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权益的普遍尊重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尺。在我国,对个人权益的普遍尊重是近代社会以来才开始的事情,人人平等、男女平等等现代人权理念随着社会的变革逐步内化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原则。新疆托克逊县"包身工"事件提示我们,社会迅速转型固然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文明成果,但也可以使某些落后、腐朽观念的传播变得肆无忌惮。事实上,即便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不应该违背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最基本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2.
权力具有“双重性”,即权力可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为个人谋私利;权力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蚀人。当前,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其核心都表现为权力腐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建立与完善执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高层权力、高级干部的监督机制,是消除权力腐败,保持执政廉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遏制腐败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腐败是一种公共权力因非公共性运用而丧失公共性质的社会政治现象,在历史上普遍存在,也普遍因具有不法性质而受到遏制和惩处。从历史上看,若依靠人治,虽可一时处理腐败的后果,却难以消除腐败的原因。因为人治方略所依附的专制政体本身不能克服权力人格化所决定的权力的人性弱点。若依靠法治,即使不能根绝腐败,却有望把腐败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至于危害社会,或者一有危害,使能够及时制止。因为法是一种对象化的非人格力量,它一经与民主相契合,便可运用权力本身的力量来约束权力,以保证权力的廉正  相似文献   

4.
家庭与国家一直在相互流动的机制中分享社会权力、建构社会秩序。建国后国家权力强行介入传统家庭宰治的领域,传统家庭解构。转型社会中自国家回流的社会权力因无处依附而散逸。不应将家庭法简单认定为私法,应尊重社会现实,重视家庭在联结个人与国家关系中所起到的中间组织的作用,尤其是伦理教化功能,重塑现代化的家庭和家庭法。  相似文献   

5.
近代法治是法律的统治 ,法律具有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权威 ,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至上的统治地位。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力制约性、价值崇高性和强制性等特性 ,它应当得到普遍的尊重与服从 ,具有至上的权威。法治的实质是使国家权力法律化 ,政府只能有宪法规定的权力 ,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人治的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高于法律权威 ,不存在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权力,既有表现为国家机器和政治暴力形式的宏观权力,也有普遍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风俗习惯、人伦道德、言行举止、众目睽睽以及各种集会和网络传媒中的微观权力。只是现实中少有人觉识:公民权利不仅自在地拥有可转化为宏观权力的微观权力,微观权力也可反过来维护公民权利。特别是要想杜绝权力异化,保证各类人权,就需要唤醒每个人的权利意识和权力意志,使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逐渐从过去宏观权力的强制演化为微观权力的规训;使公民能够通过普遍的权力话语将各类实践转变为与公民权利紧密结合的民事行为,以真正实现权利和权力、个体权利和集体权利、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权力累     
人们顶礼权力、膜拜权力、追逐权力是因为谁握有了权力,便可以坐好车、上电视、吃香的、喝美酒,便可以在各种文件上签字,坐主席台中央一言九鼎,被簇拥在前排中间合影留念,便可以长一级的工资,住宽敞的房子,最好的楼层,便可以材料有人写、开水有人沏、皮包有人提、进舞厅有人陪,不一而足,好处是大大的.  相似文献   

8.
说贫道富     
贫富对立,历来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亦向为人所津津乐道。 远古时代是共产共食,肚皮吃饱天下太平,虽赤身裸体也纤毫无妨。自财产私有后,便出现贫富,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体力、智力、权力。以前二力谋财致富,人心尚能自平。唯对后者总是耿耿,以为天假其便,不劳而获。其实,究根到底,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有什么  相似文献   

9.
吕鑫 《法学杂志》2012,33(5):141-145
现今普遍设立的禁讨区存在争议,而宪法学的视角则认为政府固然有维护公共秩序的权力,但那些以维护生命安全为目的的乞讨行为同样受到生命权的保护,由此在权力与权利交汇之时必须谨慎的权衡。而现今的禁讨区则往往忽视了乞讨者的权利,并侵犯了其生命权和平等权。但不得侵犯并不等于不得限制,以尊重乞讨者的权利为前提,通过修正仍可提出一种合宪的禁讨区。  相似文献   

10.
权力,也许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性爱的起源最早的社会现象。哲学家罗素曾指出,在人类的“无限的欲望中,居首位的是权力欲和荣誉欲”。社会生活中有多种权力,但以政府拥有的公共权力(publicpower)为核心。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公共权力的衰弱,常带来社会失范和无政府状态;而公共权力的过于扩张,又将对私人权利构成威胁。因此,如何处理权力这一烫手的山芋,便成为各国公法尤其是宪法的一大主题。目前,各国宪法关于公共权力的规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授予权力以解决其合法性,分配权力以形成制衡,调控权力以发挥其功用。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有限政府·市民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传毅 《行政与法》2005,3(9):42-44
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政府一般应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竞争。鉴于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就应当是有限政府。为确保政府权力的有限,有必要构建市民社会,以代替政府行使部分管理社会的职能,并制约和抗衡政府权力,实现与政府权力平衡,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有赖于"法治中国"的实践,探究法律诚信之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推进意义必须尊重法治,以欧美国家为背景追寻其基本要义.法律保障公权力主体、市场主体及相互间的信用关系,效力与效果则源于国家、私人组织及个体恪守诚信合理性的证成,社会契约论、现代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构成了理论佐证的核心范畴.在"缘何如是"的基础上,权力与非权力主体才会尊重法律评判的权威,从自由裁量的原义出发,建构完备的诚信法律体系,失信的非道德评价便成为遵守法治所形成的习惯.由此,富含人文精神的法律诚信,以正义原则为价值指引,无疑会推动公民诚信自觉的形成,促进诚信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法律援助事业在中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来源不足,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制度的社会价值,体现人人平等,尊重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权利,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资金来源途径就是当务之急。而IOLTA项目正好适应了目前中国的国情,通过律师的作用,可以将社会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IOLTA项目没有剥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却可以产生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贫困的人享受法律服务提供了物质前提,可以实现巨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宪政体制下思考劳动教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宪政化意味着什么宪政不分中西。无论中国的宪政化之道与西方有什么不同,但宪政一些普遍价值都是人类应该坚守的。这些价值包括:(1)任何国家权力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边界。这个确定权力边界的制度应是每一个国家和社会都应该具备的,不管这些社会、国家和那些社会、国家有怎样的不同。因为权力的侵略性、扩张性的性质都是一样地存在于千差万别的社会和国家中。而且,也要求这个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发生作用,而不仅仅是在纸上建构的制度。有了这样一个制度,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的“不幸的人”才能免于恐惧。(2)任何一个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权力腐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十七大报告更是将反腐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现代社会,媒体越来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防治权力腐败可以有效地依靠媒体机制,建立完善的媒体系统,运用媒体优势,在腐败的各阶段进行强有力地循环防治,在媒体领域给予权力腐败以有力地遏制与打击。  相似文献   

16.
伍德志 《北方法学》2013,(6):98-109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局限就是政治权力的普遍化能力不够。权力普遍化意味着权力可以借助媒介符号在不同处境中面临不同的模式时,坚持相同的意义,并可以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其结构条件包括:意义框架的普遍化与惩罚期待的普遍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难以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极易扭曲中央政令与法令,造成社会不稳定。只有法治才能通过具有普遍可能性的司法救济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普遍化的惩罚期待,克服信息不对称。但权力在依赖法律结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其意义框架的制约,为避免这种制约。权力对于法律采取一种欲拒还迎、割裂“合法一非法”二元规则化的工具性策略.致使法律也无法为权力提供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权力失控,也就是掌握权力的人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没有外部的有效监督制约。 从善良的愿望来说,权力的失控并非就是一件坏事情。因为,当掌握权力的人是十全十美的圣人般人物的时候,他就可以依照自己正确的想法.采取符合实际的举措.来建设美好的社会.为老百姓谋取更大的幸福。对这样的掌握权力的完美的人.设计种种条条框框.掣肘其有益的工作开展.显然是愚蠢的。  相似文献   

18.
法的人本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是中外历史上人本主义、民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有关这一命题各种进步理念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升华。它的具体内涵可归纳为如下十点: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崇尚和彰显人性;坚持人的独立自主;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权利优位于义务;权利优位于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权是现代法律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应成为现代法律的根本价值准则。依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可以将其概括为法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强调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分工,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宪法原则.然而,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如何对待已有的行政决定却是实践中经常要面对的难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形中,应尊重行政权的独立,并基于此,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无疑也体现了权力相互制约的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权力腐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十七大报告更是将反腐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现代社会,媒体越来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防治权力腐败可以有效地依靠媒体机制,建立完善的媒体系统,运用媒体优势,在腐败的各阶段进行强有力地循环防治,在媒体领域给予权力腐败以有力地遏制与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