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根友 《新东方》2015,(3):28-31
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当奠定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重新认知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文化特点是在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求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识"与"慎终追远"的未来意识。所谓的传统文化应当包括近现代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应当重省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及其两面性,勇敢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德学 《人民论坛》2013,(8):248-249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渴望以"和平崛起"的方式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因为与西方文化理念的历史性隔阂,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西方人的深度不安。这让我们认识到建构我国在国际社会身份认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文章正是结合温特建构主义理论来讨论建构国家身份认同在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构成了文化认知的基本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扬弃陈旧的全球化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发展,为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往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文化交往中,中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出场,通过对"现代性"内涵的丰富与拓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明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包含在交往中理解差异、在交往中理解自我和在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自身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认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正>曾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体现,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和精神属性。正如西方的文艺复兴有力地促进了欧洲近代文化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兴起,在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征途中,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了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和谐城邦"理论是西方"和合"文化的哲学根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先秦时期的"小康"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今天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哲学思想都成了各大社会学说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沃壤。中华民族注重用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主张和衰共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寻社会和谐、构建和谐政治关系的历史。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社会利益不均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构建,为此,坚持"人和"理念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利益整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与正义将成为"和合"文化的现代诠译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苏档 《长白学刊》2012,(2):160-160
正一20世纪文化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西方世界崇尚自由与个性发展,中华民族崇尚万事万物和谐发展的观点。"和谐"是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中国的和谐观侧重强调内容和谐,而西方的和谐观侧重强调外在和谐。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建构需要一种文化自觉,需要自觉克服本土文化知识内部的学科隔离和思想樊篱。这一方面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进行批判与改造,同时也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并与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新的契合与融通。谭嗣同兼收并蓄,展开与西学的对话与沟通,创立了其"仁学"社会思想体系。本文以谭嗣同仁学思想及文化建构路径为个案进行探讨,为文化本土化建构提供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范式,为中国文化建构的合法性问题、文化自觉问题强化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不仅可以为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而且可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勇气和智慧,并从文化上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推动构建话语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通过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表达中国特色,把"姓社姓资"的生硬意识形态对立还原或者转化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化问题;建构并阐释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民族对外友好交往的故事和自强不息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华夷文化秩序观中潜在的"自我中心"意识在明清时期进一步蜕变成"文化自大"心理,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文化心理的作用下走向了闭关自守,失去了自我进化的历史机遇,继而发生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出现了"文化自卑"心理,进而引发了以"文化自省"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以及"旧学与新学"的交相争辩中,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化,中华民族在其指引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再次树立了文化自信心。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化自觉为基础,以开放包容为前提,以文化自强为根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现代化道路。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中华民族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实质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西方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图谱。在处理当代公民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时要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继承与创新;在处理我国公民核心价值观与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时,要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开放与包容。要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三者的兼和并存、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3.
培育文化主体性是民族国家文化自觉、自省的过程,是通往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由之路。近代西方文明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当下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工具理性负效应,西方价值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瓦解,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本土文化某种程度的主体性缺失困境。文化系国家发展命脉及民族复兴重任,寻找中华民族之精神自我,重塑文化主体性务必有的放矢、抓牢关键。优秀传统文化镌刻着中国人的价值基因,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晶,重塑文化主体性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开展,传承革命精神以开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之争问题,自从毛泽东同志自五四时期提出“西方思想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的主张以后,在他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一直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为了指导文化战线上的反对封建文化和买办文化的斗争以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特点,明确地提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谐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前文化现状反思的必然,也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唐新华 《人民论坛》2011,(12):172-173
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谐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前文化现状反思的必然,也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在适应所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跨区域的经济活动中,民族文化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相际经营原理》一书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在贵州的田野调查资料,将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与中国实情相结合,提出跨"相"经营的理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崇尚自然、信奉天地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宇宙观。在此基础上 ,中华民族在认识上体现出重视自然界的整体性 ,较多地表现为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及形成了以阴阳太极图表达的自然构造对称性的思想 ,这是中国在科学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2 0世纪初 ,西方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大大提高。中、西方对宇宙基本问题的看法也逐步趋于一致。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宇宙观 ,发掘她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以及多次讲话中,都谈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问题,并指出"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生们问我: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东西方文化汇融的当下,为什么我们必须优先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为什么我们会有文化自信?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源自何处?  相似文献   

20.
朱晓艺 《今日民族》2016,(10):24-26
正1984年,国务院把大理列入对外开放城市。开放后的大理,吸引了零星的外国背包客和自助旅行者。那时候的大理,只有唯一一家涉外接待宾馆——大理第二招待所。1986年,大理古城人民路上开起了第一家咖啡馆——"友谊咖啡馆"。他的创办人尼玛说:"从那时起,嬉皮文化开始在大理慢慢兴起。"嬉皮文化源于西方,主观上反叛西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客观上却促成了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