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我国当前女青少年性犯罪情况概述 当前,我国面临着女青少年性犯罪的严峻挑战。1965年以前,我们女青少年的犯罪主要是偷窃,流氓犯罪并不突出。而近年来,两性问题已成为女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据对某市工读学校和少管所213名违法犯罪少女情况分析,以犯性罪错方面问题为主的竟达202人,占94.4%。女青少年性犯罪的日趋严重巳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女青少年的性犯罪率是衡量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当前我国女青少年性犯罪的绝对人数虽不多,但是她们的违法活动却给社会带来了恶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首先,由于女青少年性犯罪类型的特殊性,因此对社会对周围男女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这亦是社会上性犯罪率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其次,一些女青少年犯往往是社会上行凶、抢劫、盗窃案件和打架斗殴等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的重要诱因:第三,  相似文献   

2.
浅议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青少年犯罪高峰期,至今仍在持续发展,尚未从根本上出现消退的迹象。据联合国对世界范围犯罪率的调查统计,平均每年增长5%,超过人口的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远远超过世界犯罪率的增长,尤其是严重犯罪,增长的幅度过高过快。总的来说,青少年犯罪仍然集中在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及性犯罪这三大犯罪类型。在暴力犯罪和性犯罪中,青少年占到60%至70%。近几年出现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青少年抢劫犯罪,各地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复合型的犯罪(案犯往往不是实施一种犯罪,而是实施多种类型的犯罪,犯罪类型之间相互重叠、交叉及转换)日益成为  相似文献   

3.
新疆北疆地区的青少年在犯罪类型特征与趋势上表现为以侵财型犯罪、涉性犯罪为主的特点;在犯罪总体特征与趋势上表现为低龄化、少女犯罪日益突出的特点。北疆地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是青少年犯罪的经济诱因;社会联系纽带弱化是青少年犯罪的人文诱因;公民道德建设的缺失是青少年犯罪的精神诱因;社区预防和矫正机制与司法运作衔接不畅是青少年犯罪的制度诱因。  相似文献   

4.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包括主观、客观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网络成瘾诱发的主要犯罪有侵财犯罪、性犯罪、人身伤害犯罪、黑客犯罪等。要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暴力信息和色情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毒害的两大因素,网络暴力信息催生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网络色情信息催生青少年性犯罪,网络负面信息与青少年的犯罪生成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实践中,只有通过对危害信息的传播源、传播途径、受害者自身三条进路综合治理,才能阻截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罪前情境的初步研究明确了情境因素如何促使青少年罪犯产生犯罪的动机,如何促使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包括主观罪前情境、客观罪前情境和时空中的罪前情境,并各具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十四到二十五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进一步调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从多方面呈现出来,致使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尤以侵财、暴力、性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其严重性,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全面分析青少年怎样从纯洁少年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各种因素,制定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青少年团伙犯罪以财产犯罪为主,故意伤害案件、性犯罪逐渐增加;团伙组织形式松散,但开始呈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趋势;团伙成员文化水平低;团伙犯罪与网络关联密切。我省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缺失;畸形情感、物质需要;青少年个人势单力薄;“黑”、“黄”网络文化的腐蚀。应该注意家庭教育科学性,学校教育全面性,青少年自我教育、保护的主动性,社会防范广泛性,法律处理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性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青少年因性无知、性心理异常、性道德错位等而犯罪,应该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科学的性教育体系,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流动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数量多,犯罪比例大;犯罪低龄化严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暴力犯罪亦很突出;团伙性犯罪上升,地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流动青少年犯罪大量增多,既有社会转型历史背景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上相对贫困、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漏洞,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和流动青少年自身心理异常等方面的原因。要遏制流动青少年犯罪多发的势头,必须采取大力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流动青少年的素质;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优化社会环境,完善社区建设;加强普法教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频繁,是大城市案件多发、大案频发的地带.控制城郊结合部犯罪必须控制好几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如突发性、动态性犯罪,连续性犯罪,团伙犯罪及流窜犯罪等.  相似文献   

12.
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频繁,是大城市案件多发、大案频发的地带。控制城郊结合部犯罪必须控制好几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如突发性、动态性犯罪,连续性犯罪,团伙犯罪及流窜犯罪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前社会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形态的犯罪层出不穷,犯罪基本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二元裂变,从以传统的接触性犯罪为主向着接触性犯罪与非接触性犯罪并存的犯罪模式转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在犯罪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此类犯罪与传统的接触性犯罪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但更有传统的接触性犯罪所不具备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给侦查机关的打击处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即将到来的非接触性犯罪的井喷态势,侦查部门必须适时转变治理手段与模式,革新侦查技术,探索合理的侦查治理对策,不断提升对其打击的效能,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城市犯罪不断增多并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走势:犯罪类型、走向更加明显;犯罪区域性、阶层性特点更加突出;犯罪特征、结构更具特色.其中,流动人口是犯罪的主体,侵财犯罪是犯罪的主要类型,地域性结伙流窜犯罪趋势明显,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高科技犯罪不断出现.对此,应该构建城市化进程中的犯罪防控体系:其一,将城市犯罪防控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其二,提高居民素质使其成为防控城市犯罪的重要因素;其三,紧抓犯罪高发区域和高发性犯罪的预防;其四,加强对各类犯罪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犯罪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非典型性犯罪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犯罪模式的犯罪,既不等同于变态犯罪,也不单纯是所谓的新型犯罪。作为一种尚未被人们所熟知的犯罪类型,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犯罪人所实施的整个犯罪过程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所熟悉的犯罪架构。非典型性犯罪的形成原因与传统犯罪存在较大差异,其分类方式亦有所不同,在审判应用及犯罪预防上都需建立新的理论模版,强调从个案入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的方兴未艾,传统接触性犯罪纷纷改头换面,朝着非接触性犯罪发展。网络贩枪犯罪作为典型的非接触性犯罪,具有线索渠道少、侦查经营久、调查取证难、协作配合低等特点,因而需要强化打击网络贩枪犯罪的强度,健全有关网络贩枪的收缴制度,提高对网络贩枪犯罪的整饬力度,完善网络贩枪犯罪的查堵工作等打防策略。  相似文献   

17.
情感型、冲动型和好胜型的动机分类整体上涵盖青少年性犯罪人群,针对类型化的青少年性犯罪动机建构预防措施,具备理论与实证指导价值。应细心缝合青少年的感情迷茫,填充其思维空间,帮助情感驱动型青少年性犯罪人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念。以社会压力为前置力量、自我控制为终极推动的对合式自我控制,可引导青少年解除性神秘感。应努力理解好胜驱动型青少年性犯罪人的文化挫折情绪,协助其生成与个人发展相契合的社会法则。  相似文献   

18.
情感型、冲动型和好胜型的动机分类整体上涵盖了青少年性犯罪人群,针对类型化的青少年性犯罪动机建构预防措施具备理论与实证指导价值。应细心引导青少年走出感情迷茫,填充其思维空间,树立情感驱动型青少年性犯罪人正确的感情观念。以社会压力为前置力量、自我控制为终极推动的对合式自我控制引导青少年解除性神秘感。努力理解好胜驱动型青少年性犯罪人的文化挫折情绪,协助其生成与个人发展相契合的社会法则。  相似文献   

19.
论黄色文化与青少年性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黄色文化的泛滥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引起了青少年性犯罪案的上升.从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对黄色文化传播媒体对青少年性犯罪发生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可提出减少黄色文化对青少年性犯罪影响的对策.一是对青少年加强性知识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消除精神污染.  相似文献   

20.
女性性犯罪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性犯罪是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探讨女性性犯罪形成 的规律,对搞好社会治安,寻求教育改造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分析了女性性犯罪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