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汉互译"零翻译"研究--兼谈"政法职业学院"校名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既要考虑译文忠实于原文,又必须避免译文与原文出现语义错位而产生误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学会从语言学等级体系里找准原文的“翻译单位”,即找到合适的语言层面作为翻译单位来对原文进行正确的、不引起误解的翻译。如果出现语义错位现象,可作“零翻译”处理。本文试图从“翻译单位”和“零翻译”的视角探讨“政法职业学院”的校名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境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在翻译实践中,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语义的确定、语篇的衔接以及语体的运用都离不开语境,因此,语境是构建正确翻译的基础。译者理解原文时必须从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的角度考虑,反复琢磨,排除歧义,做到准确地理解原文,译文表达也必须密切联系语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准确翻译。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一致时,译文采取直译的方法即可;但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不一致时,则必须先对原文进行释义,再将原文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时译文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又不能拘泥于字面。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英译汉是运用汉语把英语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英译汉的过程是正确理解英语原文和创造性运用汉语再现英语原文的过程.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必须达到"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的标准.常用的英译汉技巧有词类的转译、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译法和语序的变换等.  相似文献   

5.
释义翻译是我国大学生学习外语的一种手段 ,但这种翻译活动只注意词语释义和语法分析。学生在学习翻译课程阶段解读原文仍然局限于句子的语法框架内 ,虽然在语法意义上读懂了 ,但在逻辑意义上并没真正读懂原文。翻译课程应引导学生逐步摆脱字对字翻译形成的思维习惯 ,求得在高一层次和更宽的范围内理解原文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的原文与译文的形式和内容是一种动态关系。表现主义美学提出了"艺术即表现性形式--抽象"的理论,并认为形式与抽象是对立对应的概念,两者共同担负文学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提出了语用翻译实际上是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等效翻译,并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指出翻译的本质就是寻找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译学界的阐释学翻译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以及"效果历史"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阐释学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问题。因此,翻译研究者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借鉴和引用应该持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考研翻译属于学术翻译,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目的语表达原文所述内容,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强调原文的理解要准确到位,透彻充分;译文的表达要符合汉语习惯,通顺流畅,逻辑正确,意思清楚。在具体操作时要做到:了解主题大意,研读划线内容,推敲重点词义,调整译文词语,通顺表达译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英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翻译做了初步探讨和分析.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套用或借用以及意译的方法翻译英语典故,但在翻译前,译者必须了解英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切不可望文生义,自己杜撰,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恰当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附着在原语上的文化信息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译语读者,使原语和译语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相当.  相似文献   

11.
合作学习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作为综合衡量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主体目标和活动导向,学习者通过相互交流,对学习内容形成较为全面、深刻的一致理解的学习方法。实验证明,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原文的理解,减少译文中的错误,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在荚汉翻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礼貌对等是翻译对等的一个重要方面,礼貌对等程度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把礼貌对等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有助于译者从更深的文化层次理解原文,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对等,成为更优秀的译作。  相似文献   

13.
语用前提对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中国古诗词的语用前提往往处于隐性状态。文化差异常导致翻译过程中语用前提丢失,从而导致译文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原文。本文以李清照词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用前提理论,对其中的文化信息等值进行对比分析,来考察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的达成度。我们认为文化背景因素处理是否得当是诗词英译中获取相应语用前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探索直译、意译、音译、套译等"英译汉"翻译技巧在中医养生谚语中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是翻译的本质。在文化翻译中,译者要结合语用学知识,立足原文语境,充分把握原语作者的语用用意,通过推理,寻找原文与语境的最佳关联,并深刻把握原文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准确传达文化信息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浅析文学著作名和影视片名的翻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学著作名与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具有艺术魅力 ,既要重视原文内容又要体现原文语言特色。直译与意译是翻译常用方法 ,在此基础上 ,我们更应重视直译意译相融和直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西方国家"各自"提出的"能动司法"、"刑事一体化"、"预审"的含义是不同的。"检察官"称呼的翻译之差别也不容忽视。这些看似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如若不仔细辨别,就会走向中西法律用语误区,继而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误以为两者是同一事物从而将其混同。这在我国法律用语上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两者存在相同或相似的词条以及翻译的偏差甚至错误。多比较、多研究、多交流、多探讨才是正确的出路,才能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中,充分、透彻的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保证。在母语转换成外语过程中,对原文的理解要求决不低于对目的语的表达。在母语翻译成外语时,理解不仅是源语的字面意思,而应该是对源语所表达的包括语言和文化的各种含义的整体感悟,涉及源语的文化及其文化特点的表现,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弥补"信息遗失"。  相似文献   

19.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构成要素之一,对其准确理解、把握是正确定罪量刑的基础。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不等同于民法上的"非法占有",也不能简单理解为"非法所有"或者"非法占用"。其成立既需要排除权利者意思,也要有利用处分意思。司法实践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探寻应当立足于案件证据,采用司法推定方式,排除合理怀疑。  相似文献   

20.
文化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具有共知性和合适性两大特点。文化预设对读者及其理解原文的过程施加影响,特别是极大地影响翻译这一特殊的言语活动。译者对文化预设采取的重构策略包括:文化诠释法、文化融合法、文化归纳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