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徐长生 《人民论坛》2010,(12):252-253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是需求结构、分配结构、生产结构由表及里"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失衡。因此,必须针对需求、分配和生产三个层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失衡进行系统性调整,中国经济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未来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提升必将为澳门博彩旅游等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是需求结构、分配结构、生产结构由表及里"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失衡。因此,必须针对需求、分配和生产三个层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失衡进行系统性调整,中国经济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未来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提升必将为澳门博彩旅游等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正>在发达国家,社会收入分配基本呈现橄榄形结构,比较稳定。而在中国,由于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均较大,社会收入结构有人称之为"图钉型结构",即富裕阶层人数较少而收入占比却较高,中产阶层(笔者认为对中国这一群体称之为"中产阶层"比"中产阶级"更合适)人数也比较少,而中低收入群体比重过高。不过,这一现象正在被逐步改善:近几年来,收入差距开始收敛,中产阶层比重有所上升。不管这是经济转型的因还是果,总之都有利于社会及  相似文献   

4.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消费需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课题,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对任何一种经济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水平、分配结构既表现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发展和体制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过渡"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逐渐深化,由于"双重过度"时期里制度和非制度的因素,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消费需求问题越来越成为理论研究和社会、政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张才琴 《求索》2015,(2):24-27
碳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合理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法是碳交易市场得以顺利运行的关键,当前国内碳交易试点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着如何制定和实施碳排放权配额方案的难题。中国碳排放交易权分配模式选择应该坚持经济与环境相协调、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依据经济发展、能源结构、重点产业以及未来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中国碳排放交易权初始额分配主要有历史排放+基准分配模式、拍卖+无偿分配模式、拍卖+碳基金模式。需要夯实经济基础,通过立法确权、规则和机制创新等措施,保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收入分配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工资制度的改革更是人人都很关心的热门话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分配结构及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结构变化。 一、分配原则和社会分配结构 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从分配的性质和原则来看,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因  相似文献   

7.
共享发展的价值旨归是公平正义,社会分配公正是共享发展的基础内容与核心要义。社会分配不公是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矛盾焦点,体制性的非市场因素、政策性的不平衡因素和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是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西方学者的分配正义思想为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的分配公正思想为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实践遵循。中国现阶段社会分配公正的实现,必须以共享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坚持基本权利平等原则、按贡献分配原则、弱势群体救助原则和依法分配原则,不断完善以教育公正、医疗公正和就业公正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以"提低、扩中、调高"为导向的收入分配调节体系、以扶助弱势群体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快完善与社会分配相关领域的立法和执法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排污权初始分配是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有机统一。作为利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初始分配强调公平,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市场机制,初始分配关注效率。公平原则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其中拍卖规则着眼于机会公平,而平均主义规则则专注于结果公平。效率原则要求初始分配应减少制度变迁成本并带来整体制度效率的提高,当前占有规则正是效率原则的具体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的指导下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格局应当是一种分配规则为主,多种分配规则共存。  相似文献   

9.
由于既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金融服务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其"门槛"效应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分配和最优效用行为选择。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数量关系的系统分析,有助于研究其中的微观作用机制。微观经济主体利用金融服务进行要素投入选择,决定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投入等,从要素角度促进经济增长;利用金融服务进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上述影响机制又因初始收入的不平等所造成的享有金融服务的差异性,反过来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因此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特别是给低收入者创造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是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0.
华生 《民主与法制》2011,(15):48-52
财富的初始分配状态比较均等,人们仅以劳动、智慧和天赋进行的公平竞争,一般不会很快产生贫富严重分化的结果。因此,中国10多年来在社会相当大部分资产仍归国家所有的情况下,贫富就迅速拉开差距,以至于在多半人口还不能算完全进入小康社会的同时,少部分先富起来的居民就已经让中国成为全球顶级奢侈品消费大国,这表明一定有广泛而又重大的垄断性因素破坏了竞争和分配的普遍公平性。  相似文献   

11.
T. E. Woronov 《当代中国》2012,21(77):779-791
This essay discusses an interesting paradox forming in urban China today. Using a Weberian framework, it argues that recent changes in state policy, educational structures, and forms of social status are producing new social classes.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 very processes and policies that enable these new class formations also mitigate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 consciousness.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two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in Nanjing, this essay looks closely at the ways in which young people who are preparing to enter the lower echelons of the urban service economy are potentially part of a new social class, but one with very limited potential to develop class consciousness.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台湾的社会阶层结构和阶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当前台湾社会阶层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结构化"特征最为明显,"中产化"特征并未改变,"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尚未发展到"断裂化"的程度。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恶化,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以及政治上的蓝绿恶斗,都是影响到台湾社会关系复杂化的主要因素。而社会阶层关系会对台湾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选举政治生态和政党的政策走向、民众的政治意识、政治倾向和政治参与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年保障体系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老年保障体系的发展还很不足,在老年经济保障、医疗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老年保障的供需矛盾突出。“未富先老”、家庭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给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未来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朝着公平共享、法制完善、管理科学、内容全面、多元多层、官民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囿于传统社会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无论普通社会成员,还是司法工作者的观念都不能完全与变化的形势相适应,司法工作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随着转型期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权利意识以及法治观念的增强,传统的司法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对司法工作产生了新的需求,由此,司法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做出相应转变。  相似文献   

15.
Ka-Ho Mok  David Chan 《当代中国》2001,10(28):495-515
'Guangdong is the province one step ahead in China and Guangzhou is the city one step ahead in Guangdong.' Being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active cities in China, Guangzhou citizens have generally experienced improved living standards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started in the late 1970s. What is also true is that economic modernization has changed the social structure, allowing far more social mobility in the post-Mao society. Nowadays, people living in Guangzhou have more job choices in a relatively free labour market. This paper is set in such a socio-economic context to examine the job preferences and work ethics of Guangzhou citizen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eople's work values after the adoption of a market economy in the mainland. The paper is based on our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s conducted in the Guangzhou area to examine how socio-economic changes have affected people's value orientations and is confined to discussion of whether people living in Guangzhou have change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work in the 1990s.  相似文献   

16.
肖芒 《思想战线》2002,28(6):62-65
在异彩纷呈的中国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中,回族的婚姻个性鲜明而独特。由阿拉伯世界移植到中华大地上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的汉文化结合起来的复合文化,激活并锻造出的回族婚姻形态,以中国汉文化婚姻为基本理念,以浓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为框架整合,是人类学语境中的一种特殊"婚姻话语"系统。在当代农村回族婚姻的走势中,由于导入了新的文化因子,及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发展浸润性的影响,传统而相对单纯的回族婚姻过程裂变为相对复杂的婚姻形态。考察纳家营村回族婚姻变迁,可以客观地解读回族社会结构嬗变的主流缘由。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出现阶梯性差距,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加剧,加之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流动人口的产生,致使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目前实行的以县级政府为主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已经不能保障有限的资源在不同区域、城乡、不同学校及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为了防止问题恶化,必须改变目前这种配置机制,提高政府配置层级,实施弱势补偿制度,充分发挥中央、省级政府和基层政府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自改革以来,强关系在资源和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作用日前凸显,加剧了资源封闭,促进了精英的再生,增强了阶层结构刚性,阻碍了低层阶层的向上流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由于政府法律、制度、政策不够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能力弱化以及功能异化,导致人们有可能或不得不转而依赖强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在加强现代社会建设和培育现代社会资本的同时,努力完善制度政策,加强相关部门职能建设,加快制度结构调整,形成政府、市场与以弱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之间多元并存、相互制约、相互弥补的制度结构,为促进合理的社会分层机制与社会阶层结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陈殿林 《桂海论丛》2007,23(5):35-3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完备性的特征:从其所体现的价值主体看,它覆盖了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使得不同思想觉悟、不同精神境界、不同理想追求的人们都能够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并且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从其所反映的价值维度看,它覆盖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主要领域,成为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0.
雷青松 《桂海论丛》2010,26(1):84-87
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科学发展观内涵中的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生成的核心取向;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的出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分配要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是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的价值生成动因;构建民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建立公平的公共政策体系是公共政策以人为本价值生成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