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宗教的发展与宪法条款密不可分。民国历届政府的宪法条款所代表的官方态度,为民众自由信仰宗教提供了理念基础。实践中,信仰自由的宪法理念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依法管理宗教成为民国时期宗教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推动着中国社会宗教法律文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宗教领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频繁,加强我国宗教法制化建设工作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统战工作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宗教法制化建设是一项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社会系统工作,应以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为原则,兼顾其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性质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社情。解析中国宗教法制化建设面临的具体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宗教管理视野,同时也对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及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国全面进入法制化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宗教发展的新情况,对宗教管理提出新要求。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创新宗教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应逐步消除宗教管理的计划体制痕迹,牢牢抓住宗教工作的主题,使宗教活动健康有序,推动宗教在深层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应在宗教管理中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宗教事务去政治化、去特殊化、去敏感化,以社会服务为理念,推动宗教工作进一步向法制化、社会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经济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信仰问题 ,揭示了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基础。他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方面来考察神话的起源和本质 ,认为神话是人在幻想中支配自然力 ;从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和神秘性上考察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揭示了宗教现象的社会经济根源 ;分析了基督教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认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是最适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宗教形式 ;分析了信仰自由原则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关系 ,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反映 ;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 ,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联系 ;分析了作为经济现象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的信仰意义 ,认为它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及其在社会价值取向中的主导地位宋萌荣(一)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在诸多社会变化中,由经济、社会的变化引起的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价值观,作为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倾向的综合体现,直接支配着人们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宗教关系的存在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相交织。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宗教关系,要崇尚和而不同,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依法管理,以法制化、规范化手段保障宗教关系和谐;加强队伍建设,为和谐宗教关系提供人力和组织保证;贯彻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关系;注重方式方法,巩固和发展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农村宗教热问题既有其经济社会根源,也有政府管理缺位方面的原因。正确应对农村宗教热必须坚持社会治理方向,解决好理性认识、法治构建和角色转换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充分认识农村宗教长期性、群众性及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规范化、法制化的农村宗教事务管理机制和探索引导农村宗教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进一步推动农村宗教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8.
根据出入境管理工作性质、特点,我国应当建立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和以权利为重的法制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得出出入境管理法制化五个基本原则。同时,内地居民往来港澳出入境管理是出入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往来港澳地区出入境管理法制化问题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宗教工作是全局性的工作,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努力提高宗教工作的法制化水平"。[1]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既是宗教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处理当前宗教问题的现实需要,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新时期以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宗教管理的法制环境尚未形成及相关执法体制不规范的问题。这要求政府必须从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宣传和健全执法机构等方面积极探索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宗教与文化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文化,宗教不但影响人生,也影响社会影响历史。文化创造的过程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人类创造神创造宗教的精神文化的过程,是在更高级更复杂的层面上对于人的本质的反映。历史上任何宗教对民族文化、地区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发生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目的指向是提高公共绩效,这是解除公共悖论的最新尝试,是摆脱财政困境的现实选择和面向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公共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归结于社会和公民在服务主体、服务数量、居住环境、资源支配等问题上缺乏选择的权利。通过服务取向、社会取向和市场取向,加强对政府行为的制约是提高公共绩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目的指向是提高公共绩效,这是解除公共悖论的最新尝试,是摆脱财政困境的现实选择和面向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公共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归结于社会和公民在服务主体、服务数量、居住环境、资源支配等问题上缺乏选择的权利.通过服务取向、社会取向和市场取向,加强对政府行为的制约是提高公共绩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宗教的“中国化”(包括基督教的中国化)是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追溯历史,在民国时期基督教界即已提出“中国化”三字。从实践上看,在基督教经典的译介过程中,明清以来,一些译述者便早已看出“中国化”的表述方式的重要性,而在译述实践中予以落实。本文以三个例子来说明这种“中国化”,即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中译本在表达形式上的中国化,林乐知奥古斯丁传记针对中国宗教语境的中国化,以及雷鸣远奥古斯丁传记在语言、人情世故、内容上的中国化。他们体现了基督教有识之士为让奥古斯丁思想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宗教的公共性问题是理解宗教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一个重大问题。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构成宗教公共性的重要内容。宗教团体作为宗教实体,具有依法传播宗教教义、财产权、自由开展宗教活动、进行宗教教育以及开展慈善和社会公益活动等项基本权利。宗教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社会实体.宗教团体作为非赢利性民间社团组织的社会属性,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宗教事务治理方式由单向式行政管理趋向宗教组织的自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宗教团体越来越多地以“民间团体”的形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公共性得到初步呈现。  相似文献   

15.
宗教活动场所是一个汇集人群、活动频繁的聚集点,也是一个容易被坏人利用进行非法活动的地方。少数民族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白族本主信仰、彝族土主信仰等民间信仰广泛存在。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宗教场所的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宗教管理干部培训力度,把贯彻实施《宗教事务条例》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宗教场所管理规范化、宗教活动法制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所谓人民主体地位,是指劳动群众在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群众享有对国家和社会最广泛最充分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人民群众是我国国家权力运作和社会生活管理的主体,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和核心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上,人民既然是历史和财富的创造者,也应该是利益的享有者,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也是社会利益分享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诉讼作为一种社会解纷机制,其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利益争端的解决提供一套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程序规则。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它们所体现的社会利益关系各有其特殊性。鉴于此,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做出不同的设计,在举证责任分配上,民事诉讼贯彻"谁主张谁举证",行政诉讼由"被告负举证责任",这不同的表述体现了共同的价值取向:救济和保护弱者。  相似文献   

18.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刻地支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但在儒学的性质、中国传统宗教、儒佛道三家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从历史发展和现代性挑战来看,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化,在新的基点上实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区自治: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不仅是个行政层面上的管理问题,更是政治层面上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涵义的界定为起点,分析了社区自治的两种取向,即居民自治取向与地方自治取向;初步探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走向地方性社区自治的基本方向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互动发展需求的现实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统战社工作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的具体实践,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体现。理论上.统战社工产生和发展的价值基础源于统一战线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本质与社会工作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具有内在的亲和性;统一战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参与功能与社会工作以民主为取向的社会参与活动具有内在的亲和性;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整合功能与社会工作对以制度为取向的社会正义的追求具有内在的亲和性。实践中,统战社工开展工作主要是基于统战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