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都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毗邻浣花溪而建,后经历代修葺重建而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简朴典雅,诗景相融,今日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看到的茅屋故居正是根据杜诗中的描绘而取意其意境于1997年建设的古典园林景观。杜甫草堂将古典园林与杜甫诗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个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无不体现出杜甫草堂特有的园林文化艺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杜诗的精神与意境,景观考虑到了整体的布局,也留意于细节的体现与表达。本文试就草堂茅屋的园林文化与杜诗意境两方面作一简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我来到了杜甫草堂沈运良我来到了杜甫草堂,这是我很早就想往的地方,无论是上中学,还是上大学,只要一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就想到了这个地方。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这里三面环水,风景幽美,当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来到这里建屋...  相似文献   

3.
得名“光华村”、位于成都杜甫草堂西侧的西南财经大学(下称“西财”),拥有一张伸向京、沪、深等金融重镇的网。  相似文献   

4.
贺雨辰 《浙江人事》2006,(12):45-46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邸,它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既使以“草堂”名之的成都“杜甫草堂”也已被后人铺陈成一片蔚为大观的园林,亭台楼阁、通幽曲径、小桥流水、夹道红墙……,面积达数百亩。而有一处居所,它不仅不豪华、不气派,而且既小且陋,但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诗人、散文家刘禹锡曾经居住过的“陋室”。  相似文献   

5.
袁帅 《小康》2023,(34):44-45
<正>守住历史文化的“正”,开创城市功能之“新”。成都青羊,借力数字技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集中展示地、成都千年历史迭代的文化中心区,路径越来越清晰,信心越来越坚定。从名人故居杜甫草堂,到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金沙遗址,再到热门打卡地宽窄巷子……青羊区以源城之名,坐拥成都中心城区70%以上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本底。如何做到“以文塑城、以文润城、以文兴城”?数字化的加速融入,已在青羊文旅领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再游武侯祠     
任蒙 《福建乡土》2013,(3):51-54
成都有杜甫草堂,还有武侯祠,这是几十年前我印象里的大府之都。上世纪末年的某个开春时节,我终于有机会来到成都。果然,当地主人安排我们游览的景区,只有这两个地方,尽管我们从未提出过这种要求,可这已经成了远来客人的必到景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过客,这种知名度很高的名胜就等于你要看的城市。依然是个春季,我再次走进成都,也再次被安排来看武侯祠。  相似文献   

7.
我对草堂富有深情,对杜甫草堂一直神往。在学生时代读到、后来教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都一往情深格外投入。今天因参加名师成长论坛大会,首次到成都。我报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谒杜甫草堂,置身其中,感触真的不一般。如今的草堂经历代扩建规模很大,亭台轩榭、宫阁池塘、花草树木……建筑精致齐全,名人题刻比比皆是,文化积淀日益深厚,但我真正喜爱倾心的还是“茅屋景区”,那儿才体现出杜甫当年的生活状貌。那掩映在翠竹古树下的几所茅屋,石柱竹篱茅苫石阶,宽敞典雅古朴,想必比杜甫当年的讲究多了。草堂的真容真貌已叫风卷雨打无法考…  相似文献   

8.
巩义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的故乡,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这些却让巩义面临着不少尴尬。比如人人都知道成都有个杜甫草堂,却不知道杜甫故里巩义,  相似文献   

9.
杨琼华 《创造》2015,(1):60-61
最近几年在成都,一批依托历史文化遗存而生的新的景观纷纷出现:锦里、宽窄巷子、金沙遗址以及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等.这些景观与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等不同,它们不再是仅供观赏的文物古迹,而是公众进入城市文化深处的鲜活渠道.比如宽窄巷子,它原本是一个年久失修、几乎被人遗忘的老旧街区.经过四年的保护性改造,摇身一变成为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老成都原真生活情景体验街区”,一跃成为成都最热门的旅游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海英 《青年论坛》2005,(1):142-143
杜甫避乱川中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草堂落成、亲人团聚 ,使诗人对生活表现了少有的满足感 ,其对生活环境的热爱都一一诉诸笔端 ,同时杜甫其积极入世的思想始终未因暂得安定而削弱。这也是杜甫成为伟大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儒家理想人格与对杜诗的伦理评价章继光一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寒食,近而立之年的杜甫怀着虔敬的心情在洛阳首阳山下祭奠十三世祖杜预时表示:“小子……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祭当阳君文》)宝应元年(726年)成都数月苦旱,冬麦黄枯,春种不入。...  相似文献   

12.
笔者孤陋寡闻,年逾古稀才有幸亲眼目睹了名闻遐迩的杜甫草堂。我原来想象的草堂,大概是半亩方塘,一溪流水,数竿翠竹簇拥着茅屋三椽那样的小景小观,就如我当年在绍兴看到的沈园,总觉得观景不如听景。这次却不然,当我跨进草堂的门槛,便使我眼界大开,原来这草堂并不“草”,也不似“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的飘摇危殆,而是平展宽舒,封山亮柱,甚至有点富丽堂皇。  相似文献   

13.
席盘林 《中国人大》2011,(24):46-47
在四川省成都市北郊,有一处与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齐名的清幽所在,这就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说到基地和大熊猫,全国人大代表侯蓉有说不完的话。她认为,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象征,大熊猫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中云:“不意复见此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所谓“比兴体制”,显然已不是仅指在微观中作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作,而是指在一种创作思想指导下的宏观创作体系。杜甫提出“比兴体制”的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诗歌创作处于炉火纯青而创作思想也已自成体系的时期。笔者认为,杜甫的“比兴体制”不仅高度概括了他本人诗歌创作的特征,而且也为中患无白诗派的革新运动启开了序幕。本文拟对杜甫的“比兴体制”在唐诗革新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包蕴的唐代群体人格意识之内核,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唐代现实…  相似文献   

15.
从清烟综绕,香客如云的文殊院任自往东去,穿过杂沓喧闹的北东街菜币场,便到了成都北门上一条僻静的小街——正通顺街。沿街面门牌数到98号,即是著名的巴金故居了。在小说《家》中这里是高家的府院,而现在的主人则是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已在故居院中度过整整二十个春秋的我,对这个“家”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记忆犹新,每每不能释怀。夜阑人静,逡巡于故居院中,俯视着脚下这块曾演出过一幕幕交织着爱与恨一生与死、新与旧的人生悲喜剧的土地,一种“旧时王谢堂前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家”的坍毁“把《激…  相似文献   

16.
好心“消灾”祸临头去年11月19日上午 ,万县打工妹小周骑着自行车高高兴兴出门看朋友。行至成都杜甫草堂外时 ,一年轻小伙子叫住她 ,询问到某医院的线路 ,男青年作悲痛状说 :“家里遇到了意外灾难 ,有两件稀世珍宝‘阴阳日月国禧’需请一对陌生男女帮忙保管三天方可消灾。”正说话间 ,旁边冒出一矮个30多岁的男子关切地问 :“你们说有什么宝物 ?”作悲痛状的男子示意 ,“宝物”在裤兜里 ,不能见光。矮个男人煞有介事地点燃一支香烟 ,在男青年裤兜外划了一圈 ,小周看见烟头上出现了一粒红色珠子 ,矮个男人用手一弹 ,竟冒出了一团足球大…  相似文献   

17.
1909年,广安曾爆发过一次武装起义,因这年属已酉,故称广安已酉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忠诚战友、辛亥革命功臣熊克武。1907年,在四川陆军弁目队学习的广安人秦炳,由熊克武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不久,熊克武、佘英、谢奉琦等革命党人在成都杜甫草堂召开会议,商讨发动成  相似文献   

18.
甘和林 《台声》2002,(3):17-17
1月28日至31日,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院长吴恩华为团长,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刘江彬为副团长的台湾政治大学科研考察团一行28名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到四川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考察团先后到成都、德阳、绵阳等地,考察了成都高新西区、德阳鼎天科技产业园、绵阳科学城,对四川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与探讨。考察团还参观了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广汉三星堆等景点。四川省副省长李达昌等省市领导会见了考察团一行。台湾政治大学科研考察团到四川考察@甘和林  相似文献   

19.
继杜甫两川诗讨论会后,今年5月,湖南省社科院、省社联、湘潭大学、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馆、岳阳市文化局、平江县人民政府等联合发起在湖南平江召开了全国“杜甫在湖湘”学术讨论会。讨论会收到约40篇论文,根据论文和发言情况看,会议集中讨论了杜甫在湖湘(实际包括两湖,故又称荆湘)的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诗人的卒葬问题,开得热烈活跃。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次:  相似文献   

20.
金风送爽时节,我和女儿慕名前往心仪已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草堂,领略草堂风貌,感悟诗圣精神,真为诗人爱国忧民情怀所感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