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六十年法治软环境之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之软当属意识层面,法治软实力构建应为法治软环境治理之必备;法治之硬体现为制度与机制,六十年历史可分两段,1949—1978与1979—2009;以经济为参照,前一段为计划经济,后一段是市场经济;以法为标准,乃法制与法治之分野。建国以来,立法成绩辉煌,法律制度日渐完备,但是国民的法治理念与法治意识并没有到位,本文从法治意识、宪政理念、以人为本法治观三方面为切入点,论述了我国国民的法治理念、法治意识、法律精神之缺失是为法治建设之瓶颈。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法治与人治之争,人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被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当作一种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基本方法.但是,现代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法治作为治国方式,这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以法治与人治的历史比较为题,指出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必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国法治兴起的前历史考察,试图在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建国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群众政治运动会取代法制建设成为中国政治运行的基调,并在此基础上就未来中国法治做一个转型法理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纲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治的时空环境,决定了中国法律整合范围和难度高于地域辽阔的英美法系美国,更高于地域狭小的大陆法系国家,中国法治必然是中国大法治,研究中国大法治的中国法学必然是中国大法学。因此,中国法律整合技术,既要高于美国,更要高于大陆法系国家;既需要借鉴大历史的大历史视野,更需要借鉴大历史视野得以实现的技术角度。这是因为:“大历史”不仅强调技术角度,为法治在技术层面融合古今中外因素建立大法治提供了可能,而且突显中国本位,为法治在技术层面融合中国元素建立中国大法治提供了可能,“大历史”还强调“历史上的长期合理性”,为中国大法治向技术层面推进提供了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6.
法治和精神文明三题●蒋德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法治建设具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不仅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与我国法制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弄清法治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现代精神文明的实质是法治文明法治是以近代作为历史的起点,同...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视野谈中国法治之路──中国法治的体认杨解君法治优于人治,此乃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类生活现实,在法治与道德间,究竟谁优谁劣,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今天,在选择法治之路上,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之一。一、法...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法治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徽省迎来了千载难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心城市(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中心城市)建设这一全新时代,这是我市乃至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围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如何研究编制好“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等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优化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法治”的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典法治是个人或少数人意志的制度化、法律化,是个人或少数人实行专制统治的形式和途径;现代法治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和途径。在我国,法治还是党在新时期的一种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的统一。法治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传统,因此,法治建设不能搞运动,而必须作艰苦的努力,并注意从传统中发掘有利因素,让法治深扎于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0.
法家法治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法学史角度,对先秦法家提出的法治理论的基本内容,思想前提,实现法治的方法和途径,法家法治理论的历史进步性,法家法治理论与古代西方法治学说的异同点,以及法家法治理论对中国古代法学所发生的负面影响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评述。阐述了法家法治理论和西方法治学说各自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法制观念是历史上若干年代聚积起来的一种习惯。现代西方人自觉地把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与法律联系起来,然而古时,西方世界也有漫长的一段不知法的历史。那么最早法治玉国的希腊人的法制观念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保留下来的呢?  相似文献   

12.
<正>新时代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围绕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总目标,努力推动法治安阳建设迈上新征程。  相似文献   

13.
综论百年法学与法治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晋藩 《中国法学》2005,(5):185-192
本文从理论与历史的结合上,阐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法学与法治的发展过程与时代特征,并且总结出值得反思的历史借鉴,那就是法学与法治互补互动;政治体制民主是繁荣法学的保障、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兼取中西,走中华民族自己的路;法学兴则法治兴,法治明则法学荣。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法治、法治运行、法律监督的分析得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法治;法治的关键是法治运行;法治运行的保障是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15.
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近两年报章上所见多为对依法治国含义、意义和如何进行的论述,但何谓法治和法治国家、如何实现法治国家则少有论及。很多人认为,法治国家就是依法治国过程的当然结果。其实不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的含义有一个著名的表述:“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见,法治是一种状态,是依法治国进程中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结果,但不是当然结果。依法治国只是一种治国方略,其能否使国家达到一…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盛会,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相似文献   

17.
法治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们关于法治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可以说,我国的法治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起步和发展的,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我国的社会法治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我国的法治历史文化背景究竟是  相似文献   

18.
法治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人类社会理想的治理模式之一,法治的精神与公平、正义乃至政治道德息息相通,获得了极为丰富的内涵。纵观人类历史,法治与德治的并列竞雄谱写了中外治道的主旋律,也成为许多政治哲学思想的渊薮。在世界历史漫长  相似文献   

19.
法治国家的治国之法应当是什么样的?毫无疑问,应当是符合法治要求的。法治对治国之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判定治国之法符合这一要求?十分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一段名言来作简答:“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氏的名言是法治的原初的理论表达,比起现代精深的法治理论来更显质朴、简明,更直接地表达其要义。据此,法治对治国之法的最基本要求是“本身制定得良好”。法律“良好”的含义及标准,很多学者从应然的角度作过精彩的现代…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1)这是在总结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和思考法治与营商环境关系,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科学论断,具有极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