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6)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法治文化的认同还有待提高。目前,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有:传统文化、各地文化水平的差异、法治精神文化的忽视。所以要实现法治文化的认同,就需要从主客体方面进行。在主体上,培养法治文化认同的小团体,共分为法律职业群体、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其他人四个小团体;在客体上,从行政、司法、法治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法治文化,以期增强法治文化的认同度。此外,再借助法治宣传教育这一手段促进法治文化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2.
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多年来严重缺失法治精神,其主要表现为:喜好权力至上;崇尚人有差等;忽略民主民意;轻视法治思维;推崇特权意识。从根源上看,我国社会缺失法治精神,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即认识理解的差异,法制历史的惯性,传统文化的影响,工具主义的盛行,法治实践的缺位。在依法治国方略下,法治精神缺失问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应对之策是:进一步广泛宣传法治精神;积极培育法治精神;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执政;努力构建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3.
法治思维蕴含着有利于公民文化培育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体现为:法治思维是权利思维,其蕴含的权利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其蕴含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责任思维,其蕴含的责任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其蕴含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其蕴含的平等理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宽容思维,其蕴含的宽容思想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我国公民文化培育的基础在于用法治思维加强普通公民的公民文化培育,而关键在于用法治思维强化领导干部的公民文化培育。  相似文献   

4.
法治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法治行政文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着权力失范、法治思想淡薄、监督乏力等种种缺失。深入了解我国法制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厘清当前法治行政文化建设中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我国法治行政文化,就必须培养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吸收优秀的行政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5.
方珈 《学理论》2013,(20):18-19
源于西方的选举制度与中国经过千年沉淀的乡土文明碰撞出了独具特色的村委会选举文化。传统选举文化以臣民文化和礼治为特征,不利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进程的推进,重构选举文化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文化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型,需要从民主法治精神的培育、选举候选人的遴选、选举制度的优化三个方面进行平稳缓和、循序渐进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王彦芳 《各界》2009,18(1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是在继承古代厚重的传统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上,移植现代西方法律精髓,改革法制,走充满自身特点的道路.本文立足文化史角度,从先秦社会法治历史文化入手,探索中国先秦时期法治特点,进而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对照,以便更好地实施法律继承、移植、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推动依法治国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其作用的发挥,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推动我国公民的法治自觉,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8.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法治文化的构建成为影响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因子,因此,从法治文化的概念入手,深刻分析法治文化所面临的社会法治文化基础,认识法治中国视域下构建法治文化必要性,对不断推进改革事业和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赖勇军 《各界》2007,(6):19-20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一种治理国家、社会的理论原则,可以从理论形态、制度层面和运作层面对其进行诠释。法治作为一种历史新文明,其首创于西方,是西方民族献给世界文明的一颗硕大法律成果。该文从理论形态上通过西方法治理论及其大众法律文化两方面对西方法治作一概述,以资我国依法治国及构建和谐的大众法律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10.
马军 《学理论》2009,(28):139-140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以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为背景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中反法治的成分是主要的,但也包含有一些符合现代法治的成分。对这些积极的成分我们要加以改造和利用,使其为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