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国寡民,是先秦老庄学派所幻想的理想社会。《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兵连祸结、社会纷乱的根源,主要在于各大国的广大民众政策,“奇技淫巧”的工艺发展,民之“智多”而“难治”。消除祸乱的唯一办法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两千多年前的老庄哲学提倡的“小国寡民”思想,时至今日,它不仅顽强的存在着,而且还  相似文献   

2.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把标点改一改,意思就不同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认可,就这么办;不认可,也应让他们了解情况。他是说人民群众有决定权和知情权呀!  相似文献   

3.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4.
听一位山区县的民政局长讲:“抓民政经济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事,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兔子都不拉屎,抓经济是无米之炊,只能靠财政拨款,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笔者则认为不然一贫困地区的民政部门照样能搞活经济,有树为证。例之一:河北省张北县位于气候恶劣的坝L高原,可谓贫,然该县民政局民高仲英不叹穷、不怨穷,穷则思变,上任两年来,连砍三板斧,直属福利企业扭亏为盈,乡镇民政所抓经济满面汗花,救灾扶贫互助会迅速发展,壮大了民。政经济.不仅使服务对象受益,而区壮大了问身,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楼拔地而起,被人们誉为”坝【:…  相似文献   

5.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之思     
《同舟共进》2013,(5):3
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教科书是获取知识、累积文化底蕴、培育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梁启超有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推而及之,也可以说,欲新一国之文化、精神气象,必先优其教科书。  相似文献   

7.
假如只要"精英民主"而排斥"大众民主",政事不透明,言路不畅通,沿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老谱,只是少数"精英"凑在一起搞设计定方案,既不能摆脱利益的纠缠,又不能突破思路的局限,难免陷入困境对于中国政治民主的进程,有人设想:首先实行"精英民主",最后实行"大众民主"。即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这"一部分人",当然是极少数"精英"。为什么"精英民主"可以"首先实行"而"大众民  相似文献   

8.
是"愚民"还是"民本"--《论语》一则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思想战线》2004,30(6):115-117
按传统方式理解《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这句话 ,可解释为统治者当时推行的愚民政策 ,但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解释无法与《论语》文本背景融合。若将这句话点断为“民可使 ,由之 ;不可使 ,知之” ,译为 :“民众若能得到很好的管理 ,就继续使用这种方法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作为统治者就要观察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则与此话相关的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为官如水     
正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其意为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奔流不息,永不枯竭。为官之道当以水为镜,修为政之德,盈科而进。心有清溪濯出为官之德、为官之廉、为官之能。清溪濯官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做官如水要有水往低处走的旷达,面对群众有谦卑的美德。"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与群众  相似文献   

10.
由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和"思想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与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存在。西周末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思想,春秋贵族社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礼奉之",将礼与"和"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了"和"思想在政治理念上的探讨。此外,在政治制度层面,春秋贵族有"以德和民"和"以兵和民"两种思想。二是受到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和"思想也在变化和丰富。由最初的会和,发展为西周的"和恒四方民",再到"和实生物",可以看到这一思想的累积形成。通过字义、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的考察,可以为今天的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黄南山同志《鲁迅是这样评论〈水浒〉的吗?》对拙作《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提出商榷,我热忱欢迎并再谈一下己见。 第一,关于“鲁迅对‘强盗’有特定的理解,肯定了《水浒》有革命精神”的问题。黄文引鲁迅“有官之所谓‘匪’和民之所谓匪,有官之所谓‘民’和民之所谓民;有官以为‘匪’而其实是真的国民,有官以为‘民’而其实是衙役和马弁”的话,说明鲁迅并未否定“匪魂”,甚至还要“把‘匪魂’看作‘我辈的魂’。”但这番话的用意主要是提醒人们注意:“貌似‘民魂’  相似文献   

12.
倪春元 《群众》2011,(12):85-85
有关清廉的警训古已有之。宋代吕本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他指的是为官之要。清代张们行说:“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墩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算的是为民之德。而曾了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则视之为洁身之宝。  相似文献   

13.
一、“先富后教”是民教的原则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王室已趋式微,形若枯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王权徒具虚名。面对这种现实,孔子认为,要避免朝长暮消,达到长治久安,一要为政者施行德政,二要教育民众,使其成为忠信之民。关于后一点,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子路》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杜志明 《长白学刊》2014,(4):103-106
民壮是明代民兵中最主要、最普遍的一支武装力量。在军事组织上,民壮是卫所制度、营兵制与地方里甲、保甲组织相结合的产物,总甲和小甲既是民壮基层管理者,又是民壮组织的基本单位。在武装建制上,民壮主要效法卫所旗军制和营哨制,同时又因地而制宜,以战斗力之强弱为准则。这充分体现了民壮作为国家常备武装后备力量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寻求釜底抽薪之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和法治的思维将"治权"作为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要坚持以法治权使权力受到制衡而不出轨,以德治权使权力受到约束而不出格,以民治权使权力受到监督而不出局。  相似文献   

16.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17.
见闻 《创造》2004,(8):37-37
我国是一个世界农业人口大国,面对 民得到全面的发新时期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 展。面对新世纪,围绕土地这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 农民已不再是传统题,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现 的农民,而应成为代农业的“东家”,相应调整生产关系, 农业产业工人、农使之不断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 场工人;农民不再“三农 " 问题的解决。 是无产阶级,应该 ——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 是有产阶级之一;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 农民不再是种田的家,土地这一…  相似文献   

18.
庞昭 《求索》2011,(3):249-251
郭嵩焘的致富致强之道不仅表现为对传统重民、养民思想的继承,而且表现为以民本来体认、诠释西方的民主,强调利民、富民。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当口,一批士大夫政治理念的深刻变化,为以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偶读清代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颇多感慨,且摘抄如下: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才,此物何来?……”据史载,有“天下第一清官”(康熙皇帝语)之称的张伯行,政绩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虽是一个弹丸小国,总面积不过682平方公里,还不到重庆市面积的1%,却非常富裕,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已达20849美元,居世界第二。是什么使新加坡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好?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些什么呢?笔者在此将亲身感受略谈一二。一、穷则思变,奋力腾飞40多年前的1960年,这个被称为“狮城”的地方还非常落后,人均国民收入仅有427美元,到处充斥着贫困、混乱和冲突。1965年独立时,新加坡可谓困难重重:落后、地窄、粮食不能自给,资源贫乏——矿产资源少得可怜,包括饮水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