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罗马共和制中的权力制衡及罗马法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 罗马以城邦式的小型共和国起步 ,它的历史辉煌很大程度上在于怎样从一个狭小但生气勃勃的“核源”扩散漫延成为庞大的帝国。罗马与希腊既是孤立的平行的又是有联系的和前后相继的。罗马在政治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对希腊式的城邦制度有重大超越。罗马贵族与平民斗争的结果造成一系列局部的“体制改革” ,使罗马政制最终形成了有效的共和机制。这些机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权力制衡的制度安排。罗马极大地发展了希腊的法治传统 ,作为古罗马国家法律规范总和的罗马法在法学的先进性方面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罗马法对权利和有依据的权…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6,(1):18-19
快过年的时候,快乐大叔跑到饭店去定“年夜饭”,饭店里的人间快乐大叔:是定“平民系列”还是“贵族系列”?快乐大叔不解,经询悯才知道j所谓“平民系列”就是单桌一千元以下的,享受一般化的服务;而“贵族系列?则是单桌一千元以上的,享受“贵族化”的服务。快乐大叔自然是选择了“平民系列”,可转念又想,难道花一千块钱以上就算是“贵族”了吗?如果这样说来,这“贵族”也太好混迹其间了。  相似文献   

3.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从历史上来讲,在西欧社会已经经历了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古罗马的贵族共和制、封建贵族君主制、封建等级代议君主制和封建共和制,直至发展为今天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虽然,西欧社会也曾出现过把民主排斥在国家制度之外的专制政体,如罗马共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时,贵族间盛行决斗前,双方喝酒要互换酒杯,以证明酒中无毒。在饮酒前,两人还要把各自酒杯里的倒给对方一点,然后再一饮而尽,久而久之,传袭下来,喝酒时非要碰一杯才算有礼貌了。“碰杯”的由来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494年,在罗马共和国内诞生了反映平民利益要求的保民官制度,由此开创了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新政治体制。它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在中国,我们要借鉴古罗马的保民官制度,在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摆阔的境界     
正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讽刺过一个叫纳塞迪那斯·卢浮思的贵族好摆阔的天性。卢浮思这人请客吃饭,开席就要先来段诗歌,相当于基督徒开饭前的那些感谢话。诗歌内容,大致是"云雀啊,已经在锅里炖好了∕精心佐以了香料∕撒上了丁香和桂皮粉∕飞下来,飞到人们的口  相似文献   

7.
富与贵     
《理论与当代》2014,(9):54-55
沈宁在总第208期《随笔》上发表文章指出:现今中国社会热衷于贵族称号和贵族话题。但察之思之,发现流行的所谓"贵族"概念,其实只是富,并无贵。事实上,在贵族人家里面,通常都有自家人必须严格遵循的门风或传统规范,并非可以随心所欲。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大老板的女儿要用钢笔,到了永安公司里柜台要花钱去买,哪个售货员不收老板小姐的钱。自己吃不消之外。小姐也要受责罚,那是平民人家或暴发户们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8.
谭继东 《新视野》2002,(1):54-55
毛泽东的平民观是他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摸索而总结出的一种认识,也是他由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关键环节。研究他的平民观,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是怎样从信奉精神个人主义转而相信人民,这对我们理解他的人民主体思想的起源是很有帮助的。一、由重精神价值向重物质价值转变五四运动以前的毛泽东比较重视精神作用,夸大精神的力量,甚至认为人类只有精神生活而无肉体的生活。因此只有从精神入手,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应当是通过改造哲学、伦理学,以改变国人的思想。一旦哲学…  相似文献   

9.
孙振民 《世纪桥》2010,(7):39-39
古罗马公共浴室财政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上的支持、皇帝个人的捐献,达官贵人的热情资助,而这都是罗马帝制驱动的强大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古罗马竞技场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 古罗马大竞技场外观呈正圆形,像是一座庞大的碉堡,俯瞰实为椭圆形.  相似文献   

11.
伊名 《党建文汇》2011,(6):40-40
如今,中国的许多有钱人把孩子送到英国就读于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也要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  相似文献   

12.
独生子女及家庭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体结构存在是中国社会的独有现象。中国独生子女问题自其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学科的关注,指出了独生子女一些问题。我们认为独生子女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养问题,是父母教养理念和方式的问题。为此我们依据现代多元异质社会对人的要求,把"平民教育"理念引进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平民教育",而不是"少爷小姐"式的"贵族"教育、"人上人"的"精英"教育,片面追求智力忽略完整人格发育的应试教育。使独生子女接受"人中人"的生存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平等人格、平常心态,具备平治修齐的能力,做一个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整个的人"。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2,(8):51-60
古罗马历史学家、政治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其大意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延伸至国家执政层面,意思就是一旦执政者失去公信力,那么无论他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是好是坏,公众都不会买账。而丧失了公众认可和支持的政策,即使再好也无法得到有效施行,整个执政体系就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困境,这就是所谓的“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4.
摆阔的境界     
寇研 《廉政瞭望》2012,(11):78-78
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讽刺过一个叫纳塞迪那斯·浮思的贵族好摆阔的天性。 卢浮思这人请客吃饭,开席就要先来段诗歌,相当于基督徒开饭前的那些感谢话。诗歌内容,大致是“云雀啊,已经在锅里炖好了/精心佐以了得料/撒上了丁香和桂破粉/飞下来,飞到人们的口中”——这鸟大约是古往今来最善解人意的了。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有学者发表署名文章,质疑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文中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无疑是"有古而无今"的中断(消失)的文明,而古印度、古希腊文明则是没有发生过中断(消失)的文明。因此,不能说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但实际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发生过中断(消失)是史学界几乎没有争议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对“贵族”这种地位的追逐和渴望,恐怕要甚于很多国家。从“贵族学校”到打着“只为等待最后的贵族”为名号的地产广告,再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真是一副活生生的国人欲望图。 中国的许多有钱人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可以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艰苦严格的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还要辛苦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在议论不正之风和经济犯罪现象的原因时,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由于“商品交换原则渗入政治生活”的缘故。这种说法缺乏理论上的准确性,值得商榷。我们知道,商品交换原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商品的交换就必然按照体现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即生产该商品时花费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进行等量交换(就其总趋势而言)。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谓规律就是客观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我国现阶段因为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以等价交换原则必然作为客观规律对生产起着调节和制约作用,推动着生产的发展。而政治则是同经济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另一个领域,它包括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  相似文献   

18.
何冲龙 《学习导报》2014,(12):26-26
学习是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习总书记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深学细照笃行"的要求。学之思之,思之悟之,我有九悟。一悟:信仰信念信心——人生的"指挥棒"。人无信仰没有支柱,人无信念没有力量,人无信心不成事业。一个发展的国家,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这种支柱、精神和意志,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自觉行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坚定信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充实官僚机构,是加强封建国家统治效能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之际,基本是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扩大官僚机构的需要,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正规的官吏选拔录用制度。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形式是“察举”,就是皇帝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察访所属的基层官吏及士民,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  相似文献   

20.
西谚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理,罗马也不是一天垮掉的。古罗马的垮台,最主要原因有两条:强敌入侵是外因,自身极度奢靡是内因,内外因一结合,不想垮也难。譬如古罗马的吃,就很成问题。民以食为天,吃本是为了给肌体提供热量和营养,如果为吃而吃,把吃当做高于一切的人生目标和享受,那就走偏了,不会有太好的结局。据柏杨先生考证,罗马帝国时代,宫廷一次宴会,常常一吃就是三四天,无论宾主,无论男女,不分昼夜,不分饥饱,只要皇帝没有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