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地名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名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地名文化理  相似文献   

2.
赵磊 《今日海南》2023,(4):61-6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省第八次党代会强调,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在省级层面提出“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苏东坡作为我国北宋中期文坛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在海南的三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东坡文化成为海南坚定文化自信、加快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对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加强胶济铁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在胶济铁路沿线建设以“胶济铁路济南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坊子博物馆”为主体的胶济铁路博物馆集群,为实现铁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提出新需求。面对这一新时代新机遇,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创新产业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为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添砖加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优秀文化,打造艺术精品。一是创新内容,打造影视剧"高峰"作品。按照"世界眼光、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有利于弘扬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自信促进唯物史观的发展,文化建设的理论问题深化了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研究;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扩展了唯物史观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7.
林辰 《中国民政》2020,(2):24-25
地名,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国地名大会》可谓一大创举,是新时代地名工作的优秀载体和平台,是地名工作的最佳宣传方式之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方洪刚  何苗  汪涛 《中国民政》2023,(19):26-27
<正>“地名”代表历史,承载文脉,传递认同,寄托乡愁。深化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新时期民政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责任。2022年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实际出发,加强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组织研究、传承地名文化。湖北省黄石市民政局积极贯彻落实民政部、省民政厅、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创新地名文化传播形式,讲好黄石地名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河南鑫山实业是扎根河南本土的一家民营企业,创建于1995年。  相似文献   

10.
李亮亮  邢云文 《前进》2023,(12):20-24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站在人类文明史、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庄严历史宣告,“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确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范周 《人民论坛》2022,(22):34-3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拓了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之上,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为迈向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更加坚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任务更加明确。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三个面向”和“三个坚持”,增强全民族创新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要认清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多元化、多途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重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安全。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把我国从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3.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于5月12日在京举办了以"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的"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17"论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充实丰富论坛成果,出版专题论文集,推进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相关领域研究取得更  相似文献   

14.
<正>鄂政办函[2016]11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为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湖北"建设进程,加强地域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湖北地域文化创新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开展千年古县调研、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重要意义开展湖北千年古县调研、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挖掘整理和振兴湖北地域文化的重  相似文献   

15.
1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就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法治化水平,更好发挥文物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方伟 《群众》2022,(9):4-5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目标任务,对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当前,连云港市正在深入贯彻“后发先至”的重要指示,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  相似文献   

17.
胡媛媛 《群众》2022,(15):20-21
<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以其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专章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最新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与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相关章节内容一脉相承,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主线,依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法路径,从内涵、来源、特质、目标及其价值等方面深刻阐明文化自信的理论蕴涵和实践要求,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8.
华林甫 《人民论坛》2022,(5):120-122
历史地名文化是“四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改造中历史地名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地名更名,以及“县”作为政区通名面临消失的风险等方面。做好历史地名文化保护,可以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开展地名整理,并赋予旧名新生,同时各级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参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董永刚 《前进》2023,(11):36-37
<正>明德尚义、尊礼崇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是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自信源于优势,自信方能激发创新。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发展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其之所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