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上面引的是华罗庚先生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一次集会中发言的名句,事情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以上,但每一念及,仍永记不忘。跟梁思成先生一样,华罗庚先生也是清华大学的名教授,一个是建筑大师,另一个是数学泰斗。梁先生分别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写成的《中国建筑史》和华先生的《维垒素数论》,都是誉满中外的煌煌科学巨著,具有崇高的学术品位。我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有幸与梁先生有所接触,2002年曾就这一情况写了篇短文,发表在母校的一种刊物上。我虽无缘与华先生相结识,只在那次集会上听过他的发言,但他给我的  相似文献   

2.
罗屿 《小康》2013,(9):110-114
人物简介林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另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等书。  相似文献   

3.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是一部有关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的书作.作者林洙女士是梁思成先生的遗孀,也是梁思成先生建筑思想的传承者和倡导者,她用平实而温婉的文字以及近200余幅珍贵的建筑图史资料与旧照片,向世人再现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在中国建筑学术研究路上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4.
李舒 《同舟共进》2022,(2):37-41
<正>雨声潺潺中,我终于赶了晚集,去清华大学看了“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人比预料中多,看到很多年轻的面孔,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展览做得很用心,“栋梁”之“梁”,当然是梁思成的“梁”,同时也暗含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界中的评价——中流砥柱,国之栋梁。不过,在我心目中,“栋梁”并不单指梁思成。在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5.
孟祥才 《春秋》2011,(6):35-37
我1960年考人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有幸亲历三位后来在历史学界颇有名气的先生.他们就是治世界近现代史的刘祚昌教授,治中国近代史的胡滨教授,治中国古代史的安作璋教授。这里单记述我记忆中的胡滨先生。胡滨先生(1927--1996),江西清江县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是邵循正的研究生。他的英文很好.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电视屏幕上看见北京市民为了修缮一段破损城墙而把自己家藏城砖捐献出来的热烈情景,感动之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梁思成。对于梁思成,我所知极少。去年《今晚报》副刊连载了林洙的《国宝梁思成》,很快就吸引住我。每天收到报纸后总是先读为快,不时还情不自禁地在那上头圈圈点点而且把它剪下来。从中我了解到更多有关梁思成的细节;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特地到清华大学找到他,要求他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和禁止炮击的地区,“这使梁思成夫妇惊诧得几乎跳了起来,感到喜从天降”,“他人前人后地谈这件事,并由此认为共产党是个了不起的政党”。然而,好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文物学者罗哲文先生,早年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他虽已年愈八十,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奔走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与保护领域。在罗哲文和笔者交谈中,深情地谈起自己亲历过的,周恩来总理和恩师梁思成先生竭尽心力保护中国古代文物建筑的往事。  相似文献   

8.
我忘不了的下午茶是“梁思成先生的下午茶”。这是陈占祥先生之女陈愉庆创作的《多少往事烟雨中》一书中的片断。  相似文献   

9.
两件与南京有关的事触动了我。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我的老乡程平源来看我,他是来参加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一个农民工座谈会的。他递给我一本刊物——《中国工人》2010年第1期。头条文章,就是他和清华大学沈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潘毅教授合写的调查报告:《谁的责任——张家界籍建筑风钻工深圳集体罹患尘肺病调查》。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2011,(9):2-F0002
2011年8月20日,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电子政务》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电子政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晓林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11.
么辰 《北京观察》2021,(10):76-80
我的伯父袁传宽,早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风潮中艰难求学,毕业后先到甘肃的解放军农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一年后留在甘肃教书,一去十年.1978年,伯父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82年,他只身一人远赴美国,负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深造,获数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45岁的伯父被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为正教授,成为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后再度赴美任数学教授.  相似文献   

12.
孙媛媛 《小康》2024,(9):78-80
<正>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针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旧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在教育已经“跃进”的今天来看,也是熠熠生辉。梅贻琦(1889-1962),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45年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中国台湾筹办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前身)。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相似文献   

13.
1998年特大洪水袭击长江中下游地区达两个多月,造成的经济损失近二千亿元。洪灾肆虐,让不少著名水利专家和学者重新思考治水方略。近日,87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决定重上讲坛,给研究生讲黄河、长江治理原理。黄万里教授是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之子。黄家父子为中国水利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民国6年(1917年),黄炎培先生在南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我社先后采访了杨振宁先生、杜维明先生和凌峰先生。他们分别从北大说开去,谈话涉及广阔的领域,有很深刻的见地。现编辑成一组纪念专辑,作为上一期北大百年校庆纪念专题的补续。日前,记者有幸在京采访到前来参加北大百年校庆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就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等问题,杨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杨教授说,我是西南联大毕业的,后来在清华研究院又读了两年。父亲以前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教授,我小时候是在清华园里长大的。记得冬天时,常常和小伙伴们到…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贫富分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南方周末》记者专门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先生。孙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可以列举很多,但其中有两件事就足以使梁先生载入史册:一是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1944年,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梁思成接到一项特殊任务——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位置。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特别标出了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属于保护范围之列。这份地图后来呈交盟军司令部,梁思  相似文献   

17.
《天津政协公报》2013,(5):46-47
<正>中国建筑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1950年自美国留学归国后,随梁思成先生参加了一些会议和工作,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其中的一项。《光明日报》5月2日刊登吴良镛的文章,讲述这座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丰碑设计建造背后的故事。设计方案的择定人民英雄纪念碑意义重大,通过竞赛,梁思成先生的设计方案被采用。虽然设计竞赛已经定案,但是在1951年初的一次设计工作会上仍旧是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17,(12)
正梁思成的茅草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昆明后,联大校长、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就请梁思成夫妇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个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赫然纸上。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西南联大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经费。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设计方案时,  相似文献   

19.
林岷 《台声》2002,(6):42-44
2002年4月8日晚,我在北京的家中接到黄启芳教授电话(台北私立世新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是我在台湾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姑父徐鸿彰教授得意高足和义子,故称我“岷姐”,我叫他“黄弟”),告诉我他陪同台湾孔孟学会会长李焕先生一行下午刚到北京,住在钓鱼台宾馆。我告诉他,我曾在1990年、1991年访台时,在缪全生教授(是我叔叔林纪东的博士生———叔叔在台湾享有“法学界泰斗”的盛誉)陪同下,两次拜会我纪东叔的挚友李焕先生,己10年未见,很想念他,希望此次能够见面。两天后,黄弟电话告诉我说,李焕先生很高兴接受我访…  相似文献   

20.
拙作《“文人”和“文化人”的起源》发表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新课题。现对于“文化人”的演变踪迹,根据近来发掘的史料记载,做如下补充——“文化人”称呼回溯到五四虽然“文化人”这个称呼正式出现于1936年即抗日战争前夕,但一出现就得到社会认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共生物,“文化人”这个概念延伸到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有文章谈起胡适之教授说:“他家那时在米粮库。(北京城区的)米粮库不失为一个文化人的区域。短短一节胡同,一号住着陈垣、傅斯年,三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四号住着(胡)适之先生。”这就是公认“陈垣、傅斯年、梁思成、林徽音、胡适之”这些五四时期的教授、学者都属于“文化人”之列。还有文章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