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民政》2023,(10):33-35
<正>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完善地名管理、赓续地名文脉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按照四川省委“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课题研究方案要求,省民政厅聚焦“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子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旨在通过挖掘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地名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是城市文化、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接地气的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采取多种方式充分挖掘街区历史地名文化,既留住了乡愁,靓丽了街区,也提升了城市品质。2018年12月,南京市在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召开"南京市地名文化传承发展示范街区"现场会,在全市推广了朝天宫街道保护、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打造地名文化街区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说过: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了千百年的情感传承。取好新地名,留住老地名,才能守护住我们共同的回忆与温度。日前,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组织召开地名用字与地名文化保护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决地名用字中的特殊读音和特殊书写,进一步加强地名保护展开讨论。专家一  相似文献   

4.
《广东民政》2011,(12):34-34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文化的研究和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已引起全球的重视,我国各地文化研究也刚刚起步。南海是个千年古邑,地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非常丰富,保护传承地名对打造文化强区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醉尉街、书院街、阁老坊、天宁寺巷等常熟古城区的街巷地名,大多与城市的历史人文有关,也逐渐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常熟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邓玒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全市道路地名管理工作应紧扣常熟历史人文特色,建立道路地名储备库,打造具有常熟特色的道路地名名片。提案一经提出就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民政局作为提案承办部门,随即开展了调研工作,与提案者及市政协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进  相似文献   

6.
<正>地名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名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地名文化理  相似文献   

7.
正地名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宝贵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地名文化主管机关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初步唤起了社会各界的认知。以民政部门为中心,各地成立了一些研究地名文化的民间社团组织,一些大学也展开了相关学术研究。但从整体上看,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局限于将其作为古老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体认上,主要强调其对文化及相关民俗风情的承载延续作用,学术思维的基点主要在历史考据学范畴。而对于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反映和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它存续着地域的历史文脉,彰显着独特的神韵、性格和品位,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历久弥新。按照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对现存地名文化资源的梳理与研究,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人物、历史沿革与重大事件、神话与传说、地理环境、驻军营卫、社会心理、民族和宗教等诸多信息,既有助于了解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人文风貌和地域风情,也可由此窥探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审美特点和文化体验,在充分揭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促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孙平 《中国民政》2020,(2):26-27
央视开播的《中国地名大会》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兴趣点——地名,引导人们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充分领略地名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中国地名大会》在传承弘扬地名文化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吴双  陈嘉悦 《中国民政》2022,(16):16-17
<正>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印记,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十年来,地名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地名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地名文化保护不断加强,地名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2015年,安徽省民政厅公布了安徽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庐江县金牛镇等入选千年古镇,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等入选千年古村落。图为入选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  相似文献   

11.
正地名规划是对一定时空范围内命名更名、公共服务、地名文化等各项地名工作的整体部署和设计。科学编制和实施地名规划,对于增强地名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推进地名标准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新的思维和视角探索地名规划新路径,不断提升地名规划水平,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老地名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历史信息的原始载体,是地方的历史载体、文化积淀、地理坐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实证作用。南京市秦淮区的老地名资源丰富,集中了南京城60—70%的老地名。随着建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打造秦淮历史文化标志区战略的实施,全区加强了对老地名的保护、研究、宣传等工作,在保护项目、保护地区和保护方法等方面取  相似文献   

13.
华林甫 《人民论坛》2022,(5):120-122
历史地名文化是“四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改造中历史地名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地名更名,以及“县”作为政区通名面临消失的风险等方面。做好历史地名文化保护,可以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开展地名整理,并赋予旧名新生,同时各级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参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正丽江历史悠远厚重,辖区内的每个地名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丽江市充分认识地名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城市历史文化品位的视角,通过城市名片打造,着力提升地名文化保护水平。注重规范地名命名。近年来,丽江市高度重视地名命名和使用工作,出台《丽江市地名管理规定》,制定  相似文献   

15.
<正>地名,是每一个乡村的独特印记,地名文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根”与“魂”。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为总抓手,探索实施“地名+”创新工程,深挖历史文化、红色地名、乡村地名等地名文化内涵,坚持乡村振兴地名先行、数字赋能、文化助力目标任务,构建“一路一带一脉”建设美好家园新路径,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相似文献   

16.
杨红  吴振国 《学习与实践》2012,(11):135-140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某一地区的地名见证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其地名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武汉地名涵盖了汉派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特征。汉风楚韵是武汉地名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底色。通过对武汉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考察,了解地名命名的规律,能够对武汉都市化进程中新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更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20,(2):F0003-F000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讲好黄河地名故事,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地名文化,宣传我国在黄河生态治理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中国地名学会继2017年推出《中国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大型画册被联合国总部收藏之后,再次邀请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参与《黄河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政》2015,(5):48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具有极其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和浓厚的地名文化特色。江苏省南京市地名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地名讲文化"的理念,坚持地名文化保护特色,多年来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实践创新、保护弘扬,努力将"南京老地名"打造成古都历史文化的"金钉子"。以制定地名政策法规为基础,地名文化建设成体系。完备、规范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工作提升的制度基  相似文献   

19.
<正>工作20多年时间里,8年勘界,解决边界争议9463处,完成7条省界、436条县界和229个三县交会点的勘定任务……这一串串数字,是河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高文元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勘界工作者最有力的见证。他顶严寒、冒酷暑,圆满完成了地名规范化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城乡地名标志设置;他跋山涉水、寻宗访源,使17个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评为"千年古县",有效保护和传承了燕赵优秀地域文化。2015  相似文献   

20.
林辰 《中国民政》2020,(2):24-25
地名,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国地名大会》可谓一大创举,是新时代地名工作的优秀载体和平台,是地名工作的最佳宣传方式之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