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中国考古文化编年,中华文明应始于公元前3000多年,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但传统的文学史观中华文明史只是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考古学的物证也是把距今4000年前的文化作为文明的起点。那么,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考古物证究竟在哪里呢?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在苦苦地探索着。一个理想、一个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们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里程,终于在1980年代,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与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撩开了红山文化的面纱,发现了中华文明的源头,追寻到了中华民族的根。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古代世界曾存在着六大文明,即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些古老文明,都曾拥有过自己各具特色的辉煌,令后人叹为观止,但其中多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转移、中断、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的草原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中华 文化发展史, 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互作用、融会贯通、共同进步的历史。只有 正确揭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特征以及草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关系, 才能深 刻认识和把握开展草原文化研究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历史考古研究学者都比较熟悉俄国考古学者Э.В.沙弗库诺夫(1930—2001)。他是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工作者,是享誉俄罗斯国内外的从事滨海地区和黑龙江(阿穆尔河)沿岸地区中世纪考古的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起,沙弗库诺夫从事远东地区历史遗迹的考古勘察、挖掘和研究工作,历时五十余年。他主要运用考古挖掘资料研究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中世纪历史。他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复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大趋势,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过程,也是与现代人类文明交汇、分享人类共同文明成就的过程。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并坚持社会主义的大国的振兴,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是深刻和全方位的。一、中华文明复兴基本上已走出一条平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所谓文明,应当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就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硬实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精神文明和软实力的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和南部濒临大海,北部和西部则被沙漠与高山所阻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亚洲大陆东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文明生存范式:中华文明满足于在这一相对独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很少产生突破地域限制而向外扩张的冲动;外部力量则一般也很难逾越北部和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对中华文明产生持久的伤害,那些偶尔进入中原的入侵者,往往在一代或数代人之间就融入浑厚的中华文明之中.不过,近代以来,高山、荒漠和大海已不能阻挡外部敌人的入侵,而在当今全球化和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同时加速的情况下,这个一度有利于中华文明发育和生存的地缘格局却成了我们必须突破、但又很难突破的"围城".  相似文献   

7.
历史证明,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主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阿拉伯文明则在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也是文明再造的过程。1840年至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从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在全球化浪潮和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化多元主义是人类文明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种健康、积极、建设性的国际关系范式.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基本人文精神与一系列伦理思想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为二者对话与交往打下了厚实的思想基础.二者应该而且能够在生态环境、世界和平、全球伦理等领域进行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印度考古局曾作为英属印度时期主管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以及碑铭学研究的一个行政机构,是今天印度考古局、巴基斯坦博物馆及考古部的前身。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始于1784年孟加拉亚细亚学会成立,终于1861年北印度考古部的成立;第二时期从1861年亚历山大·坎宁汉担任北印度考古部考古总监开始,至1900年结束;第三时期始于1902年约翰·马歇尔接任考古局局长,至1944年结束——这一时期是印度考古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其制度之完善,发掘之规范,影响了以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考古局的发展趋向;第四时期开始于1944年莫蒂默·惠勒担任考古局局长,至1947年巴基斯坦、印度相继宣布独立而结束。  相似文献   

10.
研究所历史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是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惟一的一个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相邻的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历史渊源、目前状况和发展前景的科学研究机构。远东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  相似文献   

11.
"华人穆斯林"形成于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东亚大陆进行文明对话的历史社会实践中,是一个兼具华人背景、伊斯兰信仰和本土化特征的多样性跨国族群。在前现代时期,"华人穆斯林"通过在东亚大陆的迁徙、流动和繁衍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连结起来,形成了以中国为枢纽、联通海陆的"一带一路"网络。"华人穆斯林"华化、离散和治理的历史是"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前现代历史叙事之一,他们既是"一带一路"早期的开拓者,也是"一带一路"遗产的天然传承者。从前现代的历史路径来阐释"华人穆斯林"与"一带一路"的关联性,对于挖掘"一带一路"历史遗产,建构一个多元现代文明国家有重要意义。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穆斯林"网络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也是一种跨国治理的方式。把"华人穆斯林"作为一种理解"一带一路"的视角和方法,有利于中华文明和中国经验在"一带一路"上的社会化,在源于欧洲的"民族国家"体系之外,挖掘独特的东亚历史经验,建构一种包容性的区域或跨区域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新越南国家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越南党和政府认识到“保存古迹在建设越南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45年11月23日,胡志明主席签发了关于在整个越南保存古迹的65号法令。这个法令进一步把《独立宣言》里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内容具体化。 到1995年6月止,越南文化遗产保存部门对1819个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进行了研究立档,提议国家给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排名确认。在这1819个历史文化古迹中,有20个考古遗迹,54个名胜景点,776个艺术建筑遗迹和969个历史遗迹。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迹证明越南各民族的形成来源、越南的文明历史,特别是越南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国家级的名胜景点如广宁省的下龙湾、广平省的峰牙洞、广南—岘港省的五行山、各国家园林和天然保护区,它们既有天然景观价值,又突出展示了人类开发和使用天然景观,服务社会生活的过程。艺术建筑工程如太平省的娇寺、广南—岘港省的会安市和顺化市的建筑古迹群、河内的西方寺、中部各省的占婆建筑遗迹、南部各省的高棉寺庙等,体现了越南各民族的艺术创造才能、审美观和宗教信仰。各历史遗迹包括那些越南在建家卫国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点如古螺城、白藤、芝陵、栋多,其中有274个遗迹是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越  相似文献   

13.
正汉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是华夏文化延续、传承的基因,它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现存的成熟文字始于殷墟甲骨文。从东汉《说文解字》收9千余字,至清代《康熙字典》,所收汉字已达4万多个,再到近代《汉语大字典》中,收录汉字已逾5万6千多个。由此可见,汉字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一部汉字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的文明发展史。汉字是世界上从未间断、使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与巴西的文化关系始于1810年,其象征是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引种的中国茶树。但笔者在对巴西所进行的一次历史考察中,却发现两国文化关系的起点至少应提前100年,而由澳门传至南美洲的中华文明瑰宝即为见证。澳门应是最早把中华文明远播到南美洲的桥梁。一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根据中外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国与拉美的文化接触可以追溯到5世纪中叶,即南美洲安第斯地区克丘亚文明之光初露之际。有些著名学者认为,中国史籍《梁书》上所载、约公元458年中国高僧慧深远航到达的“扶桑国”就是今…  相似文献   

15.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东亚问题有近百年的历史。1896年,伯克利分校就设立了东方语言学科,研究汉语、日语及中国和日本的历史、考古、艺术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伯克利分校增设了东方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系,以后又增设了社会科学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研究朝鲜历史、文化等问题。1978年10月,伯克利分校正式成立了东亚研究所。重点研究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的历史、文化、语言、艺术、考古、社会学、国际关系、政治与经济等问题。 东亚研究所下设中国、日本、朝鲜三个研究中心和印度支那研究计划,三个研究中心都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东亚研究所的所长和副所长分别是三个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此外,研究所还设有组织协调人,负责组织和协调各中心的研究工作。东亚研  相似文献   

16.
人文之雄     
虽然这片上地的丰厚要到8000年后才被发现,但查海人却凭借过人的创造力为中国的悠长文明开创了重要的源头。“中华第一村”、“世界第一玉”、“华夏第一龙”,毫无疑义地奠定了阜新在中华文明进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同样,飘逝的契丹王朝,雄武辽阔的蒙古草原文化、东藏第一圣地瑞应寺,都成为解读历史上的人文阜新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之一就是“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中蕴藏的深邃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兼收并蓄的胸怀,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推动着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8.
陈皓 《新青年》2021,(2):34-35
少年立志,缘定最棒的工作 赵震出生于1976年,是陕西西安人,父亲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他讲兵马俑的故事. 赵震1997年参加工作,紧跟父辈的脚步,成为一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队队员, 终于有机会来到日思夜想的兵马俑坑, 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秦兵马俑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精彩瞬间.  相似文献   

19.
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非洲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可以概括为:非洲拥有自己的历史和文明;黑人是非洲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非洲黑人文明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不同文明各具特色和优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向,等等。上述思想观点不仅在当时欧洲学术界独树一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黑人精神运动的倡导者,并成为桑戈尔黑人精神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华人移民到东南亚,掀起了中华文明在东南亚的一次传播高潮,关于随华人移民输入东南亚的中国商业文明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本人已在“明末清初南洋华人移民与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播”和“十六、十七世纪南洋华人移民与生产技术的传播”两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本文拟就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移民对东南亚语言及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