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期话题     
正如今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人人都是网民,人人都是自媒体。中宣部和国家网信办提出做个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新一代"中国好网民"的要求。传播正能量,让网络天空拥有"中国蓝",首先要有好网民,做个中国好网民,这就需要人人积极参与。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在网络上活跃的"你"和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时代网络社会构成主体的青年网民,在重大疫情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信息传播意愿不足、线上及线下法治联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年网民"在重大疫情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不但会导致"部分青年网民"与现实生活脱离,更会对整体青年网民的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价值观层面加强引导,激发"部分青年网民"的社会意识;发挥"疫情话题领袖"的引领作用,建立正能量的网络社群;依法强化"部分青年网民"的主体意识,促进网络社会良性运行;激发青年学生网民的责任感,唤醒"部分青年网民"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3.
康庄 《江淮》2012,(7):50
"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谣言本为无本之草、无源之水。但谣言自古有之而从未绝迹。现实社会生活中,谣言是指那些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为公众感兴趣的、未经证实的事物、事件或问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国界,便成了"网络谣言"。由于网络的便捷化、即时性与无边界特性,使得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迅速。同时,网络传播的主体变成了众多普通网民,人人拥有发言权,个个掌握"麦克风",低门槛、开放式、即时性的网络传播渠道让小道消息、八  相似文献   

4.
<正>网络的开放,开阔了网民眼界,激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但青少年身心还未完全成熟、警惕性低,易被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毒瘤"腐蚀,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目前,在我国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互联网就像一片信息森林,有清凉的山泉、甘甜的浆果,也有夺目的毒草、隐匿的寄生虫。惊悚图片、暴力视频、诱惑性弹窗……这些对于正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都是巨大威胁。有机构统计,70%的未成年人曾遭遇网络  相似文献   

5.
网络认同是基于技术网络的网民主体围绕着网络化生存目标,在网络互动过程中展开的身份识别、信息共享、价值趋同的建构性行为共识活动,并具备相应的特征。从规律、机制、社会的需要来看,建立"中国梦"网络认同有其必要性;从多样性、针对性、实效性来看,构建"中国梦"网络认同机制有诸多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网民在网上的发言虽然不乏理性分析、善意批评与合理化建议,但也有一部分人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发表偏激言语和极端意见,甚至散布虚假信息误导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非理性是网民极端或畸形的心态与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媒体审判"、"网络暴力"、"网络牢骚"与"网络谣言"等,其消极影响和社会危害不容小觑。目前各国对互联网的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德国、新加坡为代表的直接控制型,以英国为代表的间接控制型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型。一方面,要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规制、行政监管和技术控制等多种途径,对网络舆论和网络空间实行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网民问题:网络社会治理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登蕓  吴满意 《求实》2017,(9):56-68
中国正处于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十三五"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重要部署都指向了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问题。网民作为网络社会中人的属性,与网络社会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社会对于网民问题的不同定位和差异解读会导致相应的网络社会治理逻辑和路径。对当下中国而言,有效的网络社会治理需要契合网民的生活样态,重视网民在网络生存中的内化与外化等问题,这是维护网络治理秩序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全国"两会"前夕,中国人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庭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走进直播间,与亿万网民在线唠"家常".网民直言不讳,总理实话实说,诸多家事、国事、天下事豁然明了.网民对此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9.
呼俊敏 《先锋队》2012,(33):30-31
近年来,网络发挥了"反腐利器"的作用,在揭露案件细节、曝光官员信息等方面所向披靡。继周久耕之后,因"香艳日记"而受到网民关注的广西来宾烟草局原局长韩峰,同样未能在强劲的网络反腐利器面前挺到最后,最终被绳之以法。而这一次,"表哥"杨达才的落马,再次让公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网络反腐的强劲力量。从上述的几个案例看,网络反腐的路线图是:网民发帖→网友顶帖→形成热点→媒体追踪→事件放大→政府介入→真相大  相似文献   

10.
陆俊 《前线》2014,(12):51-53
<正>网络提供给人类一个新的"共生"空间,形成一种新的"交往社区"和"共同体"。由于受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交往方式时往往会产生"震荡"、困惑之感,同时网络公共空间也出现了各种网络行为失范的现象。网络失范现象的产生有着众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网民们没有形成正确的"网络公共意识"有关。因此,公民网络公共意识的养成和培育对构建和谐的网络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引导和规范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对于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畅通网民诉求表达渠道等意义重大。网民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等方面,其对公众合法权益、主流意识形态及现实社会秩序等带来了挑战,成为引发网络社会风险的重要诱因。从主观原因来看,网民的非理性行为与其自身存在侥幸心理、法治意识淡薄、心理认知不成熟等因素有关。新形势下,应着重从培养网民的媒介素养、塑造网民的公共理性、提升网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入手,以引导和规范网民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2.
已有研究主要从"制度参与论"、"网民主体论"、"技术决定论"与"舆论监督论"四种意义上使用网络反腐一词,但却未形成关于网络反腐的一致定义。所谓网络反腐,是网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兴趣,利用网络空间为平台,通过网络曝光、网络举报等形式,引发和推动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的体制外政治监督行为,它包含网络反腐的双主体、网络反腐功能的两面性、网络反腐手段的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的内涵。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态下,网络反腐本质上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参与,是中国语境下的一种特殊的体制外舆论监督方式,具有补充性、替代性和激活性等意涵。  相似文献   

13.
<正>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命题。所谓"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就是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坚持"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运用网络平台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保持党同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网民群众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与互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新阵地、新方式、新途径、新场域的内涵及特性。践行网络群众路线过程中存在诸多内在阻力与外在制约因素:"网络无用"的成见与偏见、网络之"技"与施政之"能"的双重不足、网民群众的需要和素养参差不齐、"网络围观""话语霸权"的舆论干扰、党媒政网质量不优、网络协同监督机制弱化等。领导干部应主动"学网"、乐于"触网"、善于"用网",加强网络政务融合、区域数据共享、线上线下互补,积极壮大主流舆论、抵制不良思想,多重网络工作机制协同释放"合力"与"活力",走实、走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5.
王美橙  左端倪 《奋斗》2020,(8):39-39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专门有一章,强调"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纲要》提出,倡导文明上网,广泛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推进网民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网络沉迷,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相似文献   

16.
正在网络时代,网民往往可能通过个人情感与信念取代事实真相来营造舆论。事实真相未至,甚至没有事实真相,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已经通过网络政治人或网络道德人提前营造无根的公共政治舆论。这种所谓的"后真相"现象,使得网络公共权力的扩张与滥用、网络民意的随意爆发、网络商业  相似文献   

17.
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必须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同互联网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善用、善管网络。领导干部应把"懂网"作为一门必修课,把"用网"作为一项基本功,把"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作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新途径;还要充分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管理、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网络执政环境,让互联网成为党委政府与广大网民交流的新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必须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回应网民关切。领导干部应坚持网上问政、网下发力,进一步完善网上舆情发现、研判、处置、回应机  相似文献   

18.
网络公信力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对互联网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网络经营部门和从业者、网络自身和网民都存在或潜伏着信任危机,必须从政府、网络经营部门和从业者、网民个体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网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环境及网民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词语或用法,其社会负效应包括对文字规范性产生冲击、对青少年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及让民众更多地关注社会负面事件等。面对网络亍吞言的侵袭,我们应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化素质培养、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阶层利益,指导网民的"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