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由主要依靠政策治理国家向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转变。这一转变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和完善,全党应当适应这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政策执政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依法制执政阶段;十五大以后——依法制执政向依法治执政转型阶段。依法执政实质是依宪执政,是党执政方式的新思维,而党依宪执政的关键是确立宪法至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原因在于,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的束缚,党特殊的发展历史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要从三个层面提升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文化现代化,构建新型政治文化,跨越历史遗留之难题;加快实现政党角色转型,破解"路径依赖"困局;要加强党员干部法治教育,塑造依法执政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做好立法工作首要任务。一、加强党对立法工作领导的三个维度1.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政策,二是依靠法律。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体制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并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执政体制的正确路径,因而使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呈现出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党指导和约束国家机关的手段从主要依靠政策向主要依靠法律转变;二是党掌控国家机关从包揽、替代其职能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三是党的代表们进入国家机关的路径从党组织任命向依法民主选举转变,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党的执政体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杨胜  孙颖 《唯实》2005,(4):43-45
社会形态的变迁不以个人、团体意志为转移。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三个主体性结构,法治化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其实质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为实现这个社会形态的转变,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必然涉及到执政理念中的法治价值,法治信仰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依法执政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关键形式,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必须实行依法领导和依法执政,文章分析了对党领导方式的法治要求和使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的几个方面第一,治国方式法治化;第二,领导人更替法治化;第三,权力制约法治化。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已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回顾中国共产党50多年执政方式的演进,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总体来说,党的执政方式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以政策为主的执政方式。建国前,中国共产党虽然没有执政,但已经开始在根据地的建设中对执政方式进行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9.
尉英 《党史文苑》2007,(7):26-27,40
建国头七年,我党通过多党合作,巩固和壮大了统一战线,实现了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优化了党的执政环境;通过对多党合作理论的探索和实践,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丰富了党的执政资源,加强了党的执政合力,改善了党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执政的根本。我党围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探索,大体上经历了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人治到法治、直接执政到间接执政的转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个阶段。科学执政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现科学执政,重点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人民利益;关键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条件是保持生机和活力、赢得民心。我们要始终抓住科学发展的关键,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握解放患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德治和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作用自古就是中西方社会探讨的热点问题。厘清德治和法治彼此独立又作用互补,统一互助的关系,是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把道德与法律紧密结合起来。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 ,功能互补。要在具体实践中探索道德和法律二者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法治、德治有效结合的契合点在于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受传统体制及对现代化社会不当认识的影响,使法治、德治的结合往往会走入道德政治化与以法律包含道德的歧途。在法治、德治结合模式中应注重两者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尊重两者并使两者作用互相补充的结合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杨焕章 《新视野》2006,38(6):4-7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部优秀的哲学著作,书中对于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都有杰出的论述,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改造,并把它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写出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给我们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磊 《实事求是》2001,4(6):21-2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 ,进一步提出“德治”即“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必须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在治国方略上的创新发展。然而 ,现实中有些人误认为 ,“德治”是对“法治”的否定 ,是向“人治”的倒退。故笔者觉得有必要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剖析 ,以期从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对德治与人治、法治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  相似文献   

16.
肖向荣 《探索》2001,2(3):121-124
本文以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由评析我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入手,从工具和价值两个层面来阐释“以德治国”这一重要耳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对其中“德”的特定含义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初步界定,余论部分对其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做出了简单说明,以期全面把握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7.
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曾论及法治之不及问题。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治与人治的讨论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和心理原因影响,视角主要集中在法治的合理性上,而忽视了法治状态下人治问题的客观存在,进而忽视了法治建设过程中对于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的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与以德行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康之 《新视野》2001,3(3):12-14
最近,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要求,这是在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一项新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法制建设,这是一条正确路线。但是,在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道德建设方面一直未能取得积极的进展,以致于各种社会关系受到扭曲,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公共部门中的腐败泛滥问题,虽然有着法制还不完善的原因,但更为主要的是一个道德问题。再如,在对腐败问题的治理方面,我们可以说惩治腐败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但是在预防乃至消除腐败的问题上,就需要强调道德的功能。所以,…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国家法治大厦的出现,都只能构建于现实社会,它必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在我国,实现法治化,也应有其客观基础,实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发展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注重道德的辅佐力量,德法并治是法治的道德基础;现行的法律应该是符合多数人利益、体现社会公正的“善法”是法治的法律基础;实现人治观向法治观的转变是法治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德治"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二者虽然性质有异,但其功能、地位和作用都十分重要,"法治"与"德治"应该紧密结合起来,良生互动,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