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积极推进区域协同立法是近些年地方立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新修改的立法法增加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舒岚 《浙江人大》2023,(4):72-73
<正>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梯次布局,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践探索也相伴而行,形成了许多成果经验。四川省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坚持共立良法、共促发展,密切交流、深化合作,推动逐步构建起成都都市圈协同立法工作格局,首创出台《关于加强区域协同立法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协同立法决定》)明确七项立法协同和五个一体化重点领域,推进了三个协同立法项目。  相似文献   

3.
王成东  杨鹏 《中国减灾》2023,(21):38-39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探索,统筹推进。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各类保障、责任分工、成果应用等方式,自治区在工作中坚持高位安排部署,高效推动运行,试点先行协同发力,强化各类保障,攻坚克难,不断突破,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面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22,(17):25-27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湖北省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强化普查办与行业部门横向协同,因地制宜,结合地区应用需求,细化具体措施,有效推进了普查成果于防灾减灾、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危化品企业与矿山企业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区域与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与预警等多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同立法离不开协同二字,既可以通过发布地方性法规也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政府规章予以体现。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质为立法机制改革,各地已然涌现颇具特色的实践样态。协同立法存在三个共性问题:协同立法依据缺位、协同立法主体模糊、协同立法范围不明。在未来展望中,协同立法既要聚焦于立法前的必要性分析与规定立法依据,也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设置交叉备案审查机制,使区域协同立法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6.
<正>6月14日至15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在江苏扬州举行。根据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协作重点工作计划(草案),今年协同立法项目拟安排6件,分别由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实施。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5年前,沪苏浙皖人大常委会共同签订《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工作协同的协议》。5年间,区域协同立法实践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已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区域发展板块。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的深入,作为保障机制的区域协同立法也随之出现。从较早时期的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到近年来京津冀人大协同立法,产生了诸如湖北省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和湖南省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酉水河保护条例》、京津冀三地人大制定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等区域协同立法文件。  相似文献   

8.
艾宁 《中国减灾》2022,(17):54-55
<正>沙坡头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干旱、洪涝、冰雹、沙尘暴、病虫害、低温冰冻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遥感作为灾害应急监测和评估工作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可对如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本文以遥感技术在宁夏沙坡头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为例,阐述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现状,并对未来遥感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2024年1月28日,在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五市协同开展卫河流域立法的探索实践写入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引起与会人大代表的热议。这是河南省人大统筹指导开展的首次协同立法,也是通过立法引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益探索,助力卫河保护实现从“分治”向“共治”跃升,对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流域治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修改的立法法第八十三条增加的“区域协同立法”是跨区域合作立法的依据,是从“政府立法协作”“人大协同立法”到“区域协同立法”动态变化中的经验总结。区域协同立法相对地方单个立法,既有地方横向立法的空间改变,也有立法主体、立法事项以及实施范围的授权疆域改变,形成多样化的地方法规体系。基于国家法制的统一,有必要对区域协同立法的适用范围进行规范阐释,从“备案审查“”法规清理”两方面进行宪法监督,从“共同治理需求“”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协同立法事项进行双重限制。  相似文献   

11.
协同立法协同监督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催生出的新兴立法形式和监督形式,两者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本文通过梳理各地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协同监督实践样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结合宜荆荆都市圈建设需要,提出宜荆荆都市圈协同立法协同监督机制的构建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资讯     
正山东:建立统一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开展九大自然灾害防御工程2020年1月6日,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确立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原则、机制和职责,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办法》明确了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并根据普查和相关标准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重点规定了关于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综合减灾的发展方向。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我国是多灾之国,各种自然灾害都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系统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立法有助于促进成渝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从而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与国内其他协同发展区域不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立法涉及三层行政关系的统筹协调,上面一层是四川与重庆的省域关系,中间一层是成都与重庆的核心城市关系,下面一层是成渝间城市群之间的关系。由于省、市域间有独立的城市空间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5.
<正>各位专家从不同侧面畅谈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境治理设想与建议,很有深度和见地,对于今后的工作很有建设性,我们将认真研究并落实到具体措施中。借此机会我也简要介绍一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环保规划编制情况和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一、京津冀协调发展环保规划编制情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国家战略。目前,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与自然关系最紧  相似文献   

16.
正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全省5个县(市、区)被列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自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河南各级普查办及成员单位汇聚工作合力、夯实普查基础,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确保普查工作落地落实。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河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探索、强化协同,扎实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借助区域发展优势,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以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为视角,结合三地大气污染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的手段为视角,对完善环境立法、政策,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从而有效防治大气污染作探析。  相似文献   

18.
正区域协同立法是近年来立法中的一个新领域、新课题。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发挥区域立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与保障作用,建立和巩固区域内的共同价值导向与共同行为准则显得愈发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成渝立法协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立法保障。在阐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立法协同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立法协同的现状,探究其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困境,最后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立法协同制度做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7号《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已经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一○年七月八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