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文人赵南星编撰的故事集《笑赞》中,有妙文一则,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原文不过百十字,即抄录于此:一秀才数尽,去见阎王。阎王偶放一屁,秀才即献妙文一篇曰:"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大喜,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阅毕此文,笔者着实有点儿想不通:堂堂一位秀才,读过圣贤之书,咋会干出此等没羞没臊、斯文扫地的事儿呢?  相似文献   

2.
说到“赞言”,不妨先讲一则笑话:“据说从前有个秀才,死后去向阎王报到。正巧阎王当众放了一个响屁,这酸秀才便立即作了一首《屁颂》献上:“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当即将这秀才放回阳间,增寿十年。 这毕竟是民间传说,无非是供人们在茶余饭后谈天说地闲聊中一笑了之,不必当真。不过,倘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这等事,轻易地被人几句类似《屁颂》的赞善弄得心花怒放,以致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  相似文献   

3.
“阎王”与“秀才”胡以军明人赵南星的《笑集》有这么一则笑话,一秀才善于拍马屁,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阎王声色俱厉地喝近:「汝知罪否?『秀才对曰:高悬明镜,泾渭判然如种。小人纵有万口千舌,焉能混淆大王视听乎?」阎王听罢,怒容稍敛,不仅放了一个臭屁。秀才顿...  相似文献   

4.
“美言”即漂亮奉承之语言。 由于美言顺耳动听,因而爱听“美言”者大有人在。特别是那些当权而又自矜的人物,他们往往被“美言”得飘飘然神魂颠倒昏昏然忠奸不辨,结果被那些“美言”师们钻了空子。明朝赵南星所著《笑赞》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秀才寿尽归阴,遂到阎王殿去见阎王,恰在此时阎王放了一个屁。那秀才当  相似文献   

5.
以贤为宝     
《史记》田齐世家:威王二十四年,与魏(惠)王会田(畋)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魏自惠王迁都大梁因一号为梁)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君)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  相似文献   

6.
刘盛 《唯实》1998,(12)
一日拜望一位前辈领导,适逢其从泰山归来,赠我一《论语》小册。读之,爱不释手,遂日携于身,时时翻阅。 读至“尧曰第二十”,言及为政“五美”,心中颇有感慨,于是为文。 何谓“五美”? 一美曰“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就是说为政者要按老百姓所需要的、所要求的去做,让大家都获得福利。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为民造福,利民所利,惠民于甘,是我们的天职。更何况,我们又有多大的牺牲和损失呢?但是有的人却连这种“惠而不费”的事也不愿做,还说“多管闲事,多吃屁”。人民来办事,他们耷下脸来,不理不睬,甚至连多讲一句话也不愿意。这些人就是纯粹的官老爷。古人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多做一些,人民又怎么会忘记你呢?  相似文献   

7.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官员死后在阎王跟前自称生时为官不贪,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无愧于鬼神。阎王听了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若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这个笑话虽然过于刻薄,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廉洁是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品质,是衡量干部好坏的一个方面,但还应以此为起点,励精图治,公正用权,做更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像上面所说这位官员大可列入“庸官”之列。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特别是管理者当中,有为数不少这样的为官者。有的不认真学习新…  相似文献   

8.
陈胜,字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史记·陈涉世家》中对他有两段精彩的描写。一段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9.
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道德主要是一种自律性道德。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发掘出与网络特点相契合的、具有现代价值的“慎独”精神,对于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儒家“慎独”精神的现实道德价值“慎独”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境界,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善自独处。《大学》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程蒙端曰:“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  相似文献   

10.
寓言集锦     
·伐枝·昔有一人,植桃园内,有数枝出墙而花著其上.路人齐赞:“是好花!何处得来?”此人闻之,怒而詈桃曰:“汝欲越墙逞妍乎?吾必不许!”乃尽伐出墙之枝,插于园内,置酒独酌,谓枝曰:“汝尚得越矩乎?”酒未毕而枝已槁矣。  相似文献   

11.
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鲁国聘问:“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乐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单元文选:“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子”,在春秋时代本来是一种爵位,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子”字也随之而降级:“诸侯———微子,箕子;诸侯之大夫———季文子,赵简子;士人———孔子,孟子;乃至于———小子,婊子”(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这样看,“子”从春秋时代的一种爵位,变成一种对人的尊称,已经是一种降格。以“子曰”开头,是一种偶然呢,…  相似文献   

13.
贵在自讼     
在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中,倡导一种“自讼”精神,很有必要。所谓“自讼”,说白了,就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语出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巳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看来,孔老夫子把“自讼”看作  相似文献   

14.
“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其文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而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往往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慎独”的优良传统,曾经出现许多能够“慎独”自律的清官。东汉时期杨震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经过昌邑县。县令王密得知,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欲以厚礼报答杨震当年举荐之恩。他说,这事别人不知道,请收下。杨震拒收,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以“四知”自警自律,同时训诫下级,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马远 《前线》2021,(4):I0001-I0001
《论语》中记载孔子让弟子述志,子路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位还讲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万世师表”可谓是以山水之美启人心智、育人仁德的祖师爷。所以,早在1906年德国席勒的“美育”概念引入中国之初,王国维就写下《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提出孔子教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观点:“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8,(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相似文献   

17.
《论语》“素以为绚”、“绘事后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尚儒 《理论学刊》2003,(4):139-141
一《论语·八佾》记载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本章记述的是弟子子夏向孔子求教《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几句诗的诗意及孔子的答复与感喟。《硕人》是卫人为赞美卫庄公的妻子庄姜而作 ,《论语》中所引部分正是描写庄姜的佳人贞淑 ,天生丽质。“巧笑倩兮”———《毛诗传》曰 :“倩 ,好口辅。”《毛诗正义》曰 :“以言巧笑之状 ,故知好口辅也。《左传》曰 :‘辅车相依。’服虔云 :‘辅 ,上颔车也 ,与牙相依。’则是牙…  相似文献   

18.
秀才买柴     
《新湘评论》2013,(18):61-61
明人赵南星《笑赞》中有则”秀才买柴“的故事:一秀才对卖柴者说“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听懂了“过来”二字,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卖柴者说了价钱。秀才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降价)。”卖柴人不知他说啥,担柴去了。后来,秀才做了官下乡去,问父老说:“近年黎庶何如(老百姓过得怎么样)?”父老说:“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  相似文献   

19.
金陵客 《唯实》2006,(8):128-128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  相似文献   

20.
金陵客 《唯实》2006,(9):128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