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贪查案工作中“零口供”案件日益增多。本文结合办案实践,明确“零口供”案件的概念,分析其与“无口供”、“零口供规则”的区别;并针对“零口供”案件发生的原因,积极寻求侦查策略,以有效遏制“零口供”案件不断上升的势头。  相似文献   

2.
“零口供规则”的初稿中最核心的内容被认为是“沉默权的提出”。几经修改后的《规则》与初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把口供视为零,而是把对口供的依赖降到最低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不再允许其保持沉默,原来的绝对“零口供”演变成了现在的相对“零口供”。“零口供规则”的意义体现在它时我国司法制度提出了预警,使人们再次正视司法实践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以及阻却这一弊端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聋哑人扒窃案件侦办工作中"零口供"现象经常出现,"零口供"大幅增加了侦办此类案件的难度。在"以审判为中心"视野下,从聋哑人扒窃案件"零口供"的产生、破案率低、侦办中证据运用等几个问题入手,系统分析探讨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以期有助于公安实践。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检察机关办理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实践来看,口供常常作为贿赂案件侦查的突破口,没有口供,不仅侦查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无法立案,口供证据因其在"一对一"贿赂案件的重要地位而被称为"证据之王"。近些年,也有学者对检察机关"口供至上"的办案理念提出质疑,认为在侦查"一对一"贿赂案件中过于依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忽略了案件其他证据的获取,容易导致错案、犯罪嫌疑人翻供等问题;更有检察机关提出了完全排除口供证据的"零口供"办案理念。针对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一对一"贿赂案件中出现的"零口供"与"口供至上"的争议,应从"一对一"贿赂案件口供的特点入手,认真研究我国目前侦查中口供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2002年3月1日至4月27日,我有幸作为首期“云南省领导干部赴新加坡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系学习了两个月。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学习,受到的是“洋教育”。“洋教育”与我在国内近二十年的“本土教育”的确有些不同,现将几点教学感想随笔记录如下。 一、教学时间的“悭吝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谈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否援助落后国家问题时说,世界上的富  相似文献   

6.
"零口供"案件是现在刑事办案实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零口供"案件本身的特性,要求审查和运用证据时应当注意:严密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审查相关证据;把握证据锁链;确保证据质量符合标准等。  相似文献   

7.
毒品案件审理过程中各类言词证据的收集,既要反对“口供是证据之王”的观点,更不能片面地理解“零口供”,只有全面的掌握案件事实,运用辩证的逻辑推理,才能使言词证据成为认定毒品案件的可靠手段。即:做好毒品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口供)的讯问笔录;全面收集证人证言;对查获的毒品交专门机构做出定性鉴定结论;言词证据应由实物证据来检验;严禁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8.
"零口供规则"的初稿中最核心的内容被认为是"沉默权的提出".几经修改后的<规则>与初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把口供视为零,而是把对口供的依赖降到最低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不再允许其保持沉默,原来的绝对"零口供"演变成了现在的相对"零口供"."零口供规则"的意义体现在它对我国司法制度提出了预警,使人们再次正视司法实践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以及阻却这一弊端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新的刑讼法颁布实施后对刑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件如何能破得了、诉得上、判得了、取证成了关键的环节。以往单一的现场痕迹物证显得相当无力,如何将现场痕迹物证与其他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在零口供的情况下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是当前刑事技术发挥更大作用的突破口。视频资料是刑诉法规定的证据之一,其中视频监控资料与现场物证相结合就能为证实犯罪,案件审理提供完整的证据链。  相似文献   

10.
应韩国法务研修院邀请 ,国家检察官学院代表团一行 5人 ,于 2 0 0 2年 1月 8日~ 1月 1 5日赴韩国对其司法考试和司法官培训制度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韩国的司法考试和司法研修制度概况在韩国 ,公民要想成为检察官、法官和律师 (以下泛称“司法官”) ,必须经历“司法考试”和“司法研修”两个阶段 ,这通常至少需要 3年左右的时间。以往 ,只要是韩国公民就可以报名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但是 ,根据韩国法务部新规定 ,从 2 0 0 4年起 ,只有获得 TOEL F考试 5 3 0分以上的韩国公民 ,才有资格报考全国统一司法考试 ;从 2 0…  相似文献   

11.
《海南人大》2006,(7):53-55
这是一起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而对王春英夫妇来说,却经历了十二年诉讼和数十次裁判,最终还是回到1994年初审判决的结果。此案在省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内务司法工作反映》上刊登后,引起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文的高度重视,他于6月27日作出批示:“这确是令人深省的司法问题,一定要牢记司法为民的思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求。”是啊,此案反映出的情况是立法上的原因,还是执法上的问题,值得深思!在当前各级人民法院攻克“执行难”这一顽疾过程中,这起案件的经验、教训有认真总结之必要。一起经人民法院判决的案件,有执行条件而长期未能执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如何彰显?本案的最终执行也说明,执行难,执行难,有条件执行的案件,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就不难。  相似文献   

12.
证据来源稀缺,客观证据不多甚至于无,犯罪嫌疑人抗审能力强,案件难以认定,是当前未检部门办理零口供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承办人员在审查逮捕阶段利用审讯策略,获取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自愿供述,对于节约司法成本、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失为有效之策。研究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获取口供审讯策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97年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立案阶段的有关事实提出了证明要求,规定起诉“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从而提出了“起诉证据”这一诉讼理论新课题。人民法院在审查各类告诉案件中(本文仅指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如何正确行使对起诉证据的审查权,既保证案件的受理质量,又不致侵害当事人的起诉权,避免因滥用审查权力导致出现新的“告诉难”,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也乏借鉴的经验。在立案阶段对起诉证据进行审查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掌握起…  相似文献   

14.
涉税案件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犯罪案件,其犯罪手段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且呈“隐形化”、“多样化”、“智能化”。因此,在打击查处涉税案件时,公安机关要认真分析涉税案件的特点,正确把握偷税案件的几个环节,加强改进税法宣传模式,治理纳税环境,确保税收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证据来源稀缺,客观证据不多甚至于无,犯罪嫌疑人抗审能力强,案件难以认定,是当前未检部门办理零口供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承办人员在审查逮捕阶段利用审讯策略,获取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自愿供述,对于节约司法成本、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失为有效之策。研究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获取口供审讯策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拘留措施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公安机关采用刑事拘留措施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把留置作为拘留的补充措施,先留置后拘留以延长拘留审查时间;在批捕前的拘留审查期限内无法达到批捕证明要求的,都将案件扩大解释为“三类”案件,从而将案件拘留审查期限延长至30日;对“有重大嫌疑”的解释随意。其法律成因是:拘留措施法律规范自身存在的不足;拘留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因此有修改完善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0月26日,九江市浔阳公安分局刑侦部门经过缜密侦查,成功打掉了一飞车抢夺团伙,抓获团伙成员5人,缴获作案用摩托车2辆,一举破获飞车抢夺案件30余起。这起团伙犯罪案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犯罪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中透视了当前治安防范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对飞车抢夺案件的打防对策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一、城区飞车抢夺案件的总体趋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迅速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刑事犯罪活动亦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动向,较为突出的是飞车抢夺(抢劫)案件。飞车抢夺,…  相似文献   

18.
2003年4月2日,乌鲁木齐市北郊发生了一起严重暴力犯罪案件。4名犯罪嫌疑人携带匕首和仿真手枪,绑架2名人质,劫持一辆轿车逃离案发现场。此案经公安机关成功处置,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2名人质成功获救。回顾我们处置这起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全过程,既有非常成功的一面,也有在今后的侦查工作中引以为鉴的地方,现分析如下:一、案件基本情况高某、曹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经长期预谋策划,于2003年4月2日凌晨4时许,携带匕首、仿真手枪、胶带等作案工具,攀爬阳台进入“一心家私城”董事长徐某住宅实施抢劫。犯罪嫌疑人进入徐宅后,迅速控制了徐某、其…  相似文献   

19.
劫持人质案,俗称“绑票”,是我国已经绝灭而近年来又死灰复燃的犯罪。劫持人质案件,是一种犯罪多个结果。它侵害人身安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社会危害性特别大,属严重暴力性犯罪,是公安机关严打锋芒所向。 从长春市第一起劫持人质案件1988年9月至92年止,四年共发生劫持人质案件19起,通过对这19起案件有关资料分析,发现如下特点,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1年铁路春运客票价格上浮引起的行政争议案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市一中院和北京市高院先后于2001年11月和2002年2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和终审判决。乔占祥诉铁道部2001年春运票价上浮案(以下称为“乔占祥诉铁道部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有:铁路春运票价上浮的性质;“铁道部通知”是否具有可诉性;铁路春运票价上浮的听证程序;铁道部对“国家计委批复”的转送等。该案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行政机关如何进一步依法行政;如何建立健全价格决策听证等程序;如何建立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如何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