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摆脱了西方列强的奴役,成为当时亚洲唯一完全独立的民族国家,而且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道路,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日本在战争废墟上迅速重新崛起,创造了一个个令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从近代到现代,可以说,教育是日本两次腾飞的重要基础,是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基石。这块基石奠基时间恰是在日本近代。时至今日,研究和探讨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对我国教育实践仍有裨益。 一、吸取外国先进教育经验。必须立足本国现实,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 明治政府成立后,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方针,集中反映了日本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独立强大国家的迫切愿望。汲取和采纳西方先进文化教育思想和制度,荡涤日本落后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变革封建教育旧制度,是实现三大方针的必要条件。为此,日本政府在以天皇宣誓形式发布的施政纲领中,强调要“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兴办新教育列为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2.
日本文化是在外化与异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混合文化”(1)有人称之为“杂种文化”。(2)从一万年前到公元前三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此时日本人与大陆来往甚少。在这一段时间里,日本一直是一个狩猎国,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文化。从事水稻种植的农耕民族开始从中国的长江流域经过朝鲜半岛而到达日本列岛,与当地人形成此后的“复合民族”,(3)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人。徐福入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运动,是日本历史上重要事件.当时明治政府的掌权者主要是西南各藩中积极要求打倒幕府的武士阶层知识分子.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族生存、国家兴亡问题.因而尽快地“富国强兵”是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殖产兴业”,特别是要尽快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舍此别无选择.这种选择恰与幕末以后的一批眼界开阔、积极要求走西方现代化道路启蒙学者的宣传鼓动不谋而合,从而在明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5.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日本之所以能够奇迹般地通过明治维新、借助西方文明迅速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与福泽启蒙思想的巨大促进作用密切相关”犤1犦。“文明史观”犤2犦作为其启蒙思想的主要方面,有其一定的进步性,但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其“文明史观”具有民族主义因素的主要基础。(一)福泽谕吉出身于德川幕府末期中津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深受封建领主的压迫,深刻体会到了封建制度的反动腐朽,同时又目击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下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受到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老化"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巴特勒提出,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步成为西方福利国家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影响力逐渐扩大。在亚洲,日本和韩国是最先进入老龄化行列的国家,是"生产性老化"理论实践的先行者。本文主要以"生产性老化"的韩国化实践为中心,讨论这一理论在韩国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生产性老化"与生产性福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批判的视角重新审视"生产性老化",以期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明治时期是日本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的日本知识分子醉心于学习先进的西洋文明,因而形成新的外来思想和旧的传统思想的对立.在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曾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传统文化转变成为一种既混杂中西两种文化因素又保留有本国传统的独特文化形态.为适应西方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的引进,日本自古使用的文字也随之变化,日本大批启蒙思想家纷纷对日本文字提出改革意见.西周也在众多的著作中也提出了改革日本文字的主张,体现出其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鲜明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8.
板垣退助曾于明治末年大正初期大量撰文驳斥当时学界有关武士道的渊源等学说,并以武门之后的身份就武士道的主要特质内容、发展过程以及进化的原因等进行了论述。他的论述糅合了大量实例,试图力证武士道在铸成日本民族优秀的国民性、吸收近代文明建设强盛国家、中兴国运等方面的伟大作用和普世价值,最后还通过“进化”、“文明”等近代时髦概念将武士道与“自由”内在逻辑联结起来。他的武士道论在主观上存在借重武士道为其曾经领导的自由民权运动和思想进行自我定位,在客观上起到了在新时代向日本民众宣扬、普及“武士道”,推进武士道的国民道德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三农”问题和如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情况与我国类似,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本文从劳动力的流动角度分析日本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和二元转换的关系,以及如何顺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日本成功的经验.这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教育立国的典型,借助教育这一有效手段,国民素质显著提高,国力逐渐增强.日本的初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二战前日本借着明治维新和西方先进文明的传人这一大环境的有利东风,不断改革和调整小学教育制度,随之近代日本小学教育内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了近代日本小学教育内容的历史基础,并对近代日本小学教育的内容分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最后对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东方绘画艺术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东方热”兴起的同时,流传于中国和日本的“吴道子入画”故事也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现代美学的阐释框架下,“吴道子入画”成为重新审视艺术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象征,由一则浪漫化的艺术故事演变为一个带有现代美学特征的中国母题。欧洲艺术史学者对“吴道子入画”故事内涵的重新建构也启发了文学家。酷爱绘画艺术的作家黑塞在《我的传略》中将这一故事与“人的心灵发展史”结合起来,描摹了西方现代生活中人与社会之间扭曲的主客关系,对理性权威与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怀疑和否定。“入画”作为与现代文明相对的审美象征被赋予拯救功能,推动黑塞笔下的主人公进入“精神的第三境界”,在艺术世界中达到了主客统一的超脱化境。  相似文献   

12.
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西方经济开始复苏,日本经济也显示出回升的迹象;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矛盾和摩擦进一步加剧,在世界各地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更加激烈,日元大幅度狂升,迫使日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九十年代初,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西方经济衰退而开始放慢步伐,随着日本经济和西方经济走出困境,九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又将如何变化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地域上的封闭性使得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离不开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而音乐文化的发展亦如此。最初是朝鲜音乐的舶来,而后中国、印度音乐接踵而至,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洋乐随之传播并逐步取代日本古乐的统治地位,一首首美妙旋律在这里被冠以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如新罗乐、高丽乐、百济乐、唐乐等。正是在这频繁的文化交往中,日本的音乐文化得以繁荣发展。一、日本古乐的代表形式1.“声明”八世纪中叶,印度婆罗门僧带来了林邑乐与佛教的“声明”。其中,“声明”是佛教音乐的一种,奈良时代至平安初期间由印度…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狭长岛国,多火山地震和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也许使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对外界发展变化敏感关注、敏感反应的性格特征。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主要以吸纳中国文化为主,而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尽管日本二战战败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但是日本社会发展到今天,却陷入了东西方价值观念冲突的夹缝中而发生变异,这也铸成了日本社会深层的病理结构,即日本人和睦有序的社会表象背后,却是国民陷入了一种无力.矛盾的社会文化模式使得日本社会深陷在沉重的现实枷锁之中。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中的转折时期,它拉开了日本近代史的序幕,促使日本从落后闭塞的封建国家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期间,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师法西方列强,发起了日本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即肇始于这一时期。从1877年日本第一所新型高等学校─—东京大学的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其标志是“第一,高等教育制度和法规初步完善,包括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冷战,创建和塑造了一个“政治的西方”,同时它也成为1945年建立的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宪章体系中最重要的次级秩序之一。1991年冷战结束时,人们认为与之相关的机制、实践和机构(尤其是北约)也会解散,从而产生积极和平的新实践。然而,“政治的西方”却以胜利者自居,其实践和意识形态也变得日益激进和具有扩张性,声称自己具有某种普遍性,从而导致冷战所特有的消极和平卷土重来,引起了2014年“第二次冷战”和后来的乌克兰热战。但是,“政治的西方”只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西方。另有一个根源于古代的“文化的西方”,今天依然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和科学属于这个西方。俄罗斯当然是“文化的西方”的一份子,并且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为之贡献良多。还有一个形成于过去500年间的“文明的西方”。这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时代,但也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繁荣。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往往有些暧昧,既不断发现自己在现代化模式上落后于西方,又一直在自己的价值观上模棱两可。后共产主义时代的俄罗斯全情投入了“文化的西方”,却与“文明的西方”渐行渐远,与“政治的西方”彻底敌对。俄罗斯引领了大欧亚的构建,也为“政治的东方...  相似文献   

17.
范·勒尔在《印尼的贸易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运用韦伯式社会学和经济史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早期印尼及亚洲的贸易与社会,以广阔的视野对东西方贸易作了比较研究.他力图打破当时在西方广为流行的欧洲中心观,主张从亚洲自身来观察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出每个地区都有着自身的不能为别的文明所取代的文明,同时各个文明之间有平等的价值和地位,从而为印尼及整个东方历史的重新解释找到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日本传统舆论左右平衡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出现了一种右倾偏向“公共化”的趋势,即“右倾”从一种“竞争性力量”,逐渐上升为公共舆论的“前提”与“规则”层面,构成了某种影响舆论走向的内在价值引导。在涉及对外关系的舆论议题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以东海问题上的日本舆论为观察对象,可分析这一右倾偏向“公共化”的图景。它包括了三个要素:政府积极地设置媒体议程,通过安排逐步把“安全威胁”塑造为日本公共舆论中“不言自明”的前提;右倾力量在舆论框架的建构中淡化自身的偏向性,转而强调普遍性,成功地支配公共舆论;互联网、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主流媒体支配的公共舆论空间的转型,而右倾力量提早布局,在舆论空间转型的过程中掌握了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9.
(-)文明展现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它既为人类所创造,又是人类发展的标志物。人类文明的长河曲折回转,绵延多姿,从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四大文明的辉煌鼎立,到今天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对立与融合,使我们看到了每一文明的生长与衰落,更看到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不朽与绚丽。而法兰西文明正是这绚丽长河中的重要一脉,它脱胎于高卢文明,而同时与西方文明、拉丁文明一道,蒙化于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结合之中。德国哲学家施宾格勒说过:“每一个不同的大文化单位,皆有其对世界史的特珠描绘。”在历史上,法兰西文明之于人类…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的中小企业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依靠先进的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化的今天,依然保持较高的竞争实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提升的各项扶植政策,同时,民间及业界团体的努力和实践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