的评价。从"文革"中过来的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周总理是什么委屈都能受的,是有着"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进地狱谁进地狱"的奉献精神的。他们也都是敬佩周总理  相似文献   

3.
1962年6月4日晚,周总理在大连会见柬埔寨政府第一大臣宾努亲王。深夜,其他人已散去,总理留下大连市委第一书记郭述申、市长许西.交谈了大连人民在困难时期的吃饭问题。谈到清晨,总理提议到农村去看看,不许市领导陪同。 总理连早饭也没顾上吃,坐着一辆破旧的吉普车上路了。车快要进村时,周总理叫停车,说,我们步行,以免打扰老乡。 周总理看见在一间露天的碾房里,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在吃力地推着碾子。老大娘打量着周总理问道.你是谁家的亲戚?我眼花认不出来了。周总理说,我们是在政府里工作  相似文献   

4.
《党的建设》2014,(5):62-62
周恩来总理有时会乘坐公交车出行。1954年冬天,一辆公交车开到北京图书馆站,乘客纷纷上年。正是下班时间,车上比较拥挤,忽然有一位乘客认出周总理也在车上,激动地叫起来,坐着的人也纷纷站起来,给站着的周总理让座。周总理让大家坐下,自己还是站着。乘客们感动地说:“总理的工作这么忙,还和我们一起坐公交车,我们过意不去啊!”周总理说:“我也应该和大家一样,乘坐公共汽车上下班。”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畅销书《红墙内外》的作者权延赤同志即将面世的新作中的一节,先寄本刊,以飨读者。文章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伏罗希洛夫在我国北京和南方的访问活动。一位来自十月革命故乡的著名元帅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香甜地吃着农妇给男人送到田头的家常饭——这一真实的历史情节,感人泪下。编者以为,党史回忆文章在执著地恪守真实原则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写得更生动些,更细腻些;在这方面,权延赤同志用多年的辛勤汗水已为我们开拓出来一条路子。——编者  相似文献   

6.
<正>陈丕显对周恩来十分敬仰,恰似学生对师长的敬重之情。他曾在一篇回忆周恩来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和我的许多同辈人一样,越来越感觉到:周总理是参天的大树,我们只是在他的浓荫下生长的矮小灌木。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辈,我们只是在他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后人。周总理是德高望重的师长,我们只是在他的领导和指引下担负一定工作责任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14,(1):34
周恩来总理是为民务实清廉最难得的典范,是破除"四风"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教育实践活动最亮的镜子。我们要以周总理为镜,往深处照、往细处照,照出真容、照出差距、照出方向、照出实效。以忠诚品质为镜,治信仰不坚的"软骨病"。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是周总理的第一精神。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以周总理信仰  相似文献   

8.
西花厅岁月     
邓大姐和周总理的婚姻 我到邓大姐身边的时候,她和周总理已经结婚40年了,但在记忆里,她对和周总理结婚时的住事却还记得一清二楚。周总理去世后,大姐把对他的思念化作一片片的回忆,经常同我讲周总理年轻时的住事。那时,我们常在院子里散步,我随便想起什么就会问什么,每次邓大姐都会很耐心地回答我。  相似文献   

9.
20年前的那一天,在北京医院的一间狭小的休息室里,方毅同志和我都在等待着和周总理的遗体告别。方毅同志对我说:“我把孩子们也带来了,要他们见一下总理。”我没有机会把孩子带去,但是在这之前,当我送他们下乡的时候,都曾给他们一张与周总理的合影。那是1958年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时,周总理坐在地上,边吃饭边听我汇报的照片。这是我仅有的和总理的合影,作为我们家的传家宝,给他们带到遥远的边疆,要他们保持高尚的理想,做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1898年,周总理诞生于江苏淮安,并在这里学习生活了12个春秋,淮安人民一直以此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提到周总理,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幅动人感人的画面,他把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精神境界、思想作风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塑造了一个伟大、高尚、纯洁、完美的人生,赢得了全国人民广泛衷心的爱戴和深切持久的怀念。周总理的精神风范,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和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也包含着淮安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1.
1965年春节前的一天,周总理老家所在生产队的社员们集中到队部,执行县委布置的一项特殊任务———平周总理家的祖坟,把所有棺材沉到地下一米以下。“什么?平总理家祖坟。”上了年纪的魏金成、李正东等老汉瞪起眼睛,胡须都抖了起来,大声地问道:“这是谁的主意?”“是周总理自己的嘱咐。”大队干部回答说。正当大伙议论纷纷时,周总理的侄媳孙桂云告诉大家:“总理说,我们周家祖坟在这许多年了,得到了你们的爱护,感谢大家。但是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平掉土坟,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是破旧…  相似文献   

12.
<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近40年了。在周总理晚年,我有幸见过他老人家几次,他循循善诱地对我们演讲,还指挥我们唱歌。他的言谈话语、音容笑貌,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中。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四人帮"还在台上,他们一天发出几个电报,不许设灵堂,不许佩黑纱,不许戴白花,竭力压低悼念周总理的规格。在这样高压的形势下,来自北京和外地的上百万人民群众,还是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长安街两侧,为周总理的灵车送行,灵车经过哪里,哪里就一片哭声。  相似文献   

13.
中南海西花厅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住地,周总理经常办公的办公室也在这里。周总理的办公室有三把钥匙。一把在警卫手中,警卫交接班时,钥匙属交接内容之一。另一把在秘书手中,一般是放在机要秘书那里。周总理自己有一把,睡觉时放在枕下,起床时揣在怀里,从不离身。但是,一旦周总理要出国,办公室的钥匙和保险柜的钥匙交别人不放心或不合适,他只交邓颖超保管,他相信邓颖超会像接受保密任务一样把钥匙珍藏好,不会暗开办公室和保险柜的门。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周总理的办公室里电话一个接一个,人来人往忙得不可开交。但是,除了周总理的军事秘书,无论是邓大姐,还是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周总理在忙什么。  相似文献   

14.
1961年,周总理出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第二天,周总理看到一张报纸上刊载他回京的消息上有“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不由得紧皱眉头,指着报纸对值班秘书说:“你打个电话,问一下这条新闻是谁写的,叫他马上到我这儿来一下。” 这位记者很快赶到西花厅。周总理放下手中的工作,又拿起那张报纸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神采奕奕’?”那位记者知道错了,只好向总理检讨,同时也汇报说,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榜样     
<正>读了这篇《举轻若重的伟大公仆》,不禁再一次为周总理那崇高风范和伟大人格所折服。文中列举的事例让我们读到他举轻若重的背后,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贞不渝,对人民群众的深沉情怀,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周总理离开我们近40年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父亲何谦,一九三三年在四川苍溪县雍河乡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甘宁边区。一九四○年初调到周恩来副主席身边任警卫员,后任警卫副官,建国后任周总理秘书,负责警卫和行政工作。父亲跟随周总理二十多年,耳闻目睹,切身感受了周总理的高尚革命情操和伟大人格魅力,对周总理的崇敬难以言表。父亲生前写过一些回忆,但晚年疾病缠身,没能把所见所闻的生动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我们根据父亲遗稿整理出他在南方局工作期间的点滴经历。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月8日,是全国人民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40周年的日子。在全国人民深切缅怀伟人的时刻,太原重型机器厂万余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永远忘不了周总理对太重的亲切关怀,更永远铭记周总理在全国军工会议上对太重的高度赞誉:"太重,太重,太重要了!"同意批准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谈起周总理对太重的关怀,让我们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说起吧。1950年5月,政务院重工业部在北京召  相似文献   

18.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20年了,思念之情,历久愈浓。40年前周总理的一次亲切接见,时时浮现眼前,铭记不忘。那是一次意外的接见。1955年7月,我和榆次地委、专署的七八个同志到广东省新会县参观。一天,我在街上行走,迎面开过来一辆吉普车,前座上坐的是周总理!我一眼就看见了,回到住处后,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来参观的同志,大家异常兴奋,有的同志疑惑地说,你看错了,总理还能坐吉普车?前面没有开道车,后面没有警卫车。我说我看得清清楚楚,我见过总理。有人提议,这是个机会,我们想见见周总理。我解释说,周总理来这里一定…  相似文献   

19.
我们去北京访问龙岩籍的老红军林海云同志。林老用沙哑的声音,给我们讲述参加革命的历程,并用手指着喉头深情地对我们说:“别看我声音沙哑,是周总理救了我一命啊!”  相似文献   

20.
笔者前几年曾受组织委托,与当年见过周总理的老领导谷正荣、张羽等老同志了解情况、收集史料,参与撰写鞍钢1948年—1985年史志.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面对壮阔.巍峨的鞍钢雄姿,缅怀周总理对鞍钢的殷切期望,对鞍钢工人阶级的亲切关怀,不由心潮起伏,深夜难寐,赶写此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