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建 《广东党史》2013,(5):41-48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堂祖父金家凤就在我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祖父金家骏曾多次对我循循善诱:"你的家凤阿爹、就是我的亲阿哥金家凤,他可是个有本事的人。不过,你以后长大了可不要像他那样去参与政治,只要像他那样学好文化知识,练好毛笔字,有吃饭的本事就好了。""家凤阿爹是个非常有文化的人,年轻时经常读书写信要直到深更半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后,就又坐在那里练毛笔字了。""伊虽说与我们是同时代的同龄人,但在那个年代里,他算是一个思想激进、观念新潮的年轻人了。有一  相似文献   

2.
李庆钢 《新长征》2006,(4):55-55
父亲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他是以私塾先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斗争。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母亲说,他打十岁起就为村里人写对联,在村里的人缘极好。后来身份暴露后,担任八路军区武工队的文书和司务长。1949年随解放大军渡江南下到浙江后,担任桐庐县新生人民政府的第一任粮库主任,后来。又担任过县文教局党委书记、卫生局副局长等十多个局级领导职务。我们子女都有些想不通,父亲资格老,又有文化,这在当时南下干部中是很少的。  相似文献   

3.
父爱如山     
父亲今年刚刚60周岁,但是他的牙已经开始掉了,背也有些驼了,左耳几年前就已经听不到声音了。父亲个子不高, 仅有一米六几,记得我们兄妹小的时候, 他还时常跟我们比比个儿,可是现在,站在两个一米八零的儿子、两个一米八几的女婿面前,父亲越发显得单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头儿。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只读了两年小学,便被爷爷拽到地里干农活去了。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父亲一直咬着牙把我们兄妹四人供到大学毕业。说心里话,我小时候并不愿意读书, 看到小伙伴们放学后在外面疯淘,心里  相似文献   

4.
杜先福 《廉政瞭望》2007,(10):42-43
惨祸,"锅"中铁水兜头降农民工张洪昌是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镇人,因为家里修房欠了1万多元,父亲去世前又欠下几千元医药费,张洪昌便外出打工,挣钱还债。打工期间,他认识了同是在外打工的藏族姑娘尹才兰,并于  相似文献   

5.
我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里,父亲一肩挑起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为减轻父亲压力和维持全家生计,我早早辍学南下打工。在外打工时,看到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想回家也会有番作为。刚回到家不久,村里的老支书陈照坤就找到我,问我有什么打算。我提出了想承包村里的荒山种果树的想法。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村支两委就将200多亩荒山承包给我,让我好好发展生产。就在这时,我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他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下孩子。母亲是普通的农家妇女,父亲是村里的“土秀才”,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相似文献   

7.
郭茂平 《当代贵州》2013,(33):48-48
父亲曾说,他的梦想就是吃饱穿暖,供我和姐姐上大学。让我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8.
正1938年,武汉沦陷,我们举家沿长江向西逃难。途中,父母所携钱财被盗,到达重庆后,生活陷入困境。不久,父亲病故,由于举目无亲,我的小弟弟送了人,家里靠哥哥打工、卖报维持生活。再后来,我和姐姐被送进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后来转入保育总会直属歌乐山第一保育院。在保育院的日子里,我们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在妈妈们的爱护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无私奉献,给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来到新华日报社  相似文献   

9.
正刘燕燕,11岁,东宁市三岔口朝鲜族小学学生。父亲因病早逝,体弱多病的母亲抚养三个孩子,家中欠有外债,生活十分困难。该生学习刻苦,成绩良好,表现突出。郑慧研,10岁,东宁市三岔口朝鲜族小学学生。母亲患有脑瘫,全家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该生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乐于助人。衣思璐,10岁,宝清县第五小学学生。父亲去世,仅靠母亲打工维持生计,生活非常艰难。该生在校表现良好,乐于助人,同学关系好。史依然,9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大民镇中心校学生。母亲患病常年卧床,靠父亲外出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6,(8)
正从小我最怕的人是父亲,但最爱的人也是父亲。怕他,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很严苛;爱他,因为他给予周围人润物细无声般的温暖。父亲致力于金融服务工作已经33年了,"忙"是我对父亲工作状态的唯一感受。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早上父亲骑着"大二八"送我上学,充满欢声笑语的十分钟路程成了我们父子二人每天最长的独处时间。再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父亲的百年诞辰,转眼之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回想23年前的农历除夕,那个寒风凛冽的早晨,敬爱的父亲与我们永别了。他走得那样匆忙,面孔仍然是那样的慈祥,我们伏在他的头边悲痛欲绝、肝肠寸断。回想几个小时前他还在与我们亲切地聊天,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未曾想到这么快就人天永诀。  相似文献   

12.
莫清华 《廉政瞭望》2006,(11):39-39
卡哈是西班牙一个乡村医生的儿子。父亲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卡哈从小顽劣,被警方拘留过,又被学校除名。他慑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回家,随一个鞋匠远走他乡,成了浪子。一年后,他回到家时,父亲已在对儿子深深失望中离世,母亲拖着病体给人打工。一个关于浪子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  相似文献   

13.
冬夜,大雾弥天,寒意袭人,我辗转难眠,起身从书柜取出一本书,深红色的布面封皮上没有字,书脊上印着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编。翻开封里,浅黄色的画面有两支点燃的蜡烛,在漫漫长夜发出温暖的光芒。再翻开首页,上端有两行工整的毛笔字,写着赠李井泉同志毛泽东。这本书是1948年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的,收存了《共产党宣言》《论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等著作,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父亲一直珍藏身边。1966年2月,不知  相似文献   

14.
“没想到在外打工还能入党。”何利萍是眉山丹棱县人,中专毕业后在成都打工,现在是成都市锦江区鑫威宏汽车维修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她已在这家公司工作了5年。 “爸爸,我入党了!”当她将这个消息告诉远在老家的父亲时,何利萍自己都没想到这件事会让她如此兴奋。  相似文献   

15.
正人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始终珍藏着父亲织的那件毛背心,我想对父亲说,你是我一生的小棉袄,一直温暖、陪伴着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初冬的夜已经很深了,父亲房间昏暗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那是父亲在为我们赶织冬天要穿的毛背心、毛袜,他怕我们冷……家中母亲生性马虎,这也就造就了父亲的"心灵手巧"。父亲这一生为了我们学会了很多。织毛衣、毛袜、踩缝纫机,这是那个时代大多男性同志都不会的。那个年代,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家里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  相似文献   

16.
痴女石瑞芳     
说石瑞芳痴,有人会骂:“胡说道。人家女子悟性高,精诗,通画,手漂亮的毛笔字。她若痴了,中国女人全痴了。”此言差矣。痴人不分天分高低傻子有傻子的傻举,聪明人也有聪人的痴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时常疯疯癫癫。这里不说石瑞芳的明,只看她的痴态。石瑞芳生于1960年,她的父石宪章,就是那位提支秃笔走天下名主,享誉陕西书坛。石瑞芳出生不久,父母把她送江南的外婆家,8岁时才接回西安。时,石瑞芳扎着两根羊角小辫,见父母如同遇到路人,怯生生地躲着闪着。只有父亲手握巨笔、伏案蛇龙舞时,她才被父亲庄严持重的神吸引,才被父亲笔下那大气磅礴…  相似文献   

17.
为供养我上大学,憨厚老实的父亲一直在采石场打工——拖石头,长年累月没日没夜地干,父亲的双肩磨了一层厚厚的茧。  相似文献   

18.
学书心路     
提毛笔涂鸦已30多年了。五六岁起,祖父每天一边给我讲历史故事,一边严格按规则教我写毛笔字,尽管在上学后毛笔字一直是全班写得好的,祖父还是非常不满意我的随意任性和不合规矩。从上初中起,父亲在春节之前给村里人写春联,鼓励我也大胆放手去写,写得不好,先贴到自家门上,刻意培养我书写的兴趣和锻炼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家境穷苦的小男孩,1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不得不到一家银行打工,帮助母亲维持全家清苦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去世已经34年,这么多年来,他好像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古铜色的脸庞,花白的头发,黑色的布鞋,打着补丁的灰布中山装,这一切,是那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父亲生前经常对我们几个子女说,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父亲把对家属、子女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