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民族文化缺失的现象。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承担着未来文化传播的任务,在提高学生外语语言及文化知识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丰厚本民族文化底蕴,缺乏民族文化底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播。翻译教育是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译介、传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云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积淀、传承、创造了多元灿烂的文化。一直以来,云南始终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发展观,弘扬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最大同心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仁”、“义”、“易”为代表的价值观念、情感哲学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内核。民族国家认同是全球认同的基础。弘扬民族国家文化,夯实民族国家认同基础,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扩张的有效手段。中国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因其积极的价值情感、非霸权性质以及开放性思想空间而内在地具有先进性,它所具备的兼容、博爱、奉献、变通的品质是构建和谐世界、推动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学校具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学管理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大力传承和创新,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5.
蒋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9):226-226,228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因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本文就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鼓励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光大,赋予其中国特点和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不竭动力。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以富强、民主、文明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母体。“和”作为其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理论是江泽民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民族精神成为民族维系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理论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民族精神”理论产生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文化差异,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和锻炼文化的民族性。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把“如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出来,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探讨研究。这充分表明,弘扬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个战略任务。它对于促进…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开民族凝聚力是不可想象的。那么,什么是民族凝聚力呢?“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政治运作模式中发挥作用,充分体现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动力系统。它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维系民族感情、团结民族成员的合力,是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独立和统一的内在精神力量。”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强化包括自然条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传承,也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家风文化蕴含的宝贵品性与优良品格对于健康家庭单位的形成、良善社会风气的培育、优异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性转换,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接,形成当代家风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无论时代如何变幻,长征精神永不过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切的现实指导意义.长征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把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将长征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历史上看,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充分彰显出中国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社会生命态,多元文化互嵌互生使各民族“相互离不开”,最终形成“一体”的共同体格局。云南鹤庆新华村以银器技艺文化为内生资源动力,有效促进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长久的技艺生命过程中,白族银匠在“藏彝走廊”空间与多种民族紧密互动,充分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创制出引领行业时代的银器技艺文明,为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以“文化”为动力的成功案例,实证调查研究新华村银器匠人群体交往交流交融行为及其技艺文明,可助益新时代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成为检验政权是否稳定的试金石。苏联政府在民族问题上的失误是苏联大厦崩塌的重要促因,大俄罗斯主义是其思想根源。“一种语言”的文化单一制是民族矛盾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在民族问题上的失误直接触发民族的分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新词语中的外来词进行考究 ,认为“纯音译”,“译音语素加表义语素”、“混合”及“西文借形词”是它的特点。此乃我国汉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相互接触与交融的产物 ,其规律证明任何一种语言的存在都是不可能孤立的。文章最后指出 ,吸收与运用外来词 ,对本民族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  相似文献   

18.
保护和传承土家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社会各界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沿河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代土家先民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土家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土家民族的血脉和世代土家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沿河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语言研究的人文主义传统中,美洲语言人文主义以其人类学的实践和语言相关性的思辩,给20世纪的文化研究以深刻的启迪。沃尔夫以美洲印地安霍皮民族语言的“事件中心”认知图式和“非虚拟空间性”为镜子,照出了各民族,尤其是欧洲民族的经验和认知的语言限度。沃尔夫的研究启示我们,语言体系和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思想体系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唯有将文化和语言整体对待,长期地、历史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同构关系才有可能被发现。  相似文献   

20.
方言与地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一、方言与地理环境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