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压迫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集中体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在于其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社会协调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形态与矛盾相伴而生,在矛盾斗争中演进。阶级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阶级对抗,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这启示未来人类文明形态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消灭奴役性生产关系等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明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坚持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推进各项工作,相继完成重塑文明探索的民族主体地位、奠定文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全面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重任。当前,我们党以应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高质量发展、发扬斗争精神、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国人民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伟 《求实》2007,2(5):4-7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解读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解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常用术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从哲学维度阐发了以社会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考察,从经济维度诠释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历史维度得出了市民社会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的科学结论。今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恢复人的社会主体意识、倡导社会自治,从而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三种不同形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是关于为什么和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也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它主张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来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平等、不合理现象,以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主义以及与之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原则。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主义思想,是基于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而产生的,并为它们服务的思…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新社会形态,都有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中国,必须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和支配地位,这样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保证社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可是,近几年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暂时差距,改革开放中国内出现的国有企业不如集体企业,集体企业不如个体、私营企业的现象,使一些人对公有制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生了动摇,认为它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桂桔,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  相似文献   

8.
国家是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产生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也就没有国家。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定论。但当我们回过头来换一个角度重新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考察国家产生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国家不仅仅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同时也是民族(包括部落、氏族)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条线索是与阶级矛盾这条线索相平行且不可分割地缠绕在一起,而共同发生作用的。如果否认这一点,我们便无法解释许多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无法解释人类历史上难以计数的民族之间的掠夺、压迫与战争。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一个重大社会现象的产生决不会仅以一种原因就解释得了的,它必然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史敬增 《发展论坛》2001,(10):56-56
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对影响和制约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要更好地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首先敏锐地把握它。为此,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一、高度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抢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当今世界科技最新发展趋势的前景十分诱人。因此,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当其冲的、第一性的就是要发展现代科技,实现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下讨论了国家异化的问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张力中,马克思认为国家具有普遍性却是抽象的,市民社会具有特殊性却是现实的。普遍性要通过特殊性决定,但还应立足于现实性上。将抽象的"公民性"复归于现实的"市民性"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也才能解决国家异化的问题。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原理与社会革命原理既对立,又统一。按照生产力原理,无论有没有人的自觉努力,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都会发生;而按照社会革命原理,没有人的自觉努力,它就不会发生。这两个原理通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合力原理统一于唯物史观。在这种对立统一中,生产力原理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唯物史观体系的重心位置。社会革命原理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从属于生产力原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我国宏观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格局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成为时代强音。着眼于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文明形态,随着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也必将实现其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三个层次对巴黎公社进行了解读:巴黎公社是一种革命运动的组织形式;巴黎公社是超越旧制度的新国家制度;巴黎公社是一种地方自治制度。他强调:国家应该还权于社会,中央应该让权于地方。实现地方自治和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共和国”制度。巴黎公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的原型和理想模式,弄清它的社会共和制基本原理,有利于我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有利于我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在冷战时代,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政治和军事的对立服务的话,那么,在冷战后期,特别是 20世纪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政治的发展,最终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来。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它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奠定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重要法码。因此,在跨入 21世纪之际,对 20世纪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对不同政治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研究,对于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8)
胡锦涛依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理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形态,是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之纲,兴国富民之要。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中最为根本的理论问题。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本质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价值规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幸福以及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条件规定——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制度规定——公有制与计划调节三个层面。在这三种规定中,制度规定服务于条件规定,而条件规定又最终服务于价值规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从教条的经济制度论转向生产力的发展论,再从生产力的发展论转向人民的发展、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论这样两次转型。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无法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社会演替进程,因而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和把握缺乏科学性。马克思对其超越体现在具有科学性上:实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既阐明了社会结构的客观性,也强调了社会结构的主观因素;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结构依次演替,使其呈现出客观规律性。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朱聪明 《求实》2014,(8):18-23
胡锦涛依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理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形态,是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之纲,兴国富民之要。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科学发展现的本质和核心.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阈出发,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反思和校正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它完整、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一面;揭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现实出发的变革现实的历史活动,表明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克服困境与束缚的漫长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应该对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的"读懂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既要弄清其语境下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更要深究其理论的人性本质这一根本主线,从而达到克服市民社会的异化形式与实现人类的解放这一最终归宿。深刻领悟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对我国整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即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