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实践与思考●赵树国乡镇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经济力量之一。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的新的形势发展,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矛盾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潘思彦一、什么是经济增长及其"方式"转变?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它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企业制度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何永方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必须要有相应的微观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我国构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的必然选择。一、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体制,就有不同的国家管理或约束企业行为的方...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度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制度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特别是转变实绩如何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 ,制度变迁是有效的 ,或者说 ,体制转变本身就具有“制度适应性”特征 ;同时 ,通过体制转变这一制度创新过程 ,形成市场“制度诱导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 ;而体制转变的制度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 ,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完善可以说是基点。  相似文献   

6.
大力培育西部特色产业,对促进西部民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资源配置主体、资源配置机制、资源补偿机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资源开发运行体制和资源开发运行方式等方面分析了西部民族经济发展进程中特色产业培育的体制障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有利的外部环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发展机遇,全力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改革涉外经济体制等几个方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8.
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党性原则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宋廷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伟大创举,是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践上一个历史性飞跃,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为了实现“九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必须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住转变。“这两个转变是密切相关的,而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基本来源。由于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主客观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采取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同。不同的增长方式对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资源的分配使用,对经济增长的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崔丽梅 《侨园》2004,(1):6-7
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这是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战略、开发浦东新区战略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国家实施的又一重大区域经济政策。欲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而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来看,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1.
周强  李波 《学理论》2009,(29):19-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富国与强军的战略思想有一个渐进统一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围绕怎样发展经济,振兴国家,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抉择。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到“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它深刻地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深刻领会和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叔莲 《学理论》2008,(3):12-13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来,引发了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热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样引起人们的热烈关注和认真学习。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种提法是什么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十七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3.
叶敏 《公共管理学报》2012,(2):33-41,123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我国经济增长逻辑和城市化进程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市管县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前已经发端,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城市发展工业和解决城市生活服务;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期,国家为了获得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并形成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在此背景下,能够满足这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战略要求的市管县体制重新得以复兴并得到全国推广;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级,中国城市化战略也由此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县域城市化和发展大城市群。在这种新的增长驱动逻辑之下,国家又寻求多种方式超越市管县体制,其具体方式包括"强县扩权"改革、"省直管县"改革、省域内的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跨区域治理框架的构造。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变迁本质上反映了国家在不同时期增长驱动逻辑下主动权变地革新政府管理制度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治理效果。未来中国政府层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应该朝一种包含各种体制内容的、充分反映地区差异性的政府层级管理体系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4.
张岩 《学理论》2011,(20):59-60
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高度的中央集权制,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因而国家应直接干预教育,这构成了法国教育行政的指导原则。这种集权型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与确立,是宗教势力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李燕 《求知》2005,(11):32-33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6.
正经济放缓更多是外部性周期性问题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是体制、机制,以及结构性的内部问题导致的呢?当然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各种体制、机制、结构性问题肯定是有的。对于这些问题,要有定力,下定决心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规划来改革。但我个人认为,201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更多的是外部性、周期性的问题。当然,体制、机制问题我们也必须面对。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了强调和阐述。试从国家民族的全面发展、应对复杂的世界文化发展形势、解决当下存在问题三个角度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是否还要走西方国家老路,即先经过几百年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然后再进入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回答是否定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开始就要建立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什么是宏观调控,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正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涉及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需要各种条件与之配合。本文试图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条件及其改革对策选择作一分析、探讨。 就经济增长方式一般而言,任何一个国家在摆脱了自然经济、进入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后,都要经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