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继替规则阻碍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观念的问题吗我国大学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困境已不是新闻,2005年作为高校扩招后的第二年,大学生的就业率仍不乐观。有人认为,高校扩招使大学生供给过多,导致了就业困难。其实,无论从总量和相对比率上看,我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那么,是大学生供给结构出了问题吗?  相似文献   

2.
张倩 《法制博览》2023,(23):163-165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应届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同时,因就业市场管理规则不完善、行业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人才供需比例失衡以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维权意识薄弱等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屡屡受到侵犯所引起的法律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对劳动权作出了一定的保护性规定,但大学生就业权区别于劳动权,法律并没有对这一群体作出特殊规定,尽管国家实施了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但仍存在着很大缺陷,因此,国家应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作出特殊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数字     
《南风窗》2016,(14)
正91.7%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公布《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称,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7%,与2014届的92.1%和2013届的91.4%基本持平。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去年3487元增长了239元,本科毕业生为4042元,高职高专毕业生3409元,据人社部数据,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比2015年为749万增加16万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我国高校连续几年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在造成经济整体下滑的同时,也影响到企业对于招聘人数的消减,而首当其冲的是大学毕业生。因此,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2003年是1999年首次高校扩招的本科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毕业人数达212万,比2002年的145万人增加了30%。对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就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06年年底,劳动人事部门负责人确认,当年413万大学毕业生中有120万左右没有当期就业。今年年初,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发布消息称,2007年毕业的495万毕业生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6.
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年7月,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万毕业生,告别自己生活多年的校园,投身于祖国的四面八方。1996年,我国逐步实行了高校毕业生少数由国家安排就业、大多数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新制度。86.6万大学生毕业(其中本专科生83万人,研究生3.6万人)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16)
正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名言对高等教育现代化之初的中国大学进行了精辟解构,对建基于理想信念的"象牙塔"进行了建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的利益诉求不断彰显,功利主义思潮不断侵蚀建筑在"象牙塔"周围的"理想外墙",日渐迷茫的"天之骄子"光环不再,"功利读书者"的特质逐渐凸显。《南风窗》关于"我的大学"的系列报道,探讨了大学生功利性读书、大学教师功利性科研、大学功利性变迁等问题,集中呈现了今天的大学、大学生、大学教师行为与思想的图景,引发了对于大学中理想与功利二者关系的思辨。传承大学的理想主义与以职业为导向的"功利性读书"是否完全对立,毫无耦合之可能呢?细细分析之  相似文献   

8.
国是     
《南风窗》2015,(2)
<正>图说|Insight大学生未就业跟"拼爹"有关吗?"未就业"和"拼爹"之间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或者存在"灰色"行为,但数据确实显示,更多的未就业大学生来自乡镇、低收入家庭,另一方面,直系亲属职业声望高、级别高的毕业生更少未就业。样本范围:10个省4363名大学毕业后曾经有3个月以上未就业或目前正处于待业、失业、拟升学和暂不就业状态的2008~2014年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课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数据:图政数据王珊珊设计:图方villyR  相似文献   

9.
报载,一名名牌大学女毕业生讲,其表姑父虽是小学文化可每月能挣5000元以上,而自己连换两家单位月薪却只有一千元多;其技校毕业的表妹仅上半年班,春节回家能乘飞机,而她却只能坐硬座火车。女大学生的经历,激起网友们的热议。女大学  相似文献   

10.
刘雪庄,这位芳草街的妇联主任,现在提起那件事情的经过还有点后怕:“我们当时怎么就想出这个主意!让大学生参观街道,闹出事来怎么办?”唉,大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令人头疼的大学生!不速之客年初一,下午。暨南大学物理系一年级学生伍可怡的家里聚集了一群大学同学。门铃响了。来的是几位街坊大姐。来动员家人晚婚、计划生育?来派防火、防盗宣  相似文献   

11.
午夜十二点,四十多名青年男女忽然出现在广州街头,他们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特别留意那些避风黑暗的角落,一旦发现目标,旋即围上去……他们是谁?夜半更深还在干什么? 大概谁也想不到,这些“夜游神”竟是一批高等学府的大学生,而他们的出游,又与大学里的政治课有关。现在,政治课教学成了大学里的“老大难”问题。如果你问大学生:“假若政治课不是必修而是选修的话,你上不上?”他们十有八九会回答:“不上!”可是最近,广州师范学院的政治教师吴武在给学生讲认识论的时候,由于引用了《广州日报》上一  相似文献   

12.
高校就业率:水分几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将达到34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学的同时,一个问题产生了,4年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在过去的30多年中收获了巨大人口红利的国家,当老少人口关系逆转,人口红利开始消退,将意味着什么?而这样的变化又是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民工荒、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二胎生育和柔性退体制度试点等等现象正在这个过去一直被感叹人太多、太拥挤的社会中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爱善 《工会博览》2009,(7):169-170
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比较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只要正确分析和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创设多层次、多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从而避免或消除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准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越轨现象成因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越轨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从宣泄说、社会控制说、标签透视说、从众说、边际说等视角对其成因展开探析,并认为只有准大学毕业生、高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越轨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今年7月,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突然获知已经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这则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被就业一词成为了社会流行语。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被就业现象?该现象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如何解决被就业问题?带着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立鹏副教授。  相似文献   

17.
正这两年新流行一个词汇,叫做"错峰就业"。它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高峰时,主动选择短时间游学、实习、创业考察或志愿服务,推迟个人就业,以寻找更合适的就业岗位,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您对这种错峰就业有什么看法呢?  相似文献   

18.
潘青  龚乃胜 《工会博览》2009,(11):57-58
胡锦涛主席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在辽宁考察,称我国09年就业形势严峻;温家宝总理12月20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座谈,说现在大学生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面对大学生,温家宝说,请同学们放心,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温总理2009年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以来,随着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围绕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逐步建立了市场引导、政府调控、学校推荐等保障体系,在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依然存在教育机构培养目标不明确、大学生创业能力弱等问题.本文聚焦大学生创业的热点问题,从职业管理的领域提出新的分析框架,探讨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症结与对策,以期深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管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卢琪荣 《工会博览》2014,(22):13-13
2014年.北京有23万从中学走进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怀着不同的心态.走出了校门:与此同时.北京还有126人,在7月19日这一天,举行了毕业典礼.拿到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同样的毕业生,却有着不同样的意义。因为他们用自强不息的追求,升华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从此扬眉吐气.他们就是北京市总工会实施的“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行动计划”首批受益者。这126人,在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激动得高声呼喊:我们也大学毕业啦!无不发自内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