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春秋末期开始,周朝原有的社会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诸侯势力逐渐壮大,相互之间兵戈不绝.为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谋得一席之地,各国纷纷改革旧制,变法图强.规范稳定的法制体系和合理有效的法律运作机制是各国法律改革的共同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商鞅的"改法为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探索."改法为律"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称谓的变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系统而有实效的法律运行模式,促进了新型君主集权专制政治的产生与运行.  相似文献   

2.
对于民法性质的界定,学界已达成共识.而关于"民法"语源之探讨,虽有所涉及,但仍显不足.本文即较为详尽地梳理了汉语"民法"在近代的缘起,尤其指出了"民律"至"民法"转化的过程及蕴意.  相似文献   

3.
隐忍是中国人性格的重要特征。这一性格影响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以及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运行。在中国百余年的法治进程中,隐忍性格对中国人主体性认识的确立、民主制度的建立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民初的实质民法,构成了近代中国民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近代民法史研究的既有成果主要从局部和静态层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研究,且长期存在两种误解:一是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在中国近代民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并未充分认识;二是对其由来、名称、内容和性质等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均认识混乱。对该论题的研究应力求宏观定位与微观考察、立法史和裁判史相结合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全面专门研究,以期达到探寻真相并重新定位、展现发展路径和客观评估价值这三个层次的研究目标,从而对近代民法史研究进行廓清、丰富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其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目的在于富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裁兵法、军器械法目的在于强兵。新法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国利民,但由于新法触犯了部分权贵和富商的既得利益,变法也未取得共识,所以遭到反对而最后失败。王安石变法启示我们,要使变法事业得到持久推行,避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命运,主持者必须找到一种不同利益、不同政见的民主协商渠道,尽量取得共识,避免党争;也必须给下层民众有申诉渠道,避免酿成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6.
7.
刘勰《刘子新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思想著作。刘勰认识到不同时代社会风俗有异,法律必须根据时代需求作出调整;强调顺应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以把握赏罚尺度和标准。针对南朝社会的无序状况,刘勰提出“贵农”、“爱民”的疗救措施和“法术结合”、“赏罚相济”的法制思想和司法主张。刘勰的法律思想包涵了民本思想、君臣观念和德治理念,同时受到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和玄学“辨名析理”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中心就是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的创新和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都市文化建设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后期思想中对“根据律”问题的探讨是从存在者之真理和存在自身之真理这两个代表着过去和未来的向度来分别展开的.在前一向度中,从根据律的“严格表述”出发,海德格尔指出根据律乃是严格的主体性原理,因而是近代哲学的决定性原理.在后一向度中,基于对根据律之“通常表述”的重新阐释,海德格尔认为根据律规定着未来思想的任务,它道说着存在与根据的共属性乃是存在之定律.两种真理向度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一种“跳跃”成为必然,但对于这种“跳跃”之意义的追问却显示出某种植根于“同一与差异”之问题域中的复杂态势,进而敦促我们去重新思考传统的幽深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东藩《联对作法》一书,阐述了他的联律观。其中书中关于讲求传统对仗,个别地方为“不以文害词”可以适当放宽,应切题切时切地切人切事,要有“文境”等观点以及对声律规则马蹄韵雏形的揭示,均有见地和特色,但某些规则尚未弄清。  相似文献   

11.
警察和律师的良性互动博弈,对于防范冤假错案、减少涉诉上访、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然而通过对S省的实证调研发现,警律之间关系呈现紧张态势。主要表现在,警察对律师存在抵触情绪,律师的权利救济途径有待完善,双方交流存在障碍,缺乏长效交流渠道。其主要原因是法治理念水平不高,法律落实不力和制度的缺失。要实现警律的良性互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双方的法律素养,切实保障法律的落实;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促进警律交流互动;三是确立长效交流机制,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提法,与时俱进地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国情、结合当今时代特征理解以人为本。比较以人为本的提法与为人民服务的提法,前者比后者更具有时代和实践的超越性。不能把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更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两者一脉相承,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3.
行业或部门的"一把手"要想实现卓有成效的管理,应深谙老子管理思想中的精髓,即"无为"与"无不为"之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管理的两个核心是选人用人和战略战术,就前者而言,选人方面要"有所为",用人方面要"有所不为";就后者来说,战略方面要"有所为",战术上要"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先介绍了什么是教学模式。然后通过探讨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来说明改变此模式的必要性。最后详细说明了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以诚为本的思想在历史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的今天,对我们当代的诚信教育仍然具有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从理解周敦颐以诚为本思想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诚信教育开展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巡逻为主业”的警务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公安机关推行的“巡逻为主业”的警务方略具有时代意义。“巡逻为主业”是把巡逻作为公安机关完成职责的勤务理念、职责形式和警务机制。全面落实“巡逻为主业”的警务方略必须从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赋予职能和建立体制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的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的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的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的优势及其对方法的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的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的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的可能性误导.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变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为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以学生为本”,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受贿罪的“为他人谋取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受贿罪构成要件的"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指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在刑法上是一种心理态度,属于主观要件的范畴.对此,司法实践应加以正确认定,防止失之过宽或过严,做到不纵不枉.  相似文献   

20.
苏轼“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实践不但遵循艺术创作思维规律 ,还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 ,开拓了宋诗新体制。苏轼的创作实践检验了“以议论为诗”价值的深远性。尽管成就中有缺陷 ,但掩不住它的整体光辉。苏轼站在盛唐诗的顶端 ,发展了宋诗新体制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