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秧歌历史脉络可归纳为传统秧歌、新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秧歌的三重镜像。陕北秧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传统陕北秧歌的祛魅化和世俗化、陕北秧歌传承主体的多元消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境遇中陕北秧歌面临的破坏性开发三维困境。文章在梳理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实现活态保护,项目保护单位扎实推进,多元教育主体形成合力,商业开发和媒体宣传齐头并进四大举措。  相似文献   

2.
杨利 《传承》2010,(3):82-83
陕北民歌中的《调兵曲》、《高大人领兵》等歌曲反映了近代同治年间陕北回民起义的一些情况,文中论述了回民起义的原因、事件经过、善后工作、失败缘由、起义的影响等,可见陕北民歌对陕北近代历史文化有呈现功能。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歌中的<调兵曲>、<高大人领兵>等歌曲反映了近代同治年间陕北回民起义的一些情况,文中论述了回民起义的原因、事件经过、善后工作、失败缘由、起义的影响等,可见陕北民歌对陕北近代历史文化有呈现功能.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老陕北",曾亲身经历了陕北解放战争中那段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对那段历史至今想来仍记忆犹新,不胜感慨.当年毛主席领导的党中央坚持转战陕北,不打败胡宗南不过黄河的决心和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人民子弟兵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战,连战连捷的英雄事迹;陕北老乡无私奉献,支援前线,饿死不动公粮的感人故事,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5.
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战略依托和决策枢纽的重大作用。但是,中共中央是从何时选择陕北作为大本营的?传统的观点是:1935年9月21日哈达铺会议(一说是9月27日榜罗镇会议)决定到陕北落脚,实际上即决定了把大本营放在陕北。其实,红军落脚点的选择与大本营的选择并非一回事,陕北大本营的战略选定有一个历史过程;该过程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才告结束。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老陕北”,曾亲身经历了陕北解放战争中那段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对那段历史至今想来仍记忆犹新,不胜感慨。当年毛主席领导的党中央坚持转战陕北,不打败胡宗南不过黄河的决心和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人民子弟兵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战,连战连捷的英雄事迹;陕北老乡无私奉献,支援前线,  相似文献   

7.
陈欣欣 《前沿》2012,(9):183-184
延安时期是从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到达陕北瓦窑堡时起至1948年3月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时止的这段时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类型主要有:总结纠正错误思想路线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学习经验。  相似文献   

8.
近代是天主教在陕北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过程.通过以地方志、档案等文献为基础,勾勒出西方传教士这段鲜为人知的传教历史,重点分析了天主教在陕北地区传教的过程、传播的途径、传教方式和天主教对当地的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温相 《同舟共进》2009,(2):59-62
就在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万里长征,还没有完全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向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区工作部(后改为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了解陕北的革命情况。毛泽东同意贾拓夫的"红军在陕北立足扎根"的建议,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周维仁《贾拓夫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决定让红军找到了得以休养生息的根据地,也就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也是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承认"中央救了陕北"。这种"互救"背后的历史,就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西北"肃反"。  相似文献   

10.
曹平  张健 《传承》2010,(12)
近代是天主教在陕北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过程。通过以地方志、档案等文献为基础,勾勒出西方传教士这段鲜为人知的传教历史,重点分析了天主教在陕北地区传教的过程、传播的途径、传教方式和天主教对当地的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前进》2019,(12)
<正>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一次是红军长征,一次是转战陕北。红军长征,实现了国家战略的转移和国内矛盾的转化;转战陕北,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转变,毛泽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军事思想得到充分发挥。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胡宗南等部20多万大军对延安实施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英明决策,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延安、榆林两地,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正八十二年前的10月10日,苏区中央党政军机关率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红都"瑞金,实行战略大转移。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延安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1936年10  相似文献   

13.
陕北汉画像石和陕北剪纸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形式,由于共同的文化渊源和地理地域环境,二者表现出相同的早期生命认知观念、哲学观念,且在表现题材和内容、造型手法和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呈现出浓厚的"两汉和边塞遗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杜学文 《前进》2012,(10):51-52
红军东征是中国革命史中十分重要的事件,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生死存亡和战略方向的关键举措,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临的战略抉择、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以及红军渡河进入山西后纵横驰骋、英勇杀敌、组织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火种、推动全民抗战的史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汇合,结束了一年之久的战略转移.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时刻.  相似文献   

15.
张丽红 《当代广西》2005,(12):37-37
正是在李克农的精心安排与布置下,斯诺得以安全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写出了他的传世力作——《西行漫记》。可以说,李克农与斯诺共同谱写了一段20世纪中共历史的传奇佳话。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6,(16)
正战争年代,这支诞生于黄土高原的红军部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落脚点";和平时期,他们肩负戍边维稳神圣使命,在西部大地树起一座忠诚丰碑……新疆军区某步兵师是1932年3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和领导的、目前全军仅存的一支整建制师的陕北红军部队。6支步枪建红军,为中国革命提供"落脚点"陕北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陕北的历史贡  相似文献   

17.
1947年11月22日,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到达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在这里住了4个月.在陕北,米脂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杨家沟是在县城东40里外的一个较大的山村,是陕北地区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庄园,是米脂的米粮川.这里不通大道,偏僻安静,容易保密,窑房又多,便于长时间居住和召开较大的会议.毛泽东住的是三间相通的窑洞,和周恩来在一个院子里.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有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就有了胜利.我们的势力越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这是很硬的道理.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8.
正延安是中华民族的祭祖圣地,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走进延安,走近历史,只有系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用心体验指引一代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延安精神,亲身感悟陕北大地和人民滋养、哺育中国革命的伟大胸怀,抚昔鉴今,方可登高望远。站在历史的今天,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几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936年10月,结束了万里长征的红军第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会师于陕北。此前,共产国际曾决定,在中国红军攻占宁夏地区后,由苏联提供一批武器弹药,作为对中共的援助。这些武器将于当年12月集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边境,然后由中共派人经由中国宁夏运抵陕北。可由于绥远战事爆发,日伪蒙军大举进攻百灵庙,在蒙古边境接取苏联援助已不可能。为此,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11月  相似文献   

20.
“甘露工程”给陕北带来甘霖韩琳到过陕北农村的人大多会对那里的井留下深刻印象。因为那里的井不仅多,而且与众不同:一,陕北的井大多是旱井,井底不出水;二,陕北的并不只是建于庭院中,更多的是建在山顶、田边、路旁;三,陕北的井形状各异,既有常规的直筒形,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